中国的城市过去都有城墙,主要是起军事作用:防御外敌入侵。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就是交通不方便,北京的城墙也不能例外。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前清就开始拆城墙了。北京最早的火车站是前门火车站,现在是一个铁路博物馆,在现在天安门广场东面,国家博物馆南面。为了通火车就要拆城墙,否则没法铺铁道。开始当然只拆一小段,叫豁口。为了交通,不仅仅是通火车,陆续拆了不少,所以现在还有叫豁口的地名。
四九年建国,当时梁思成主张在北京城西边建新城,但是好像请来做城市规划的苏联专家不同意。这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成本。建国初期中国可不像现在是所谓的基建狂魔,那时候没有什么机器,重建一个城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机器技术,特别是资金在建国初期一定是大问题。
这个事情当时是个大问题。我上小学的时候在家里翻出过一个小册子,就是讲当时争论的,有当时北京市长吴晗的解释。不过当时太小现在已经记不住内容了。不过可以想见,要是没有争论不会出这么个小册子。
虽然建新城的建议被否决,但是后来在北京城西边还是做了很多建设,几乎所有军兵种机关,和部分政府机关都建在城西。
为了建设和经济发展,北京从五十年代陆陆续续就在拆城门、城墙。典型例子是建地铁一号线(长安街),一路的城门城墙全拆了,因为要开沟那时候没有盾构机不能地下挖掘只能这样开膛破肚。应该是文革那个疯狂的时候,北京把所有城墙和大部分城门全拆了,很多城砖被用来建防空洞。
除了城墙,为了交通还有很多标志性建筑被拆了。北京大路上过去有很多牌楼,比如著名的前门牌楼,西单西四东单东四牌楼。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原来长安街在天安门东西两侧有两个很大的三开门的牌楼,不是木质结构的而是砖结构的。类似砖结构的牌楼还有很多现在基本都没有了,比如原来在沙滩东边有个地方就叫三座门,过去是总参的一个机关。
北京不但有木牌坊,砖牌坊,也有安徽民居常见的石牌坊。前清义和团的时候,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东单北大街被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满击毙。恩满被抓到后供认不讳由此知道是端亲王载漪主使。慈禧因为对光绪不满,本来准备以载漪的儿子溥儁用来替换光绪,但因为列强不承认只能做罢。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吧,载漪特别支持义和团,也特别被列强所仇恨。八国联军进京后把载漪父子列为战犯,要求杀了他们。最后虽然被清朝保下也被发配边疆了,恩满则被斩首在克林德被打死的地方。因为克林德被杀,八国联军来了后就在他被杀的地方立了一个石头牌坊,上面刻着克林德碑和记叙刻碑缘由的文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战胜,这个牌坊被搬到中山公园,把上面的题额磨去改为公理战胜。解放后再把上面的字磨去,改为保卫和平,题字是郭沫若写的,现在还在中山公园。这段故事,或一部分,在我小学课本里提到过,所以现在还能记得。
北京过去是一个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在世界范围说。 城门、城墙、牌坊被拆了都是非常可惜的,可是这个事情当时是碍于中国人认识的局限。这不止是领导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全民认识的问题,比如大知识分子明史专家吴晗也不能例外。开始拆城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可就是在这个世纪初,至少居住在首善之区的北京人依然是古建保护意识非常差的。那时候因为零八年奥运,北京进行了超大规模的城市改建。那时候回国,几乎所有人都会问我对北京城建的印象。北京人是自豪的,也是有理由自豪的。我当时总是和人说古建不应该拆,这是福泽万代的东西,拆了就没有了。闻者,不论是教育程度差的,还是好的,甚至是很好的,大都没有什么反应。我可以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可也真心的惋惜。
我不是比别人聪明有远见,我只是少年时候碰巧见到了那本宣传北京建城政策的小册子,碰巧出国见到了其他国家古建保护的努力和意义。其实现在很多责备北京拆城墙的国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