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维2021-04-23 00:04:35

之字是汉字中一个用得非常多的字,但其意思非常模糊不清。我们今天从汉字起源和形象来看看它最初是什么意思。

甲骨文的之 

上面是一只左脚(有的甲骨文是右脚),下面一横表示大地。什么意思呢?这里,就在我脚下,这里就是我的根,这里就是我的地盘。

金文的之 

 有点像止(脚的意思),但不是止。我们看看止的金文 

区别在于之字左边是一撇,下面是一横。而止字是竖横连笔。但这个写法让一些人认为它是脚的意思,就是出走的意思。这违背了甲骨文的原意。

小篆的之

这虽然不像止,但它的左边曲线提上去与右边差不多高。如果不仔细看,你还以为是一个圆弧从左上到右上,这就很像草字头上的草了。 

网上查汉典,里面提到《说文解字》的白话文对“之”字的解释是

- 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 “之”作边旁。

显然与甲骨文的原意不符。因为生活在汉代的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那时甲骨文已经失踪了,离他最近的就是小篆。而即使标准的小篆都像半圆弧,人手写则可能直接写成了半圆弧。所以许慎自然会想到是“草”加大地,而不是“脚”加大地。

之的隶书,汉代的时候是这样的

练书法的朋友可能曾经有过疑问:古人写之字怎么这么写?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小篆的之后就明白了。

小篆之字中左边的弧线,在上面三个隶书的之字变成了一点。小篆中间的长直线变成了点或短直线,因为隶书的目的就是快速书写,所以拉直或简化笔画,以达到快写的目的。小篆右边弧线在隶书中变成了撇与下面的横连起来了,因为连笔比分开写要快。下面的横写成右斜的蚕头雁尾,隶书的特征笔画。虽然变得不像了,但小篆的笔意还在。

到了后来,有人干脆写成

左边的点与右边的撇直接连起来,这样可能写得更快,但不但原来的字形荡然无存,就是原来的笔意都没有了。

虽然直至今日绝大多数书法家仍然采用汉代隶书之字的写法,但简化字却采用了上面那种很少人写,但更简单一点点的之字作为标准的写法。

现在“之”有很多意思,但大部分时候的意思是“的”:所属。这就是甲骨文的原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