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顺2021-08-20 12:47:07

瞎扯笔法

 

甲骨文,金籀文,壁刻,不用笔,以刀代笔。是为篆。篆,取自自然景物,更画。其态,萌;甚至有点傻。但原创,很处女。李斯小篆,好在工整有序,坏在太写家,把篆的意趣写没了。

 

后用竹简和绢。竹简,亦刻亦墨,绢,以墨。是为隶,所谓汉隶。刻成的隶,虽萌不及篆,创意也不及,但精致,规范,气势大,多见整理者的情绪。刻是劳作,劳作者,多不识字。于是,刻的竹简汉字,形态往往不文气,却多有生气。

 

看过竹简上的墨迹。那用于书写的笔,不应怎样的精致,隶书的笔划,并不讲究,蚕头凤尾,多是东汉人的作为。仍没有专门的书家。读史记,没印象有对书写的议论。

 

其时,佛教始入。不知道古印度人用什么写字,但从梵文看,不像是能用软笔写就的。(胡猜)

 

楷书的形成,得益于纸,得益于转笔法。

 

隶怎样过渡到行楷,虽有各种说法,但不成脉络。

 

没有桌子的世界,行笔于纸,靠己持,靠僮仆托展。那时的写字,多用于公文,私人信笺。字迹往往小楷。而行小楷,捻笔,就自然而然。一,将所有笔划控于指端,最便捷;二,捻,将每个笔划仅限于一个捻转的过程,免去了隶书的笔划间的不连续和多余的部分,由是使书写快捷连贯。

 

转笔法使方块字定型。另一方面,汉人也失去了接受另一种语言和另种书写方法的内部动因。

 

转笔,在没有桌子的年代,技法要求远高于有桌子的年代。悬腕,捻笔,得调节气息,调控心跳,必须心平气和。另,因捻,且一个笔划一个捻转过程,字也大不了,要使清楚,大小一致,执笔的功力,捻笔的技巧,不出寻常,几无可能。

 

后人字极少写得过晋书,大约与这笔头的功夫不够有关。

 

肘一旦有倚,纸落在桌面,蓦地松快了,字也见大些,所谓大楷。

 

就审美言,晋书中对运气,心跳的把控,使其笔下有气韵。但其格局不大,往往止于清秀,精美。而有桌子之后,毋须气韵,玩写的技法,玩笔划的効果的成为书家的本领和看字好孬的点。字由是更轻易,放松,更在意别人的看 

 

譬如,褚虞等临摹的兰亭序,不为后世临摹者所能及,大约与他们仍生活在桌子刚产生的年代有关。细看,仍循“古无大字”的旧法,笔划多一捻而就;二,不出秀美的审美趣味。三,笔头功夫深厚,控笔的能力有不为有桌子后的书家所及处,譬如,临摹的逼真,气韵的接近。

 

倚桌就纸而书,边说边写也可以的,笔划加长,捻笔的过程也有顿挫了。字形不羁了,意境宽大了,风格也多样化了。晋字的为自己写,用自己独特的气韵写的意趣也随之渐行渐远了。

 

 

 

布鸣2021-08-20 14:25:10
把笔法归结为一个捻笔的确是瞎扯。
月潜2021-08-20 15:03:47
软笔书法应出现在书案普及之后 ,远于商周, 书案也属常物。把晋人书功佳妙归于无桌之论似不能成立。
江上一郎2021-08-20 16:50:42
题壁--是否可参考?--纸,尤其是大纸,铺壁上,也可书,尤其是大字。此外,日本人在矮几上书画很久---乃中国无桌期古风?
月潜2021-08-20 17:34:57
一郎君说的是。 刚查了查, 好象现代意义上的桌子是在唐朝前后才出现的。 但比较矮的书案则久已有之, 倚案席地而书, 似也可行。
布鸣2021-08-20 20:32:20
再说一件事
江上一郎2021-08-21 01:35:12
关于无书桌、手执纸书写----也是因条件所限,久之,成了风格之一,关键,最初的纸不像现在的宣纸那样薄----
江上一郎2021-08-21 01:38:47
很好的介绍。不知是否近来美学教育分的太细太散?居然看到教科书有《如何画鼻子》《如何画耳朵》《如何画眼睛》。。。!
布鸣2021-08-21 01:55:02
学术的东西,故作惊人之语的多,脚踏实地的少。
江上一郎2021-08-21 02:39:56
听你介绍去看了她的书法,你评的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