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顺2021-08-24 11:10:40

B2CB7F16-226A-4E5C-A6ED-9CB2454F9E90.jpeg

CD711AC1-1529-43C6-BB58-E1529314237B.jpeg

唐明皇,略称明皇;何启功,略称启功。

 

明皇,尽用转笔。没有提按,笔在纸上划。看懂了,便知道了二王笔法即帖学派下,字的肩架与风格大同小异之所以。

 

笔法,是写字的技术,由此,写得快,清楚,整齐,并由此形成书写的规范,使用辨识有迹可可寻。“草书一出格,神仙认不得”的格局,当为转移笔法下形成的各种书写定式。汉字的书写笔划顺序与转笔法有关。

 

明皇的字,规矩严格,笔笔有出处,断续尽依笔转。字,各独立,又联系;笔划断而锋转不已。

 

转笔,使笔划有沉浸的质感,常言所谓的“力透纸背”。不用转笔法,没有这重质感。明皇笔划沉着,首尾兼顾,每笔的始终,尽于掌握之中,几无苟且之处。

 

技术有精粗,笔法亦然。晋后的书法往往不及晋,与笔法之精粗相关。譬如,唐陆柬之《文赋》帖,笔法不精。抄经生的经文抄本,常笔法粗鄙。

 

笔法粗鄙,影响肩架。不得指点,会有形成不良的书写习惯,若更加顽固的,将形成书写习气。启功书法,可为一例,耄的字,则是任由习气所致的瞎划。

 

赵孟頫有云,笔法千古不变,字形因时而异。两千年看下来,笔法下的字形,虽千差万别,但凡依凭笔法的,往往风格相近,尽在二王麾下。那些差与别,不过在笔划粗细落笔轻重上显些不同。这也正将“书法是书写的技术”的原本意思道出。

 

古人无大字,每个笔划都在一个转笔的过程中气成,笔划断,而笔意相续,转笔形成的轨迹始终于篇幅。所谓气韵,就是这。能始终如一者,鲜。颜正卿《祭侄文稿》优于苏轼《寒食帖》,原因的许多在此。

 

楷因转笔法而终于成立。它是隶篆的终结,也是汉字由半艺半写转为纯写。纯写,是晋书所以优于唐书等之所在。它注重书写的功用,大致不装,不作。

 

唐以后,书法与美术字不分,一锅粥。凸显出该民族思维尚处浑沌的水准。不多议。

 

启功,当不知转笔法,真不该。大清遗,民国长,不吃猪肉也当闻过猪肉香。

 

启功学的笔划,浮着。尤为显著于长笔划中。因不行笔法,乀,丨,扌,写得很“碰”,并不能全程把控。笔划的质量,多渣。

 

字的肩架,习气大于风格。如,字形往往高得没神,傻大个;大撇大捺,轻飘至于随便;因不循笔法,字的结体要不临时拼凑,要不积习难改,如上图中的“船”“豁”“奋”。因此,启功的字,气羸,个头不小,不堪一击。没个根。

 

故事:市场上有启功字的膺品出售。启功见了,有叹,“比启功还没启功”。

 

“兰亭序”的临本,有“比兰亭序还没兰亭庐”的吗?

 

启功的字,即“高手在民间”的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