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与他们的编辑通话时才得知我的那篇<全职妈妈到州政府公务员>的文章发在今天的<星岛日报>第4页上,然后请LG去买时,书报店却说卖完啦。
然后和<澳洲新报>的编辑通话时,被告知会在下个周六登出。
之所以一稿多投,是因为在里面加入了我们开的找工和面试技巧讲座的信息,http://www.oursteps.com.au/bbs/viewthread.php?tid=181705&pid=4133638&page=7&extra=page%3D1#pid4133638。
受不了部分同学的‘口诛笔伐’,我与协会其他成员商议改回免费啦。我个人已另外向教会捐了一小笔钱,当感谢让我们免费使用教会的场地和设备了。
人有建议我们拉广告和赞助,我在想,也许可以试一下那些在澳洲极为成功的华人代表们,象BING LEE 家族、施振荣等大人物们。。。
所谓‘无欲则钢’,即使没有人愿意出钱,我也还是会继续把找工讲座和育儿座谈会办下去的,即使每次只有几个人来,能实实在在的帮到有需要的人,于愿已足。
至于我最初的动机,引用一下我之前回复另一位同学的询问好了:
我最初的动机主要有:
1、帮助有需要的华人新移民(这一点可能包含了信仰因素)
2、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作为Trainer/Facilitator/Coordinator的能力,因为我拿到培训师资格证书后,就可以申请成为部门内部的培训师。
3、读过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后,我知道通过举办这个讲座,我的 influence circle 也随之大大扩充了。
到目前为止,帮助他人的同时,我自己也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加上这个过程中的快乐,我并不为自己金钱上的一点点付出和时间精力上的大大付出而遗憾。
如前文所言,之所以会提出收取教材费,主要是想以一定程度上有偿使用教会设备的形式对近期教会出现的财务危机作点表示。教会的牧师和其他成员都未曾介意过我们免费使用教会的场地设备,但作为组织者和华人之一,我并不曾因为别人不介意免费让我们使用而心安。但我前面的回贴也提到对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已有了交待。所以暂时也不会成为我的困扰了。
我做人做事,从来都是‘听从自己的心’,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素去做或不做某件事。从一开始,何尝不是有人轻蔑和不屑,我知道他们的存在不过不以为意罢了。
我家的经济状况在澳洲大概只能算是中等;各人有各人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凭着我天生的活力和lg的包容或说‘被动’支持,我就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不知不觉,打了好多字啦,休息一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