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A2011-02-08 17:02:43

 

黄万里去世了,黄河悲剧未结束

 

 

 

 

 黄河三门峡和长江三峡工程,一个是为了“黄河清”,一个为了“高峡出平湖”,都很富有诗意,只是以人意代替天意,违逆自然规律,后果不难预料。用水库蓄沙让河水变清,即使用脚思考都应该知道不能持久,怎么那么多“专家”会愚蠢到这份田地?三峡工程的副作用也可能会逐步显现。环境移民逐年上升,最近西南天府之国天灾频繁,不知道与此有多大关系。反正原计划的发电量已经大大缩水,据说只能照亮一个北京市。

毛泽东称赞黄万里的词,表示黄万里写个检查就可以摘掉右派帽子。但黄万里没有利用这次机会改善自己处境,却附诗词上书:三门峡问题其实并无高深学问,而是1957年除我之外无其他人敢讲真话。

人们常说上海男人小男人,很多上海男人在老婆面前是小男人,低三下四,没有霸道的作风,不过面对强权,黄万里这个上海男人表现的很男人,这和很多在女人面前趾高气扬自称爷们的北方男人有点不同,上海男人不愿意在女人面前霸道

黄万里治河,不用建拦河大坝,也不需上拦下排,还不需加高堤身,甚至不需整治河道与河口。他的理论很像今天流行在莱茵河和法国罗讷河流域的治河思想。
  他的治河思想更像环保和生态主义者主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的思想在当时太超前了,只有在今天才有可能得到理解。

 

 

  1998年长江洪水后,黄万里再次向系里申请教课。系领导为他安排了一堂给研究生班和教师的课。黄万里那一年87岁,已身患癌症,四次开刀。他特地穿了一身白色西装,打上领带,坚持站着讲课,并亲自写板书。这是他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堂课,留下了在苦难的背景下傲然屹立的高贵形象


高伐林


(续前)黄河毁了,黄万里也毁了

  19575月,因为在三门峡问题上唱反调、被当局侧目而视的黄万里,在《新清华》上分两期连载了一篇标为小说的《花丛小语》,批评北京市在马路建设上违反施工常识,造成新建马路到处翻浆,车辆无法通行。小说中人物议论:尽说美帝政治腐败,那里要真有这样事,纳税人民就要起来叫喊,局长总工程师当不成,市长下度竞选就有困难!我国的人民总是最好说话的。你想!沿途到处翻浆,损失有多么大,交通已停了好久,倒霉的总是人民!
  作品还讥讽在三门峡论证中,有些专家原本是知道水流必带泥沙的,却仍跟着高唱黄河清,并批评了当时盲目学习苏联的高校教育模式。

  黄肖路对笔者回忆说,这期《新清华》出来,蒋南翔马上上报给刘少奇,很快转送到毛泽东手里,后来传出来是这样:父亲在《花丛小语》的开头写了一首《贺新郎》,毛泽东先看这首词觉得挺好,后来越看越生气,就说这是什么话把美国的月亮说得比中国的圆!后来《人民日报》登右派言论的专栏就叫什么话右派大毒草第一篇就是拿着《花丛小语》开刀。
  黄万里1995年接受采访时说:有一次,毛泽东遇见我父亲黄炎培时很不高兴地对他说:你们家里也分左、中、右啊。《花丛小语》里把实行百花齐放政策后的国内形势,描绘成春寒料峭,雨声凄切,静悄悄,微言绝。这是什么话?

  我从五十年前的报刊中查到:1957619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一天报纸第六版,在毛泽东题写什么话栏目下,刊出了《花丛小语》。此后右派反面教材都登在这个什么话专栏。《人民日报》随即连续刊登批判黄万里的文章,九月号的《中国水利》杂志出了批黄专号,刊出六篇文章,黄万里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右派。

  黄肖路对我回忆说:“‘反右时,我11岁半,自己已经会看大字报了。我祖父黄炎培的五个儿女,加上一个女婿,一共六人被打成右派。祖父本人没有被打成右派,可能是毛泽东的策略吧——黄炎培在政治上与章罗联盟那帮人还不一样。此前,1954年,黄炎培将统购统销政策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向毛主席提出意见,随时后在人大内部会上遭到批判。
  但黄万里的诗才,让毛泽东印象难以磨灭。黄肖路介绍:李锐在当毛泽东的秘书时,在庐山听他批黄万里,但在三门峡败象已露时,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又夸黄万里的诗词,对黄炎培说听说你有个儿子在清华大学做教授?他的诗词我看过了,写得很好,我很爱看。章士钊当时也在座……”
  毛泽东称赞黄万里的词,表示黄万里写个检查就可以摘掉右派帽子。但黄万里没有利用这次机会改善自己处境,却附诗词上书:三门峡问题其实并无高深学问,而是1957年除我之外无其他人敢讲真话。请问国家养仕多年,这是为什么

  黄万里的右派帽子,一戴就是22年。1980226日,黄万里终于得到了右派改正的决定,他是清华大学倒数第二名改正的右派,倒数第一名,是钱伟长。

 

2001818日,家人为黄万里庆贺九十大寿。九天之后,黄万里去世。(黄肖路提供)


    
听说黄河难治理,我便立志治黄河

  黄万里坚信,如果中央领导给他机会讲解半个小时,黄河决不至于如此。因为他对治理黄河的症结,实在太了解了。
  辛亥革命前夜,1911820日,黄万里出生在上海川沙县(当时属江苏)。他的大哥黄方刚学哲学,二哥黄竟武学经济学,二人均从清华毕业后留美,与黄炎培当时正大力提倡的职业教育有所差距,父亲决定让黄万里学桥梁工程。黄万里考入唐山交通大学,1932年,他学满五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时,用英文发表了颇有创见的三篇论文,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审定作序,由学校出版。
  黄万里在杭江铁路当了一段助理工程师。1931年长江、汉水泛滥,水淹武汉三镇100天,湖北云梦县一夜间淹死七万人;1933年黄河又决口十几处,人命财产损失惨重。黄万里受到了震撼。他后来说:当时唐山交大同学有三人放弃了铁路桥梁工程师之职,出国改学水利,我是其中一人。听说黄河是最难治理的,我便立志学水利治黄河。
  黄万里拜见了父亲的学生——曾任过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的许心武先生。许心武对黄万里说:这次大水之后调查全国水利工程师的所长专业,竟皆长于土木工程之设计施工,没有一个懂得水文学的而不通水文学等于未入水利之门,只是能设计施工罢了。于是,黄万里决定从水文学入门学习水利。

  应该说,这是后来黄万里比别的水利专家更具慧眼的关键:他不只懂工程,而且懂水文——他明白,一条河及其流域是一个有生命、有历史、有未来的有机整体,对治理河流,就不是只盯著河道哪一段口小肚子大适合修水库、电站。
  1934年,黄万里考取了庚款赴美留学,先后获康乃尔大学硕士、伊利诺大学工程博士,还学习了天文、气象、地理、地质、水文、数学等多门学科。他的博士论文《瞬时流率时程线学说》创造了从暴雨推算洪流的方法,19年后Nash才提出类似方法。
  黄万里驾车四万五千英里,看遍美国各大水利工程,在田纳西河域治理专区坝上实习了四个月。1936年密西西比河特大洪水之后,该河管理机构邀请黄万里坐船参观整条河流。这些经历,使他眼界大开,认识到水利工程将使河床产生演变。悟性极高的黄万里,明白了以前所学土木结构理论远不足以解决洪水问题。
  1937年春,黄万里学成回国,三所高校请他去教书,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亲自登门并宴请,邀他去浙大任水利系主任。但黄万里志在治河,他选择了去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当一个水利工程师。抗战爆发,他赴四川水利局道滩委员会,任工程师、测量队长、涪江航道工程处处长等职,曾用四个月在长江支流上修建了小水利灌溉工程,仅花了四万元,节约预算六分之五,灌溉农田1.5万亩。
  他沿着岷江从河口到源头,包括岷江的几条支流,大渡河、青衣江等,都进行了实地勘察。晚年他回忆道:在美国学习时,还没有形成地貌学,在回国工作后,沿河边步行了三千公里,自己在头脑里开始建立起水文地貌的观点,对治河的问题有了一些认识。
  1947年,他应聘担任甘肃水利局长。从此,他与黄河结缘,一生梦魂缭绕于这条中国的母亲河了。

  1949年,黄万里应中共之邀担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没多久,他感到无法在水利规划和具体实施上有所作为,便毅然辞去了官职,带全家回唐山交大,开始了后半生的教书生涯。随著学习苏联,院校调整,唐山交大改为唐山铁道学院,与铁道无关的专业都被调整出去。1953年初,黄万里调到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他生动风趣、深入浅出的授课,让学生们过了半个世纪还记忆犹新。
  在他的课堂上,大自然就是教科书,自然现象就是问题。他当年的学生、今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三一说:黄先生启发我们思索,在漫长岁月中,沧海桑田,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它们是遵循什么规律形成的;当看见两岸的平原时,黄先生兴奋地说,这是大自然的恩施,是江河的功劳,大江大河下游都有冲积平原;是河流把上游的泥沙带到下游淤积成的,两岸还形成了自然堤,小水不淹两岸,大水漫顶分流淤积两岸。黄先生后来根据地貌长期演变的研究,提出治理黄河必须在黄河三角洲用分流淤灌黄淮海平原的对策,是早有所思的。

NORMAD2011-02-08 22:26:31
黄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脊梁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