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en17172016-01-22 22:01:23

   早间在墨尔本市中心的某个语言学校进修英文,慢慢跟班上另外几个大陆背景的女同学混熟了,放学后偶尔相约着上越南街吃顿晚饭。山珍海味的奢华当然不会问津,其时大家都阮囊羞涩,日常开销须精打细算,下馆子属“穷开心”。所选的餐馆很“百姓人家”,是越南街上的老字号,一贯秉持诚恳实在平易近人的经营风格。餐馆的外墙涂成温暖明黄色,有种扩展视觉的效果,门脸却紧凑。紧挨大门两侧,一边面街的橱窗里吊着成排的港式烧腊,一边则见缝插针挤进长条玻璃食品柜,虽显局促,顾客进门便立刻会被那热闹地堆作小山样的传统广东点心牢牢吸引视线,样样都新鲜油亮得如同活招牌。       活招牌似的点心当然要尝尝,尽管很寻常,然而最寻常的才最考验手艺。其余所点菜式亦极普通,无非烧味拼盘、金沙排骨、肉末鱼香茄子之类大伙皆喜闻乐见的几款,个个同肉沾着点或远或近的裙带关系,虽只几个女孩子倒好像无肉不欢的样子。简简单单的小酌,却量身定制般地体贴可心,不奢侈也不寒窘,一切刚刚好。好到从此以后我亲昵地称那家店为“黄店”,“黄店”的琵琶鸭、鱼香茄子煲成了永驻我肠胃的熟门熟路的“老字号”。

   说来惭愧,因为各忙前程,毕业后跟英语班的同学联系渐疏直至音讯全无,唯独味蕾的记忆如此富于长性,以致每次去到越南街,我的脚步总忠实地完全复制着味蕾的路线图。

   这张图的版面逐渐扩张,不仅仅“黄店”,某家著名的越式米粉店、店名中嵌着“8”这个幸运数字的中越风味餐厅、一间马来餐馆、小小的亚洲食品超市等等均被罗致其中。它们都是被不断重复温习的功课,虽然此番的温习特别有种新不如故之感。     推开“黄店”大门,那众多点心昂首挺胸、齐齐整整队列的大阅兵方阵不见踪迹,玻璃柜里只三三两两,点心品种既缺件数亦少,神态疲乏且羞涩地点缀其间,冷冷清清硬撑着门面。由点心的量推及顾客的多寡,便知再无顾客盈门的盛况。另外几家店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温故而知新,新是过了气的新,但这新到底跟从前脱不了干系,总可以影影绰绰地望见一些旧人故事:许多年前,三对包括我和我的先生在内的年轻夫妇、一个年轻单身汉,把越式米粉店的小方桌拼成长条大餐台,每人面前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越式牛肉米粉汤。年轻单身汉曾经留学澳洲,回中国后进了一家跨国大公司,事业顺风顺水,唯独时常怀念一口越式米粉汤的腴滑鲜美,正好借赴墨尔本出公差之便,趁机小小地满足下私欲。餐桌上人人都吃得面泛桃花酣畅淋漓,人生在那一刻仿佛浓缩成了口中的汤,单纯地热烈、香甜、圆满。

越南粉

    然而人生的滋味哪会真如面前的一碗碗米粉汤般如此公平地相一致呢?人生是千差万别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单身汉的头衔对那个朋友早属过去时的称谓,在历经了一见钟情式的长久异地苦恋之后,朋友最终还是同更合适的女孩结婚生子,不可免俗地沿袭了传统形式的幸福日子;其中一对夫妇因工作关系搬去了昆士兰,夫唱妇随事业出色儿女成双,过着人类普适价值标准下最推崇的完美家庭生活;另一对夫妇分手了,离婚的过程痛苦异常,为了孩子、财产争执、打闹、你抢我夺直至反目成仇,如今都找到各自的新的另一半,彼此关系复归平静,双方共同分担抚育孩子的责任。
   所以人生,有时超出期许中的圆满,有时身不由己事与愿违,人生只能憧憬却永难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