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批示的内容
1984年7月30日,国家计生委所属的中国人口情报中心的马赢通与国家计生委政研处张晓彤,就2000年人口控制目标及相关生育政策等若干问题,给国务院上报了一份《关于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由于这份研究报告涉及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2000年底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报告内容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为此作了重要批示,“我认为此文有道理,值得重视。所提措施,可让有关方面测算一下。如确有可能,建议采用。本世纪人口控制指标,可以增加一点弹性,没什么大了不起"。该文和赵紫阳的批示一并作为“中央书记处会议参阅文件[1984]21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参阅文件中批示说:“同意紫阳同志的意见,这是一份认真动了脑筋、很有见地的报告。提倡开动机器,深入钻研问题,大胆发表意见,是我们发展大好形势、解决许多困难的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我主张按紫阳同志提出的请有关部门测算后,代中央起草一个新的文件,经书记处政治局讨论后发出。”
二. 批示的历史背景
《若干问题》究竟是怎样的一分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胡耀邦总书记和赵紫阳总理如此高的评价,为此,需要交待一下《若干问题》出台的历史背景,再来对《若干问题》的内容作一些分析。
计划生育在中国全面实施,严格意义上说,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1973年,中央在全国推行“晚、稀、少”式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从1970年算起,到1980年,在不足短短的10年,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80年的11.87‰。总和生育率值是一个可以近似反映生育水平的一个指标,即粗略反映当年育龄妇女一生的平均生育子女数。 197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1,1980年急剧降至2.24。这两种度量指标大幅下降,被称之为是近代以来世界生育史上下降的奇迹。从影响因素分析看,完全可以归咎为计划生育的成效。况且,这种计划生育成效,主要不是依靠行政管制,即是在尚未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情况下实施的。而是通过和风细雨,通过提供相应的避孕节育服务,是在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自愿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按照这一做法继续下去,中国人口结构不会如今天这样严重失衡,宣传能够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境界。但遗憾的是,由于对工作重点转移的片面理解,再加上对经济发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理解的歧义,更重要的是,包括当时诸多人口学者在内,对人口规律,特别是人口增长内在规律缺乏深入了解,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再加上上述诸多因素影响,1980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后,就把“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号召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同时号召实行晚婚晚育。但不久,“提倡”变成了“必须”,在祖国优美的语言受到污染的同时,和风细雨的计划生育工作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天下第一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