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4亿自然经济的小农创造的总产值是可观的,工业国超过这个总量用了一个世纪。不过这却是毫无意义的总量,能够贡献给宏观力量的却微乎其微。1500万人口的英国,财政收入是7000万英镑折合约2.7亿两白银,而同时大清的岁入却只有4000万两。大清帝国貌似庞大繁盛,但如果倒过来,帝国是支持不起一支舰队远渡万里去打赢一场战争的,而被西方的战争规则视为理所应当的赔款,更使朝廷财政难以为继。
今天的情况依然如此,14亿廉价劳动力创造的劳动密集型GDP总产值固然是可观的。西方技术创新国家搞不出来这么多的GDP,不过这仍旧是毫无意义的,仍然支撑不起一支舰队和一支战略轰炸机编队远渡半个地球去打赢一场战争的,因为最新的核心器件、核心工艺、核心加工器械都掌握在别人手中。
好像说多了。这样的神论其实代表着一种思维,一种惯于流于表面现象的论证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无数国人头脑里沉淀得够深了。
没有太多的思维强度,缺乏严谨的论证、推理,面面俱到的考量,基于本现象作出论断,这是植根于文化中的“不求甚解”么?无论古今,清流文人评议时政也就是如此,立意不过尔尔。“体制无药可救”相比于“君王暴虐无道”,没有半分高明。
再从清末说起吧。国门洞开,慑于西人的坚船利炮,人们认为是器物之败,于是便有了三十年洋务运动。三十年自强求富,换来甲午惨败下关之约。于是便认为是制度之败。然有戊戌六君子之流血,辛亥十八省之举义,然中国始终泥足深陷无法自拔。于是,“文化之败”便甚嚣尘上了。
其实什么都不是。
却少有人关注偌大的中国财政效率如此之低,大清和日本一年岁入所差无几;少有人关注黄海海战中联合舰队的单位火力投送是北洋水师的2倍;少有人关注财税、金融、外交、工业这些专业的问题。反思都是那么简单:器物之败,制度之败,文化之败。倒过来就是器物万能,制度万能,文化万能。这种思维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俯拾皆是。“若民主了会如何”,“若照搬西方政制会如何”,“若是基督教国家会如何”,毫无进步。
对于基本上算是四书五经浸泡出的传统文人士大夫之流,逻辑思维可以算是专业之外,更不用说专业的学科知识。所以自然便是“XX之败”而生的“XX万能”了。所谓知识分子,对于财税的调整,内政的整顿,产业的革新,外交的运筹,国防的建设,都一无所知。他们知道的仅仅就是,使用了他们认为“正确”的政治体制便有了一切。就有了日俄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感叹“专制的俄国永远无法战胜立宪的日本”这样可笑的想法。而“体制万能”这种说辞,不仅存在于大众的头脑里,更重要的是被放在中共的教科书里灌输了几十年。连执政党都不懂得告诉人民,中国成功的原因是中央计划经济下高积累建立的工业基础加上开放后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合理的产业政策而不是社会主义。
对岸的日本呢。从明治维新开始,学习就既不仅限于器物,也不仅限于制度。既开国会,立宪法,也铸枪炮,修铁路。内政外交,产业金融,迅速的走向现代化。无数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实业家,工人农民,在他们的位置,为着“现代化”这个目标奋力向前。这,就胜过了所有的“器物党”,“体制党”和“文化党”。
不会从方方面面寻找原因和变革的因子,总认为有核心和根本原因存在,认为问题可以轻松的一劳永逸的解决。这是一种主流的思维,不知是大脑的懒惰,还是刚刚所说的,传统文化中的“不求甚解”的因子所致。
大明湖畔容嬤嬷撰文,转载请著名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