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考研[微博]之前都面临一个问题:是该找工作还是决心考研?仿佛患了考研焦虑症,整天坐立不安,通过QQ、邮件、电话或当面请教学长:“要毕业了,我该如何准备考研呀?”这很正常,也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个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基于这一点,训练自己独立判断力,果断拒绝外界诱惑,避免考研征程中无谓的浪费,坚守自己的理想,拒绝好心办坏事者,达到“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的境界。考研不仅是一场知识的大检阅,也是一场对心智的大考验。
相信自己:那个最了解你的人
传统观念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问计旁人。请相信,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如果没有这样的自信,那么就不是难得糊涂,而是经常糊涂。从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人的大脑、肌肉、心脏,以及习惯就时时刻刻记录着自己曾经享受的阳光、经历的风雨。
十年寒窗,每位学子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即将大学即将毕业时,许多同学都面对过是否考研的重大抉择问题,因为这将决定着未来三年的人生轨迹,这时不妨问问自己:你最擅长的是什么?你倾向于博闻强记还是喜欢问底寻根?你适合做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适合去做社会弄潮儿?
我们往往被那些不懂装懂、巧言善辩或者好心办坏事的人所迷惑。别人只是从跟你短时间的接触以及某些道听途说来认识你。形象地说,如果你给自己画的像是依据从出生到现在的积累描绘而成的全息图像,那么别人给你画的像则是仅仅由几个残缺片段拼凑而成。这些图像可能把你的手指画得特别清晰,而对面部表情却描绘得一团糟。你在别人的眼里也许仅仅是一幅漫画,盲从别人就等于下贱地奉承别人给你画的蹩脚漫画:“象极了!”
其实,也许是我们太了解自己,以至于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在我们的四周各种发音机器总在絮絮叨叨“旁观者清”、“随大流好”等调调,扰乱我们的思维,致使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转而依赖别人的荒谬看法来决定是否考研,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小马过河:训练独立判断能力
小马要过河告诉我们,既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更要亲自去体验。每个人的学习基础不一样,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说考研很难,有的人说很简单。因为,考研的专业课考试科目除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是统考外,其他都是各校单独命题,所以,各种情况使考研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借助外脑,对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帮助你顺利考上研究生十分有用。
一位学长本科学习的是营养学,但他想在研究生阶段攻读外科学。由于是跨专业报考,心里拿不稳,于是向老师、学长求教。老师和学长都给了很多建议,他结合各方面的意见,自己最后来总结出经验:本科学习医学专业的考生,由于受到体能和性格等方面的限制,外科学一般是男生首选,而且应届毕业生最好不要直接报考外科学研究生,因为外科手术操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锤炼。而内科则是女生的首选,内科对于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外科要求那么高,但也常有支气管、消化道等内窥镜的检查操作等实践。另外,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跨专业报考医学研究生录取几率不大。医学的专业性强,不接受其他专业生源是不成文的规定。有的学校虽然没有明文禁止跨专业报考,但是非医学专业考生即使上了复试线,被刷掉几率还是很大,这是由医学硕士培养的特定性决定的。因为三年医学硕士学习,一半时间用来上基础课和写论文,余下实践机会很少,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合格研究生的。
考研是怎么一回事,别人说的话只能作为参考,具体是怎么一回事,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作出独立判断。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听取别人的建议时,全方位思考,比较各方实际情况,甚至做换位思考,去除不切合自己实际的东西,对别人说的话也要进行逻辑推理,考察其是否适用于自己,以此训练自己独立判断能力。
冷眼向钱:果断拒绝外界诱惑
记得2007年,我从深圳辞职回到成都准备考研,深圳一个朋友劝我放弃考研返回深圳。朋友是个十分敬业的媒体人,当初在重庆某报实习时就非常认真,整天忙于四处采访,曾有一次因采访而中暑晕倒在街头,幸遇好心人将其送医才得脱险。这位朋友在深圳也极其敬业,深得业内人士赞许。朋友热心地将我推荐给深圳某财经杂志,许诺试用期每月工资5000元。有这位朋友的帮助,我会发展得比较顺利,可是我认为急于挣钱将会导致梦想搁浅,所以借故推掉了。 经过权衡,如果发现考研对自己的人生将有很大提升,或者已经将考研列入到人生计划的重大步骤,那么就要果断拒绝工作的诱惑,全副身心投入考研,将各种知识烂熟于胸,在头脑建立系统的知识谱系与地图。
回想我离开深圳那年的11月,其时任职的那家公司正紧锣密鼓地筹备12月到北京举行古典音乐会暨颁奖大会。但是为了准备考研,我辞职返成都。作为一介草民,也许这一辈子再也不能“登堂”,但是我不后悔,因为前方还有神圣的学术殿堂以及艺术殿堂。
来源:《求学·考研》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