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网2014-09-02 23:05:44

转贴


“我们是虎妈”,写下这句话,脑子里即浮现出之前那则广告里朗朗上口的广告歌: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

  “虎妈”听起来就像一个负面的词汇,联想画面是一个虎口大张、獠牙外露、张牙舞爪、极尽蹂躏之事的恶老虎,再贴切一点:一个凶恶的母老虎的形象。然而,根据科学验证,母老虎之所以恶,也是因为要护仔。

  如今被叫“虎妈”的,都是对子女严格教导,缜密规划、苛责求成,甚至有点法西斯统治的严母们。所以,“虎妈”这个名字起得好,包含的意思是:苛子以严,教子以成。

  东西方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东方讲究圈养,西方讲究放养,各有利弊,各种方法下,都有取得大成就的榜样,谁也不能说自己的方式比较成功,于是就有人尝试,两种方式可以各取长短,综合使用,使之成效斐然,但是谁又能拿捏得准呢?

  作了父母的,都知道“百年树人”责任重大,在教导过程中,殚精竭虑,如履薄冰,都要汲取先人的优良经验,在自己的田地里辛勤耕耘。关于教育子女从来都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各有各的招儿。

  一月中旬,耶鲁法学院华人女教授Amy Chua的“凶妈妈育儿经”在中美网媒曝光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把一向人们心照不宣的中西教育手法曝露在桌面上。

  有人比喻这篇文章像一个高倍数的电子显微镜,把中国妈妈的育儿细胞,从细胞核检查到细胞膜,又从DNA检查到蛋白质。

  检查的结果,就是中国妈妈在美国已俨然成了“悍母”的代名词啦。可是问一问来自中国的妈妈们,大多认可Amy的育儿法,绝对认为出发点无可指摘,手段上有点严厉,结果乐观可期。从长远看,我们的目的不就是望子成才吗?So,目的达到了,过程可否忽略,不要太吹毛求疵。

  我相信,美国的“中国悍母”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妈妈组成的。在美国,现在肯定还有很多这样的中国凶妈妈在横行霸道,而且以后还将继续下去。我自己也在这个行列中。

  我在美国养育了三个孩子,从幼稚园到大学教育,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经历了他们成长的整个过程,自问不是完全的“虎妈”,但时时也有“虎”威出来,我的方式和态度,可以这样形容:有着中国式教育背景的家长,教导美国生活环境下的孩子的一个普通的例子。

  在美国做虎妈,我总结的经验不外乎三个“W”:WhereWhatWhen 。把手伸出来,大拇指按住小指,其余三个手指用力分开,就比成了字母“W”的形状。

  第一个WWhere,表示孩子在哪里学习,要慎选学区和学校;第二个WWhat,表示学习什么内容,除了完成学校所教知识之外,还要补充什么技能、发展培养什么才艺;第三个WWhen,表示时间如何调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收效。

  我们先来看在美国如何选学区和学校。

  我们从三字经中读《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为了把儿子教导成才,谨慎选择居住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申到现在,就是教导我们,孩子的外在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和美国都是就近入学的规矩,所以居住在哪里就很关键了。在中国,自由选择住在那个区域不是很容易,但在美国,你可以选择在哪里居住。

  根据统计,美国人每六年搬一次家。每到学校假期,就是居民大换房的时候。一些有经验的家长,往往在学期结束之前几周,甚至个把月,就已经在选定的学区范围内,寻找住房了。一旦住下来,下个学期孩子就可以在这个学区上学。

  我的第一个孩子生在中国,12岁时来到美国。有朋友告诉我说,这个年龄过来的孩子是最好的时机,中文有了一定基础,英文学成后不会有口音。我相信他们是有切身经验的,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6年过去了,我如今在读大学的儿子中文会说、会听,写就别指望了,目前在学校拿了个中文课,每天在方块格子上,艰难地学写繁体中国字。英文是没有问题了,可是口音仍然听得出来。

  他来美国之前,我已经广泛搜集各学区的特色和成绩,从网上资料、学区评分、朋友口碑等方方面面综合考虑,刚来美国的孩子语言要过渡一下,就选择在中国居民聚居区的学校,是周围公认最好的一家公立学校。

  我们当时租了房子,距离这个理想的学校只有不到2分钟的路,为的是有什么问题跟学校容易沟通。

  陪伴儿子在这个学区完成初中和高中学习,我的感受是,学区和他就读的学校真的很好,设有ESL班,让语言有障碍的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语言水平。

  与此同时,老师们尽心尽责,儿子的第一个班主任针对儿子的特点,每天给我写一张条子,报告课上学习的内容,家庭作业又是什麽,儿子在课上表现怎样,让我随时了解儿子的学习状态。

  令我感动的是,看起来只有二、三十岁的副校长也非常关心我的儿子,每次见面她都如数家珍般的告诉我孩子在学校表现,当时我真有些疑惑:是她的记性异常好,还是我的儿子有些特殊,为什么她竟然那么了解学生的细枝末节?

  除此之外,这个学校还有自己的心理辅导员,专门为刚来美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心理方面的辅导,他介绍我的儿子做了一些智力和心理方面的咨询,让孩子增强了自信心,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做了一些情商方面的铺垫。

  这个学校还有乐队,儿子对铜管乐从一无所知到跟随乐队到处表演,拿到各种奖项。总之,5年结束后我不后悔选择了这个学区和学校,作为儿子的接受中学教育所在。

  我的第二个孩子和第三个孩子也是在这个学区开始他们启蒙教育的。值得一提的是,大女儿在学前班和一年级时并不出众,甚至有时还表现出抵触上学的情绪,虽然一切都没有异常,但我感觉她的学习热情没有被点燃起来。

  到了二年级时,发生了转变,她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好像突然上了一个阶梯,态度一下子积极起来,每天都充满热情,脸上的表情欢快灵动,行动迅速敏捷,像一只快乐的小鹿,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这一年培养了她读书的习惯,我不用再催促,她会长时间地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到学期结束时,我收到了她的班主任整理制作的丶一年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还有一张CD,里面是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录像,他们取得的每一步成绩。

  从孩子的变化,你会知道那个老师是用了心来做教育的。有了这一年的生活,大女儿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去年夏天,我们的家庭搬离了那个学区,远离了华人聚居地带。但是寻找新的学区依然是按照原来的标准。

  这个学区有着严谨的治学精神,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开学不久接到一张通知,是学区举办的一个“家长大学”的邀请,时间是一个晚上,有晚餐招待,有Baby Siter,有丰富课程,有抽奖活动,完全免费。

  通知大概是两个月之前收到的,当时并不以为意,除了名义奇特一点之外,觉得不外乎就是一个家长和老师的交流活动罢了,不去也罢。

   到了当天,觉得无论如何还是去一下吧,反正没有坏处,去了之后令我大开眼界,学校停车场、街道旁边找不到停车位,好不容易停好了车,随着人们鱼贯而入, 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四周摆满了摊位,各种颜色,各种机构的教育资料不下几十种,我稍微捡拿一下,文件夹里就已经有十几份了。全是家长们想要了解的内容,难 怪大厅内五百多个座位上,家长和孩子们都在阅读交谈。站着的人们也在仔细阅读着手里的纸张,或听着相关人员的解释。

   所发的咨询大多是政府、机构的服务项目和宣导资讯,几乎没有盈利机构的广告。随着一声铃响,活动的第二阶段开始了,十三、四个教室里不同的讲解课程吸引 着人们的脚步,看了一下目录,有语言艺术、阅读、阅读理解、加州统考、成效和管理、数学学习、营养调配,还有很多,每个家长只能选择两节课来听。

  我当即立断,赶紧打电话,把家里的老老少少都招了来,几个人分开上课,不是可以了解得更多吗?

  何况,孩子们听了这样的课程,也有助于他们自我管理了。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两个女儿选择了他们有兴趣的科学和营养课程,她们告诉我,以后早餐应该吃什么、吃多少,晚餐应该怎么吃菜最科学,卡路里该如何计算。 我真的偷笑了,听了一节课胜过我多少苦口婆心的教导呵,以后她们自己对吃的方面有了自己的心得,我省大麻烦了。

  活动之后的奖品非常丰富,都是公司或个人捐献的,最后宾主尽欢。

  参加了这次活动,感到叫“家长大学”真的不枉此名,反倒觉得时间太短了,期待他们还有下一次。

  转换到新学校,我一度担心她们会有不适,会有恐惧,第一次家长会,我跟老师谈了我的担心,老师告诉我,他们都没有社交方面困扰,跟同学互动很好。

  如今,距离我们转到新学校已经快一年了,三年级的大女儿和一年级的小女儿,学习成绩都在各自班里名列前茅。上星期,大女儿被推荐参加资优班的推荐考试,我问她考试的感觉怎么样?她说感觉都答对了。

  上学期老师和家长见面会,老师告诉我,她其实没任何问题跟我说的,只是想告诉我,我的女儿表现有多么好。今年第一个学期老师干脆让女儿带给我一张纸条,让我来选择是否要见她。

   前不久,一年级的小女儿写的一篇故事,被一家专业的表演公司从众多的孩子作文中选出来,编成一个短剧在学校里表演,还被评为一等奖。当她手持奖状摆个姿 势照相时,全班的小朋友都围过来。我看着周围一张张白色、褐色、黑色的可爱孩子们的笑脸时,心理的感受真是“爽呆了”。

  我的两个女儿两个人还一同获得科学项目展示比赛奖,小女儿的“水的循环”得了年龄组第一名,大女儿的“月相的变化”得了个第三名。

  刚来美国的人,很可能不了解学区这个概念,随便选择一个价格便宜的地方住下来,或者选择了跟认识的人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了解了学区的观念,纷纷选择好学区搬移。

  学区的划分跟行政区划不完全一样,是按照教育管理体系运作的独立系统,地域上有的可能与行政区划一致,也有些地方不一致。比如,你住在A市边缘,你孩子的指定学校可能是你住家附近的B市的学校,你所属的学区就是B市的学区。

   为了能把孩子安排在一个好学区上学,多年前,有人想出了借住址的方法,就是向住在好学区的朋友或亲戚借他们的地址,注册在这个学区,到时候孩子在远离学 校的地方来上学,是家长接送还是干脆就借住在朋友亲戚家就看各自的情况而定了。每当开家长会时,到会的除了家长,还有不少是监护人,就知道在美国各个学校 上学的学生,除了小留学生外,还有就是这种借住址的学生。

   近年来,借住址有点难了,好学区不像之前那样容易进来了,很多学校在孩子入学时,不仅对各种资料的检查严格起来,而且,还投入人力财力,派人到学生家中 突击查证,看孩子是否住在这一住址里。检查人员会一大早不辞辛苦地来到注册登记的地址,证实该名学生是否住在这里,人们把这种做法叫:“堵门”。

  这样做,学区也有他们的解释,因为每个学区经费都有限,他们也是为了把资源更好地用在服务自己区域的孩子上,而不是被别的区域的孩子“偷”走。

  更有甚者,如今一些个别学区,即便是自己学区的学生,注册时也不可能全部录取,原因是名额有限。如果你一定要上这个学校,就在等待名单中静候佳音吧。除非有人退学,或者特殊原因离开,否则,等到一个名额非常困难。

  你想,人同此心,好不容易能进入理想的学校,不是非不得已,谁会轻言放弃呢?即便这样,还是有一些家长愿意候在那里。可见,家长们对于把孩子送进一个好的学校是多么渴望了。

   很多华人家长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区,在房价极高的区域买房或租房住。这是因为,地产税是支持教育投资的,所以,高房价地区教育资源就充裕,学区也 就好,这是相辅相成的。比如,一个学校要增加一些电脑设备,有资金支持当然就可达成目标,否则,在一个没有资金支持的区域,就实现不了。学校硬件设施完 备,当然对于教学品质有极大的帮助。

  当然,一些房地产投资者也是因为看到好学区住房保值,才下手投资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在洛杉矶地区,华人聚居区学区一般都不错,这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不注重教育的族裔而言的。

  而同在华人聚居区的学区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说,根据加州教育部门的评判标准,按照学生参加STAR加州标准考试,加上另外一些评判标准,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分值,从110不等,可能这个学校综合评分是9分,另一家附近的学校得了7分,人们就会普遍认为前一个学校要好一些。

  当然,华人家长们很少会接受67分以下的学校。这跟其他族裔有明显的不同。

  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每一个华人家长都注重选择好学区,他们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内在最关键,好学区的孩子也不是各个都上了常春藤大学,一般学区的孩子也有进了哈佛的,以平常心来对待,也是一种心态。在我们周围也常见,一些并不突出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了一流大学。

  与这种平常心的心态相对的,则是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着虎妈一般的决心的。他们怀着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志向,未出生时开始胎教,呀呀学语时,进行启蒙,换牙之前已经引入小学教育,二年级时五年级的题目,已然了如拨珠。钢琴八岁已经考过了五级。

  孩子们一上学即进入最著名的私立学校,选择最有名的教师,按照最先进的教育模式,取得令人乍舌的成绩。父母们如经营着事业一般,经营着孩子的未来。

  我们说说第二个WWhat。就是学生学什么,才能架构一个最完满的知识结构。当十年寒窗结束,鲤鱼一跃过龙门,进入理想大学。

  我们外来移民,一开始对美国的教育体制不太能摸得着门,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家长们,看着这里的孩子每天三点就下课,功课一点点,每天沉溺于电子游戏,网上聊天,看着心急。

   有一位升学顾问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国的教育是放养式的,比如养鸡养鸭,让这些鸡鸭们在土地里、水塘边,随便游走,自由觅食,它们吃到的有谷米,有石 子,有虫鱼,有草粒。走的地方多,范围广,觅到的食粮就丰富,营养就多样全面。而且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吃多少,完全取决于自己,吃的开心快乐,吸收的有益 成分就多。吃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

  由于行走的路线不同,选择的食物不同,长成的标准当然不同,有肥有瘦、有高有矮丶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只是有一点,没听说过,野地放养的鸡鸭哪一只是饿死的。

   相对的,中国的教育是圈养式的,一群鸡鸭圈在一个笼子或养殖场里,饲料定时投放,营养固定搭配,甚至还有各种添加剂抗生素强迫进食,鸡鸭们的任务只是 吃,免去了寻找的步骤,没有选择的自由,养成的鸡鸭大小几乎一致。假如有个别鸡只天赋异禀,加以特训有可能成为斗鸡之王,却在这种环境下,被饿得骨瘦如柴 了,可惜糟蹋了一个好身架。

   所以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孩子,必须学会自主学习的技能,知识俯拾皆是,只看你捡不捡。孩子做不到时,“虎妈”就该出马了。学校里没有统一教材,所教内容是 老师们根据大纲自己组织的,家长们也可以在书店,百货商店找到各种补充教材,或在网上寻找。比如,家长们可以在加州统一考试的例题网站上,帮助孩子准备考 试。

  还可以在一些教育机构的网站题库中学习,到图书馆去也可以找到各种资源。这些都是免费的。遍地黄金,关键是你伸不伸手去拿。

  有一句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你听说,王家的儿子今年考上哈佛,李家的女儿在耶鲁读博士,谁谁上了普林斯顿、斯坦福、伯克莱……当你听说,一家高中十一年级里已经有一半学生SAT考试在2300分以上,五个学生竟然考到满分2400分。在我们华人圈里的每个升学辅导班里,这样的好消息年年出现,人们都不拿它当新闻了。无可厚非,这些榜上有名的孩子,他们将来各个都是精英,并且目前已经是精英了。

   这个现象可以这样比喻,好像人们在爬山,总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爬过了一个山头,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又在眼前了。当你终于爬到最高峰时,你发现峰顶不是一个 尖尖的头,不是只能站住一只脚,而是一个平台,可以站上十几、几十个人。有了这样一种思维,力争上游,成了一种自我超越的潮流。

  为了登上巅峰,孩子们都在进行着寻宝般的长征。一路上捡拾的每一刻宝石都是再上台阶的梯子。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满分精英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美国的十年寒窗,实际是十二年寒窗,六年级以下是小学,七年级以上是中学和高中,真正要显示实力的是在高中的四年,所以有些人就说,美国的初级教育不如中国扎实,要接受教育只要高中阶段在这里就行了。我实在不敢苟同。

   我们看孩子的实力,就像看他们在跑长跑,前边三、五圈下来,似乎不分高下,那是有实力的人在养精蓄锐,等待最后的冲刺,如果前边几圈把力量消耗殆尽,最 后就没有力量做最后的冲刺了。但是如果前边几圈没有跟上第一梯队,即便最后有力量冲刺,也很难取得好成绩。所以,小学初中阶段也非常重要。

   小学教育是基础,这是东西方的共识。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小学的基础是怎么夯实的。我的小女儿今年上一年级,没有各科课本,每周老师发一本作业簿,十几页到 二、三十页不等,里面包含了语文、数学、阅读理解、画图、思考等多方面的内容。每周五交还给老师,家长要签字。老师根据批改情况,下周一给家长一个回执和 评分,这个项目在年终综合评分占很大比重。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这个作业簿中,要求学生每周读书80分钟,也就是每天读书至少20分 钟。要把所读书籍的题目写下,还要注明和谁一起读的。老师要求家长陪读,因为这个年级还不太会自己阅读。我的女儿喜爱读书,我没时间跟她一起读的时候,她 就自己选择书籍,每次都超过老师要求的阅读时间。读书也有测验,用来验证孩子读书到几级程度,这个学期的报告说,我一年级的小女儿已经达到三年级的程度 了,书籍深度可以选择2.73.8

   读书是美国小学教育最坚持的一个环节,不论什么书籍,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让他读,这和中国的开卷有益是异曲同工,当然学校里的图书都是适合孩子们的。学 校里有专门的读书课,叫安静阅读。所以孩子们从小就培养了读书习惯。到了三年级时,十来章的长篇读物已经难不倒他们了。我的另一个朋友的女儿,四年级时阅 读《哈里波特》全套,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几乎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读书习惯的养成,对他们日后知识层面的丰富,眼界的开阔有着非常大裨益。另一个好处就是培养学生们独立自主能力、判断能力。整个读书过程,都在养成这些 能力,到图书馆选书,到互联网上购书,到写读后感、分享故事,最后都落实在学生们行为处事之中,跟着书生活,自己从书中学习。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twilight》系列在少女群体中热烈流传的现象了。

   另一个台阶从三年级开始,那就是资优班的推荐,如果孩子一、二年级时,表现出某个科目超优成绩,学校就会推荐参加某个科目的、或者是全部科目的加强班考 试,通过之后,孩子即可获得科目高深程度的学习。在这些班级或者项目的训练中,孩子会接触到比正常班孩子多得多的知识,甚至达到跳高两、三级的程度。还有 机会参加各种比赛。

  持续下来,到了高中时候,再提前选修大学的AP课程,为未来的大学学习打出提前量。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从三年级时,数学表现得非常拔尖,被推荐到资优项目学习,其间经常参加一些州际、国际级比较高级别的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如今进入十一年级,已经被几所大学录取,需要选择的是去往哪个方向。

   我们知道,因材施教是我们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相关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 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 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 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 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在美国放养的方式,似乎才是跟从了因材施教的道理的。

  很多学校里都有一个项目,叫兴向测试,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测试孩子在哪些方面优势,那些方面不太专长。家长们通过这种科学的方法,为孩子选择未来的方向,选择大学的专业,也选择孩子的才艺道路,少走弯路,避免把孩子当成试验品。

  最近一部印度电影《3 IDIOTS》, 表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孩子的兴趣志向忽视,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专业,因为没有动力和热情,孩子被迫学习当然不会有乐趣,即便进入高等学府,成 绩也不会突出。我周围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父母选择让他学会计专业,可是他一点快乐都没有,勉强毕业之后,他即选择从事自己热爱的摄影,而且作品被著名杂 志所刊用。

   我的儿子,高中时参加了这个兴向测试,结果是他在音乐方面有九十多分,这让我联想到,他和同学们在网上学一首韩国钢琴曲的演奏,不到一周时间,从未学过 钢琴的儿子竟然弹得那末流畅,还让人听出里面的情感。我很引以为傲,经常让他为我弹奏一次。今年在选大学的课程时,我鼓励他选修了钢琴课,如今他一完成功 课,就会积极地练习。

  美国对孩子采取放养方式,就是根据孩子的天分、特长,设计、选择所学的内容。不论是未来专业,还是才艺学习。

  虎妈Amy给孩子们规定要学习什么才艺,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什么标准,又有那些“不准”,其实不难在我身边这些妈身上找到痕迹。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个妈妈只有一个宝贝女儿,视若掌上明珠,学习成绩没的可挑,全A了, 还要上课后班,加强练习。除了功课,周一画画,周二芭蕾舞课,结束之后学法语;周三小提琴课;周四学围棋;几乎天天都是满满的。她的道理和虎妈一样:严母 出孝儿。孩子不压迫就不会出成绩,要严格要求,才能把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也习惯了,从不反抗,似乎知道妈妈的苦心。家中各 种奖杯摆满了展示柜,有上百个。以至于我第一次到他们家时,以为是哪个艺术学校的展示间呢。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特殊,但是,在美国上学的孩子,很少有从未学过点什么才艺的。本着学艺术的孩子不会变坏,还可以培养一些艺术细胞,建立良好的气质,最 重要的是将来申请大学时,可以起到一种艺术加分的作用。学乐器的孩子数不胜数,钢琴,小提琴,萨克斯风,吉他,不一而足。另外,画画,三D电脑动画,跆拳道,中国功夫,游泳,跳水,滑冰,这些都是中国家长们为孩子选择的热门的课外活动。

  对于学习某种才艺,也有的家长是跟风,人家学什么,我们也学什么,抱着一种,反正学了没坏处的心理,一节一节课地累积着孩子的成就。有的家长则是从一开始就找准了孩子的优势劣势,有针对性地下手的。

无论是虎妈羊妈,下定决心培养孩子的,几年坚持下来,都是满怀安慰。一个从孩子四岁就送去学跳芭蕾的家长,接送孩子到了十六岁,在汇报演出时说,我现在才感到孩子的舞蹈真的有了美感。

  今年十一年级的KARAL,钢琴十级已经过了,正在准备更高一级的考试。舞蹈白金奖已经拿了十几个。她的妈妈说,不管怎样,钢琴已经具备当教师的资格了,多了一项技能。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听说过美国前国务卿莱斯女士的故事吧,她不仅是一个政治家,也弹的一手好钢琴,这在美国并不稀奇,你可能经常见到她在国会大厦或联合国多边协商中,侃侃而谈,神情肃穆,你却看不到在晚宴祝酒时,她长裙曳地纤指抚琴,这就是素质,这就是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结果。

  以前看过一个资料说,德国人的音乐素养最高,不论在哪里,只要能够凑齐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四声部的合唱团没有问题。如今在美国上过学的孩子,随便组成一个乐队、舞蹈团的似乎也不在话下。

  最后一个W,就是When,学习时机,什么时候学什么,过程在哪里,收获在哪里?

  让我们做一个算数题,孩子跟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从出生到独立十八年,最初五年懵懂未开,十六岁之后基本自主,由父母设计培养的时间不过十年左右,虎妈为什么紧张,为什么逼迫,就是她深知这一点,时不我待。

  根据语言习的关键期假说,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有一段最佳时期。研究人员的争论点在于这段最佳时期到底有多长:一些人认为这段时期结束于儿童67岁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整个青春期都是最佳时间,但是青春期过后,再想学习新语言就难多了。学才艺也有最佳年龄段,钢琴和小提琴,五、六岁开始最好。

  洛杉矶一个知名女律师,处心积虑教两个孩子学中文,多年下来,越学越少,越来越不会说。她一度失望极了,想着放弃算了,翌年暑假,她送孩子们回老家,两个月过去,在机场孩子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回来了,妈妈。”

  孩子流利的中文让她差点留下眼泪。从此,只要一放假,她就把两个孩子送回去,每年几个月时间,为的就是在最好时间点帮他们打好第二语言基础。

  我把“虎妈”也分了等级,一等“虎妈”是未雨绸缪型的,自打孩子呱呱落地就已经规划了十八年宏伟蓝图,远中短期计划了然于胸,执行的时候亦步亦趋。最后功德圆满。

  在美国生活,很多事情都要预先筹划。旅游要有计划,很多人年初已经定好一年的出行景点和时间,机票也提前半年就预定好,甚至还有把未来几年的旅行景点都规划了。工作也是按照计划执行的,几月份做什么都在计划之中,并随时调整完善。

   上面提到,在美国接受初级教育,阅读习惯可以培养扎实,自主能力可以打下根基,有了这两个大优势,虎妈们就可以玩一个游戏了,这个游戏叫做“牵着走”。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一头羊,如果你在它鼻子前面吊一把草,永远吸引着它,它就会朝你希望它走的方向前进。那把草就是孩子将来要达到的目标,让他们看到未 来是什么样子的,前途是多么美好的,有希望,就会有动力。

   认识一个心理学专家,她的女儿在一家著名的大学读书,专业是国际关系,第二专业选的是环境方面的一门学科,她妈妈说,女儿的志向是将来到非洲去做环境研 究,希望能够帮助贫穷国家做一些事。女儿之所以选择环境方面的研究,就是因为妈妈经常给她描绘非洲人民的生活,非洲的恶略环境状态,而作为我们生活在优沃 环境之下的人们如何可以帮到他们?正是这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决定了女儿对未来的选择。

  百年树人是一门最高深复杂的行为艺术,每个时间点都不能出差池。从入学到初中八年级时打基础的阶段,九年级到十二年级就是最后的冲刺了,基础阶段是,要把一砖一瓦垒的结实紧固,把知识结构框架建构起来,比如文化课要达到什么成绩,才艺选择什么发展。

  比如,一个孩子五岁时开始弹钢琴,第二年开始考级,一年考一级的话,考到十级要十六岁了,而这时孩子正在上十年级,考大学的压力正在紧迫,文化课、AP课、SAT考 试占了大多数时间,一些孩子在这个阶段放弃或者减少了才艺方面的练习。如果,这时孩子的才艺已经成熟了,在申请大学时,当然会加分不少,反之,如果开始的 时间晚了,到这时,不但加不了分,反倒让孩子分心。我们生活中,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重点,孩子的教育时间的安排当然尤其重要。

   在美国做“虎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承担起联合国环境与安全事务重担,在人类环境保护议题上有发言权时;当我们看到在国家剧院 演奏施特劳斯,担任第一提琴师;当我们看到他们设计的时装在米兰伸展台上飘逸;但我们看到,新一代航母应用了了他们的发明技术时;当我们看到他们攻克了预 防癌症的瓶颈,分离出了一种蛋白拯救了人类时……我们对“虎妈”的称谓是否怀有眷恋,我们是否会延续作为“虎妈”的历史,我们的子女是否开拓出二代“虎 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