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对我个人成长有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外因动力,这事要从1953年暑假父母离异说起,父亲的工作已从天津开滦矿务局调入北京矿业学院任化工课程的教授,父亲除给我母亲生活费还要负责我们的学业与生活,自小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在家庭发生变更之后很难适应。1953年刚够十三岁便开始住校,当时在北京25中上初二(因我父亲就是这所学校毕业原名为育英中学),一是与父亲新组家庭格格不入,二是受不了住宿与伙食的条件,三是我自小就没离开过母亲,基于上述三点我经常装病请假或跷课逃学回天津找母亲,到了寒假成绩单发下来时,除体育外所有课目均不及格,后经补考总算全部及格跟随升入初三,也就是从初三开始踢球,对我的学习和遵守纪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是体育爱好者,在美国留学时曾是斯坦佛大学足球校队的守门员(斯坦佛大学校刊年鉴有照片,但文革被炒后不知去处),50年代在北京时为“利华”足球队的守门员(正职守门员是北京31中体育老师--徐琪先生),当年的“利华”足球队有名将及国手如:孙鸿年老师,孙鹏老师和年维泗等人。我高中考入北京24中,当时刚过15岁,入学后被选入少年足球队参加北京市“五爱杯”足球比赛。也正是足球运动把我从不愉快的家庭生活解救出来,落下的功课也逐渐跟上了。从高中到文革前历次国外足球队访华比赛都看了,从初中开始看匈牙利国家二队和三队,苏联的泽尼特足球队与中国队在实力上有差距,但当年的亚洲和非洲各友好国家队访华几乎无胜绩。五十年代我国在世界杯预选赛与印度尼西亚队争夺出组赛中,中国队在客场的比赛输了,当时总结原因是思想紧张加之体力上的问题,回到主场是北京的先农坛体育场,比赛那天是座无虚席,因我父亲当年是北京矿业学院工会体育部负责人,每次国际足球比赛的票我都会有。那场比赛中国队是优势,3 比1的比分直到下半场处于领先优势,还是体力问题被印尼队追到三平,最后是左边锋--王陆踢进致胜一球。当年的队员脚法很好,右内锋--张宏根射进的一球是相当漂亮,那时的最佳阵容是;守门员--张俊秀,后卫线是陈福赉,高筠时和姜杰祥,前卫是;陈成达和谢鸿钧,前锋是;哈增光,张宏根,年维泗,方纫秋和王陆。到了六十年代守门员较为突出有天津队的张业福,北京队的李松海还有桑廷良,队员有戚务生,胡登辉,孙云山,王后军,张正友,孙霞丰等等,因时间过得太久了,名字已记不起来了,他们曾与巴西“马杜雷拉”俱乐部来访华交过手,踢得很精彩,虽败犹荣。后来还有美国“宇宙”队访华,队中不乏世界足球明星,今天我只能记得巴西的贝利和德国的贝肯鲍尔。在我离开中国时有位足球运动员可以说是德才兼备,他的名字就是容志行,时至今日没有见到另一位可与他相比的运动员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近六十五年了,足球队参加世界和国际赛事也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我国足球的技战术也是提高很快的,但为什么近十几年的足球战绩不能令我国球迷满意?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足球运动的领导阶层的贪腐问题和随之而来的黑哨,打假球的事件,其根源就是“钱”闹的。
(1)改革开放前,运动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工资都不高,而且五十年代运动员的文化水平高,有大学生和高中生居多,对自己肩上所担任的责任认知水平也高,吃大苦耐大劳的训练精神也高。随之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各项运动技术也在变化和提高,要达到改变与提高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作基础去认识与理解。而我国早期专门化的训练出来的运动员文化水平却越来越低,很难理解其当今足球运动发展的精髓与灵魂所在,本国教练员基本是运动员退役后直接作教练员,如何用现代的足球理念去指导训练呢?因你本人就没在新足球理念指导下被训练,周而复始的循环我国足球何日是尽头?虽然现在邀请外教来训练球队,但他们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且低文化知识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新理念的理解也很难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