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看到有海外网友写评论,我要了个链接,虽然不很清晰,但总算是看到了。确实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张艺谋的导演,有陈道明,张嘉译,巩俐的参与,还有《潜伏》中的李崖和另外的几个名演员,可谓都是明星的阵容。当然还有新的谋女郎。
都说现在的人跟过去的人长的不一样了,要再去饰演过去那个年代的人物不太容易演像,但这部片子里的演员演得真不错。说实话,张艺谋的电影看过不少,但特别喜欢的不是很多。回想起来,他拍的电影多数题材接近,效果也是,总是混混暗暗,雾气腾腾的。也是他的一种代表和象征吧,可谓有特点。
每部片子的谋女郎也是,跟以前的那几个很近似,尤其那眼神,绝不一般。这也算是张导的独具慧眼吧。
看过这部片子,对演员最大的感触就是陈道明的变化。陈道明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的剧我看得真的很多很多,多数演的都非常精彩,但有几部,由于他一直保持那种状态,所以角色好像不太适合,快乐的时候也会看到他忧郁的眼神。
记得《唐山大地震》中他饰演的父亲,最让人感动,那部电影里的表现,我感觉有些摆脱了原来的戏路,少了很多忧郁而显现了很多的慈爱。所以让我印象深刻。
在这部剧中,陈道明表演可以说是完全摆脱了过去的演绎方法,放弃了那种用眼神表演的他的戏路,给人一种新的形象。非常难得。
名演员要长久保持自己的知名度,不是演过多少部戏,也不是永远保持一个戏路和一种演绎方式,而是要让观众感觉得到,你适合各种戏,能饰演各种各样的人物,而不会感觉得到你就是以前某一部戏里的你,这样才能成为名角里的常青树。当然很不容易,这也是名演员不多原因吧。
《归来》不仅仅是张艺谋的一部新作,也是一批名角的再一次翻新和新星的展露头角。
故事说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饰)与父亲的相见。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 ...
冯婉瑜的形象,是那个年代里千千万万个男人身边的女人的形象,爱人被劳改,而自己却坚定地站在爱人的一边。丹丹,同样也是那个年代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一批儿女的形象。她在得知了父亲回来了,母亲要见父亲的时候的那种表现,那眼神里透出来的那股恨,让人望而生畏。
不仅如此,在得知母亲一定要见父亲的时候,丹丹居然把情况报告给了造反派,使得火车站外过街天桥上原本应当温馨感人的一幕,变成了惊心动魄的场景。我觉得在这场戏里,巩俐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声嘶力竭的喊声和拼足了全身力气挣脱那些不允许她接近她爱人的人的力量,让人感到的不是冯婉瑜自己身体的力量,而是她内心对爱人的爱的力量。
陆焉识当时的绝望,那高声的叫喊,奋力地抗争,让人看了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什么让这样一对恩爱的夫妻,一定要经历这样的分离,他们又哪里知道,造成这样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女儿丹丹。丹丹为了能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里的吴清华而告发了父母要见面的具体时间与地点,然而她并没有得到想象的结果。
人生中有些角色就是跟叛徒一样,叛徒在叛变的时候,总是期待接下来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了,起码不用提心吊胆了,其实即便是敌方也不待见叛徒,所以多数叛徒最后的下场都是被击毙的。
丹丹告发了父母,不但没有得到跳主角的机会,后来干脆失去了跳舞的机会,在工厂里工作了。而母亲由于内心的无法接受自己与丈夫没有在一起说上一句话,内心忌恨着丹丹,以至于失去记忆后,居然就记得丹丹,不让丹丹回家,每次丹丹回来看她,她第一句话总是:“你回来干什么?”
人的记忆很多时候非常神奇,从冯婉瑜这个人物的塑造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冯婉瑜,后来失忆了,但她居然认得丹丹,记得方师傅,她清楚地记得自己丈夫,爱人的名字—陆焉识。在她的内心深处,一定有着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她的爱恨情仇!
文革结束了,陆焉识平反了,他回到了家里,可是冯婉瑜却说什么都不认他,而且把他当成了当年组织里的一个人—方师傅。虽然影片没有具体介绍方师傅是谁,但我猜也许就是那个李崖扮演者演的那个人。这个人也是答应丹丹如果揭发父母见面就能给她机会跳吴清华的人,他是一个阴险毒辣,无情无义的人。
陆焉识回来后,发现冯婉瑜失忆了,他放弃了重新工作的机会,开始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婉瑜,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婉瑜的病好起来。他弹钢琴,弹一首他们夫妻很熟悉的曲子,婉瑜好像听出来了,可是瞬间又回到了不认识陆焉识的状态。陆焉识给婉瑜读信,读他们不在一起近二十年里自己给婉瑜写的那么一大箱子的信。然而婉瑜却只把他当成了读信的人,每次陆焉识走到婉瑜家门口敲门的时候,婉瑜开门第一句话都是:“你是... ..."只有当陆焉识告诉她:”你忘了,我是读信的那个人。“的时候,婉瑜才会笑着迎他进屋。
为了让丹丹能回家里照顾妈妈,陆焉识写了封信读给婉瑜听,信里他把责任都揽到自己的身上,让婉瑜同意丹丹回来跟她一起住。婉瑜听到是陆焉识让自己这么做,马上同意丹丹搬回来跟自己住。但她始终不认陆焉识。
陆焉识给丹丹一封信,让他转给婉瑜,上边写着他5号回来。婉瑜每个月的5号都去火车站接陆焉识,她怕错过了陆焉识,怕陆焉识不认识自己,她举着个牌子,上边写了大大的三个子,陆焉识。
每次她在车站等着陆焉识,一直到车站出口关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
陆焉识曾经从车站出口里出来,试图能让婉瑜想起自己,可惜婉瑜还是不认他。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如果让陆焉识恢复他们分离时候的样子,留起胡子,穿上那身旧衣服,再扛上行李,是不是婉瑜能更容易认他呢。因为在婉瑜的心里陆焉识也许永远定格在了他们在立交桥上分离的那个瞬间... ...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是懂得爱的,尤其是男人和女人,一旦真心相爱了,即便对方真的有了什么问题,这个爱是不会改变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很多家庭留下了无数的痛苦,但它真的也考验了无数的人!什么政治宣传,什么洗脑,真正的爱是不会被这些东西左右的,那些把责任都推给别人的人,都是自己心里没有爱,或没有信念。
人和人之间没有了爱,没有了信任,没有了感情也就没有了在一起的基本条件,所以也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如果有人不这样认为,那么看看电影《归来》,好好体会一下陆焉识和冯婉瑜的情爱,相信每个人,每个心里有爱的男人和女人的内心都会为之震撼的!
婉瑜确实得病了,她对周围的人谁是谁根本不知道,谁跟她打招呼她都应答,但真的认识某个人却做不到了,但她知道丹丹。因为是丹丹的告发,给她的心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丹丹变成了她心里永久的记忆。陆焉识是她一生的挚爱,虽然她记不起来他的容貌了,但在她的内心,那个陆焉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她在期盼,在等待,等待着陆焉识在某一个月的5号出现在火车站的出站口。
陆焉识的内心同样充满了对婉瑜的爱,他用自己的余生的每天陪着婉瑜,虽不能跟婉瑜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他依旧默默地陪着婉瑜。每个月的5号要举着写有陆焉识的牌子,陪着她去火车站接陆焉识,他们无论在酷暑的夏天还是飞雪的冬天,都会在那里一直等待,等到出站口关门。
电影的结尾,陆焉识和冯婉瑜已经到了暮年了,他们还是一起在大雪中来到火车站,像以往一样,举着牌子来接婉瑜心里爱了一辈子却永远都见不到面的—陆焉识!那时候婉瑜已经不行走和站立了,陆焉识用车拉着她来到火车站,婉瑜坐在车座子上等着,等着陆焉识,而陆焉识就陪伴在婉瑜的身边... ...
电影《归来》,是一部记录爱,展现爱的影片,也可以说是张艺谋导演的比较好的一部影片,名演员们的加盟无疑给这部片子增色不少,但更多的还是爱的主题,让我对这部片子的故事非常喜欢。陈道明和巩俐所饰演的陆焉识和冯婉瑜,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的爱,他们的情感,他们对彼此的信任和深深的情感,让人感动。
《归来》不仅仅是要表现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特殊的一场革命下的人们的生活,也是要向人们诠释爱这个字,要告诉人们,爱情到底是什么,怎样的爱会让一对夫妻在离别了20多年后,在一方已经失去了对另外一方的记忆的情况下,内心还在做着那么真挚的爱的交流。
我感觉这部片子的主题才是我们需要领悟的,如果我们看这部片子向看《活着》一样,去一次次感受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历史的话,也许张导的目的就没有达到,编剧的目的也不应当是这个。
在当今社会,人们渴望了解的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再是谁对谁错,要不要再打倒谁的问题了。人们普遍在寻找着真爱,期待着真爱就在自己身边,希望自己能与一个爱自己的人在一起生活,哪怕生活一段时间也好。
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在政治上血雨腥风的那个年代,我们能看到陆焉识和冯婉瑜,看到他们的一生,看到他们的情和爱是多么的真挚。那难道不是真爱吗?要怎样的爱会像冯婉瑜那样把一个人深深地刻画在另外一个人的内心里,即使是失去了对人们容貌的记忆,却依旧在心里期待着他。要怎样的爱,会让一个人像陆焉识那样默默地陪着一个已经不认识自己的人,每天给她读信,每个月的5号要陪她去火车站接自己?在今天的生活里,还会有这样的爱存在吗?
当今,有多少人因为一句话,因为一件物品,因为一栋房子,因为一台车,甚至因为非常细小的一件小事儿,就能让原本看着相爱着的人瞬间变成陌路,甚至是仇人。真的是因为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吗?真的是因为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高了多少吗?我觉得不是的。
看过了电影《归来》,更让我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爱,需要的是真爱!真爱无法用言词去规定,要用心去感觉。任何需要两人互相谦让和维护的,需要所谓的包容的和有任何条件的爱,都算不上是真爱,因为只要是有条件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爱,都算不得真爱,是不是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真爱原本就不多?
《归来》是一部好电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