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秋叶2014-08-02 14:08:00
拜七夕/风中秋叶
        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隔着银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故广东人称“七姐诞”。中国民俗习惯,少女们要在月下穿针引线做秀红,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故也叫“乞巧”,据说唐宋时代最为盛行。唐代诗人林杰有名诗《乞巧》“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形象地描写了乞巧节的活动。此民俗一直流传至今,广州珠村每年七夕都搞“乞巧”活动,从年轻少女到年长老妇都精制女红展示巧手,并逐渐把“拜七夕”演变成“摆七夕”即连续七天供案摆展手工艺术品,用绚丽多彩的展品敬拜七姐,形成了娱神娱己的岭南文化节,而且气氛越来越浓。

        少时,我多次欣赏过“拜七夕”,记得姐姐和街坊少女组成“七姐团”各人凑份子,筹基金,买鲜花,时果,脂粉,香烛……,印象最深是“育七夕秧”,她们买新鲜谷子,摆在七个小盆子里,泡井水,摆在露天,每天合十祈神,观察种子发芽,长成秧,待秧苗长至五、六寸,用红纸剪成一寸多宽图案,圈围着秧苗作为拜七姐的供品。秧苗青绿,显得纯洁,红纸衬托,透着热烈,配上黄白紫菊,插花装饰,十分惹人。秋来果子多,荔枝、龙眼、杨桃、香蕉、苹果各种佳果都作祭品,最有意思是菱角,姑娘煮熟两头尖尖的菱角,用竹子穿成串,八仙过海,各凭巧手组成不同图案,秀出妙思。那个年代少有高级脂粉,多见是粉红和粉绿两种鹅蛋形,有淡淡芬香的粉盒,若女孩子爱美,脸上的桃红就全得益于红纸了。令我赞叹的是姑娘用火柴盒,粘上红纸,装嵌而成的小房子,加上自己裁制的布公仔,虽不是美仑美奂,却是巧思妙成,令人难忘。
      
       七夕当晚,饭后的姑娘合力端出圆桌,露天对月当街,把各种祭品摆好,然后用净水洗手,点香焚烛,双手合十,祈神拜月,再围坐圆桌,一边悄声细语,一边穿针引线,合绣荷花弯月;另一边挑出石螺肉,准备煲粥炒粉。待到万事皆备,她们齐齐出动,观赏附近别家姑娘“拜七夕”活动,叫对拜,也是取经交流吧?回来后,必是集体品评,谁家有特色,谁家有气氛,谁家女红美,自家有那些长处,哪些不足,明年要学人家的那些经验,就成了姑娘的长久话题。

        晚,十一点,夜静,暑去,弯月、星河灿灿,姑娘们齐齐躬身遙拜,抬望星空,想象牛郎织女银河爱拥,更祈天上仙女赐巧降幅。随后就是围桌食粥食粉,有能熬夜的小孩子,必定可以和她们一起分享粥粉,宵夜一直延续到凌晨,让祭品接了天降仙露,她们才分派祭品,带着喜悦,从容散去。这就是我记得的“拜七夕”了。
小源2014-08-02 20:37:04
好一幅民俗风情画面,颇有意趣,欣赏了!
加州花坊2014-08-03 03:09:05
好记录,只记得人说要在葡萄架下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了。
明紫2014-08-03 04:23:48
哦,好细腻!拍成电影就好了。楼主来自大户人家吧?
广陵晓阳2014-08-04 15:22:11
“青灯有味是儿时”,秋叶兄记忆中的故乡七夕是那么的有味、单纯、真切、深久。。。。。
风中秋叶2014-08-07 16:42:12
广州郊区的民俗如今又慢慢恢复了,可惜城市青少年还是不太感兴趣,都宁愿上微信看手机去了,呵呵这就是新时尚!
风中秋叶2014-08-07 16:45:21
如果你读过《三家巷》或许记得有个西关美女欧桃,她是小说里的“七夕”手工高手!
风中秋叶2014-08-07 16:58:17
我是穷人家出身,可是在广州城市小巷里每年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拜七姐”印象深刻呢,当年我姐姐就是积极分子,手工也做得特好。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