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1946~49),整个中国东北除了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大城市外
全被中共领导的解放军控制。但在边远山林中有部分和共产党对抗的
残渣余孽土匪盘踞,骚扰滋乱。解放军遂派出小股的部队进剿清除。
------------
1958年,曲波先生根据自己与战友的剿匪经历,创作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吸引了无数读者。
1960年,王润身、张勇手的同名电影又征服了万千观众。
接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问世,“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等台词不胫而走。
北京京剧团也演出了《智擒惯匪座山雕》,剧中有定河老道,蝴蝶迷等角色。
中国京剧院李少春、袁世海等名家排演了《林海雪原》,
上海京剧团的《智》剧参加了1964年的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
经过多次加工修改,于1967年5月被定为八个样板戏中五部现代京剧之一,
后来对剧中人的姓名作了部分修改,
如少剑波改称参谋长,白茹改称卫生员,孙达得改为申德华,一撮毛改叫野狼嚎,
一些唱词也做了精减,减得最多的是参谋长的词,其次是座山雕的唱,
还将座山雕六十大寿改为五十大寿,将土匪八连长改为三连长,
杨子荣在白松湾与栾平喝酒,“我一连灌它八大碗” 改为三大碗,
对常宝则增加了“坚决要求上战场”的唱段。
演出时间有将近三个小时压缩到两个小时多一点。
这样修改后,报刊上全文发表了剧本和十几张剧照,
正式定版,各剧团均要按这个版本演出。
北京评剧团(现中国评剧院)马泰、魏荣元、付嘉祥、席宝昆、
谷文月等演出了评剧版的威虎山也很受欢迎。
为了满足京剧迷早日看到《智》剧的愿望,
北京电视台(今央视)于1970年将电视转播的演出录像(黑白)
转成胶片在电影院放映,称为电视屏幕复制片。
接着第一部样板戏彩色影片拍峻,导演为谢铁骊,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
自此童祥苓、沈金波、施正泉、王梦云、贺永华、孙正阳、齐淑芳、张佑福等
塑造的形象便家喻户晓,上至领袖,下至百姓,戏迷对此剧耳熟能详。
毛主席在谈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时,就引用了一句剧中台词:
“老九不能走”
(当时批判对象是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列在第九)
可见该剧影响面多大了。
虽然沈金波、施正泉、贺永华等名角儿已不在,
但他们的舞台形象却在银幕上永存。
1976年9月以后,此剧不再演出,
1990年以后,上海京剧院复排了此剧,何澍、尚长荣等出演
杨子荣、李勇奇,天津京剧院王平院长近年也率青年演员演出此剧,
国家京剧院也贴演了多场。
五十一年后,北京京剧院在原北京京剧团曾演出《智》剧的历史记录上又添上一笔,
由两组青年演员共连续演出6场,并且作为四出红色经典剧目的头一出亮相。
=============
195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出了话剧版《智取威虎山》。
中国京剧院一团演出《林海雪原》,
范钧宏根据曲波同名小说中“奇袭奶头山”一段故事改编,郑亦秋导演。
同年,上海京剧院演出《智取威虎山》,北京京剧院演出《智擒惯匪坐山雕》。
由 谭元寿、马长礼(谭、马后来参加《沙家浜》的演出)、小王玉蓉等主演。
另外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和辽源京剧团等也有相应剧目。
后来上海京剧院的版本为主要版本。
1965年进行了较大改动,
演员:贺梦梨、童祥苓(饰杨子荣,AB角);沈金波(饰少剑波)、
季正其、施正泉(饰李勇奇);贺永华(饰座山雕),
1968年舞台艺术影片《智取威虎山》是样板戏中的第一部电影,
江青在拍摄中提出许多具体意见,导演谢铁骊。
1969年10月1日《智取威虎山》正式定稿。
智取威虎山 电影版 主要演员与角色(含樂隊)
童祥苓.... 杨子荣
沈金波.... 少剑波(参谋长)
施正泉.... 李勇奇
齐淑芳.... 常宝
张佑福.... 常猎户
王梦云.... 李母
贺永华.... 座山雕
孙正阳.... 栾平
張鑫海.... 鼓師
蔣阿炳.... 琴師
-------------------
这一段 图像和音质似乎更好些
此集选了 童祥岺 沈金波 尚长荣 于魁智 关栋天 等的选段
不得不说: 姜还是老的辣!
有的事物 过了这个村 没了这个店
不可复制和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