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朱梅芳回国去跑上海马拉松。在上海同济大学的运动场训练的时候,被二位国内跑过波马的美女认出来了,
朱梅芳的马拉松回忆 ---- 回首跑马路
2019年的4月28日,当我跑过伦敦马拉松的终点线的那一刻,距离我跑第一个马拉松---达拉斯马拉松的2010年12月5日,过去了8年多。在这3000多天的时间里,我跑了几十个马拉松,其中包括了世界 马拉松六大马赛事。而在这一刻,伦敦马拉松奖牌与国际田联马拉松六星奖牌,我是一起获得的。因此,马拉松对我说来,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我的马拉松记忆里,永远有比你跑的快的人。我没法与年轻人比,只能在同年龄组里竞争。六大马拉松,我最好的名次是东京马拉松的 年龄组第二,最差的成绩是纽约马拉松的第24名。其他4 个马拉松 ( 波士顿,芝加哥,柏林,伦敦 )我都是在第五名 到第七名之间。这才是我最看重的。因为与我一起奔跑的是来自全世界的高手,能与他 (她)们为伍,我深感自豪。
八年多了,回首往事,感概万千,一言难尽。
回忆让人重新经历。当回首往事的时候,那些比赛的奖牌,一桩桩、一件件闪闪发亮,历历在目。这些年积累了很多的奖杯,奖牌和照片,再次翻看,我被往事感动了。仔仔细细地回味这些年的艰辛努力和流的汗水若不能感动自己,何以感动别人?尽管我不善于言辞,但是还是要说说。尤其是2017年跑完东京马拉松,获得了65-69岁年龄组的亚军,是参赛中国人取得的最好成绩。打破了日本人期望的,让女子比赛每个年龄组的前十名是清一色的日本人的愿望。更让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还有这次跑英伦马,脚趾有伤,平时又没怎么练。原计划跑个5-6小时。没想到就剩几迈时,sub4 有望,就拼了一把,3小时56分 完赛,得到了年龄组5th .真没想到的。我不光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也有败走麦城的低落。我要说说这种感觉。对自己是个交代,也希望能对他人有益。
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快58岁那年,儿子离家去了西点军校。终于我可以轻松一下,安排自己的生活了。这个时候去看家庭医生,那年8月底,在萧红医生哪里做了次体检,肖医生说,我有骨质疏松问题,必须负重锻炼。于是我就遵照医嘱,每天拿着俩个哑铃,走上一二里路。看着别人在跑步,我问医生,“跑步可以吗”?“当然可以,但要坚持 ”。我的跑步生涯就是这么开始的。
我每天都在跑,跑步成了习惯。一天跑步的时候,一个老者很认真地对我说,“你在准备5K 的比赛吗”?“什么5K比赛”?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成人有比赛。他郑重其事地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一个网址,让我去网上查找附近地区的跑步比赛。这才知道美国的群众体育活动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在一个市里,一年到头,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比赛。比赛成绩按年龄分组,甚至到70-80岁都有人参加比赛。
就是这样,我参加了Plano Pacers 5K 比赛。
第一次参加5K比赛,没有经验。我不顾一切的往前冲,第一迈时周围都是年轻人,小孩子;第二迈依然猛跑,似乎没有想过跑不动了怎么办?我真的快跑不动,这才刚过第二迈,还有一迈怎么办?此刻真想一下子跑到路边退出了,不能呀!我还在坚持。就这样咬紧牙关跑完了最后一迈,冲过终点时,心都快跳出来了,要呕吐。那是2008年的事,当时我得了个Senior 第一 ,成绩是26分06秒,发我一个很漂亮的奖品。生平第一次跑5K比赛, 第一次得奖品。真是特别感动和倍受鼓励。人是需要成功和成绩的,成功和成绩真实地告诉你:“我可以跑,我能跑,我还能得第一”。
当时,只知道跑5K,每周跑5-6次,跑了多少次5K自己都不记得了。到了2010年我把5K成绩提高到21分59秒。在以后几年的几年里,我的5K成绩稳定在22分上下。
26:06 2008
Master 2011 22: 00
21:59 2010
同时,也开始挑战10K,15K和半马。有了5K的基础,我把10K 的成绩从48分03秒提高的47 分12秒。在10K的基础上,又把15K 成绩 从1小时13分又提高了2分,达到1小时11分, 就这样稳扎稳打,天天坚持,怎能不进步呢!有了5K,10K,15K扎实的基础,自然而然地就进入跑半马的阶段。首半马我跑1小时43分,(BigD半马,4月2010年,年龄段第一)感觉并没有很拼,水到渠成呀。
我们都说既然来了美国,就要融入美国社会。怎么融入?平时和美国人一起工作,现在我们一起跑步,看看周围那个不是美国人?
Linda Kelly
跑步让我认识不少的朋友,他们和我一样有的也是移民。Linda 来自德国, Enid 美国白人,Susana 来自墨西哥,Tim美国白人,等等,他们都劝我:你已经可以跑全马了。当时我一口拒绝,不行不行,26.2迈太多了,我能完赛吗?(几年前比赛场上很少看能到华人同胞的面孔)。然而,跑友们的建议多少还是有点打动我。我想还应该有提高的空间吧?
2011年Run On 跑友 Susana-tamm
一天,我告诉Enid( 跑马女强人,比我年轻4岁多)和Susana( 不知道疲倦的跑步机器,比我年轻16岁,后来是我们的Pacer)我想再跑一次半马,来决定是否可以跑全马。那是11月7号2010年 DRC 半马 ,我进步了3分钟,1小时40分29秒。我的跑友Enid 1小时39分, 年龄段第一,我年龄段第二。大家祝贺我,可以进行训练跑全马了!
从5K到半马,这看似漫长的,又充满辛苦的训练经历有了回报。 这才几年呀,我就从当初提着俩哑铃,每天走几里到现在飞奔在半马的征程中,坚持是关键。
DRC Half 1:40:29
DRC半马年龄段第二名
二、东京马拉松
东京马拉松是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
东马起跑
跑在东京市区,GPS 没信号
40K
离终点线尽在咫尺 超过英国(国旗)
超过白帽子
东京马拉松终点
三、 波斯顿马拉松
波士顿马拉松创立于1897年,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世界第一马拉松。所有走上跑马拉松道路的人都把去波士顿,跑波马当成自己的理想。
2012年的4月13日是我跑的第一个波士顿马拉松。虽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还经历了意外。当我仍觉得收获巨大。它让我能够回答什么是不放弃,坚持到底。
记得那一天的气温很高 (85F)。气温高是跑步者的大敌,有经验的跑者可以不参赛,以保留资格来对待,与我同行的 Enid 就没有跑,她还可以来年再报名参赛。而我却像一名无知的战士,无畏地投入了战斗。
波马的比赛日不是在周日进行的,而是在爱国者日(四月的第三个星期一)。这一天是波士顿的假日,全城沸腾,沿着赛道,波城人欢呼呐喊,为跑马拉松的人加油鼓劲。
临行之前,我向科里的秘书请假,周一要去波士顿跑马拉松。秘书惊讶地望着我说,那是要Qualify 呀! 美国人知道能去波士顿的分量和意义,能去波士顿的都是英雄啊。为此,科里还专门开了个欢送会,为我去波士顿壮行。
我就像当年要去刺秦王的荆轲 ,踏上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道路似的,来到波士顿。
那一年的高气温让许多想拿名次的 elite 选手,跑到中途一看不能有所突破而主动退出了比赛,而我绝不会中途退赛,想都不会想的。可是,我也为高温付出了代价。第一次跑波马人都很兴奋,不知不觉地就跑的很快。跑着跑着我感到头脑昏昏沉沉的,也不觉得渴,更忘了喝水,失去了平时节奏,乱了的章法。跑到快18迈时,一头栽倒在路旁。由于严重脱水,两腿肌肉激烈地抽搐起来,疼得我大声地叫喊起来。路边的救护人员赶紧过来帮助我。她们翻看的号码布上的信息,得知我60岁,就大喊“ Senior ” 叫救护车。救护车很快赶来,我被抬进了救护车,一阵瞎忙乎,终于抽筋得到缓解。
此刻,远在达拉斯我的同事们正在网上观看我的比赛分段成绩,一个5K很顺利,第二个,第三个 5K也很平稳…,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这时在救护车里我已经呆了几十分钟了,完全恢复了正常。我要继续跑, 医生却不让。医生看我很坚决,就连续问了我十几个问题,很好笑最后一个问题是,现在的美国总统是谁,看我是否意识正常。
出了救护车,看到沿途的人都在走,我也走了几步之后,开始了继续跑。
我的第一次波士顿马拉松经历就这样结束了…。遇到如此意外,抽筋脱水…。然而,我没有放弃,坚持跑完了全程。也算对科里的同事们的期望有一个交代,没有愧对江东父老。
无独有偶,2017年波马,芝加哥《驰》的成员高碧波,她是一位资深的超马跑者,在当天的高温天气下遇到相同情况,跑完全程终于要倒在终点线前了。这时,她身边的马拉松跑友们架着她过了终点,也保住了奖牌。要是被医护人员夹上救护车,算你没完成弃赛。所以说,意外是任何人都可能遇到的,只要你拼命跑,就可能有意外发生。因此,高碧波感慨地说到,要对马拉松心存敬畏。
2012年我的首次波士顿马就这么结束了?我还要回来的!
第二年2013年,我没有对科里的同事提起要去波士顿跑马拉松,只是请了假,就又杀了回来,来报仇雪恨。
3:31:23! 我的新PR !年龄组 5th.
这一年波马发生了爆炸 --- 恐怖袭击事件。爆炸发生后,比赛立刻终止。而我在爆炸发生之前,已经跑过了终点线。
2015 Chicago Marathon
都是 5th place in age Group
伦敦马拉松2019
2018 Berlin age group 7th 2019 London age group 5th
接下来的就是芝加哥 2015,柏林马拉松2018,伦敦马拉松2019 。世界上最平坦的马拉松赛赛道就在这里,要不怎么世界纪录都在这里产生呢?
这些年我跑了很多的马拉松,从南到北,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从美国到欧洲。像旧金山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休斯顿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东京,柏林以及伦敦。还跑过德州独立接力赛 (TIR)。说到底我的马拉松起点是达拉斯马拉松,我的BQ 3:36:39也是在达马获得的。
从开始跑5K到达拉斯马拉松一次BQ ,才二年多的时间,是快了点!不可谓不顺利。但也说明我没有走弯路,走得是一条正确的路!
四、艰苦的训练
比赛只是对平时训练结果的检验。一场马拉松3-4小时,看似时间漫长,也是一眨眼的功夫。看似千辛万苦,比起训练来说这不算什么。真正的考验是平时,是坚持平淡无味的训练。
即使你没有走弯路,坚持平淡无味的训练也不容易。
我从一开始马拉松训练就一直遵循 Run On 的训练计划。按照训练计划的要求,每一个细节我都做到了。
我的朋友常说,按照你60岁BQ 的成绩,Cut 年龄组的标准40分到一个小时的水平。反推回去,对应你年轻时可能取得的成绩,你的水平是 National level。
这似乎说明我的天赋好点吗?也许吧?但我不这么认为。人们为什么不愿意谈谈训练刻苦呢?哪一个有天赋的运动员不是刻苦训练的典范呢?就说博尔特 (Bolt)吧,他是世界百米纪录的创者,他训练起来也练到想吐的地步。博尔特说过,我就想着退休的一天,想着去打高尔夫球。像他这样的人,为了练腿部力量,也得拖拉着轮胎在田径场上一趟趟的跑。
2016年Run On 跑友
为了练速度耐力,我与Run On 同组的伙伴们一起跑9:00/M 的训练,同组的小伙子,中年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Run On是按你的测试成绩分组的,而不是按年龄分组。这个时候最好忘记年龄,谁让你来的呢?自找的。
所以,当遇到艰难时,我常想一个朋友的话,我为什么要放弃?我有放弃的理由吗?我想了一千遍没有放弃的理由,就只有坚持了。2018年跑柏林马拉松时,途中我的脚趾骨折了,只有忍痛坚持跑。不坚持怎么办?要不只能走回去了。
训练 Interval 时,1英里重复6次。每次休息 N 分钟,跑六次,
每次跑之间的差距不应多余 N 秒 ?
还有,平时训练严格按计划来,该慢时足够慢,该快时足够快。每次训练都达到目的。若不按要求来,该慢时不慢一味的快,只能造成不必要的疲劳,把疲劳带到下次训练中去,恶性循环,以至不能完成训练目的。
比如,周日的长跑。晨五点在白石湖 以MP 跑 18迈…。
这样的要求是不是科学训练?于是我想起了美国谚语说,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有多聪明,而在于你的愿望有多强烈。有志者,事竟成。
The Key of Success is not Intelligence but Motivation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五、四条经验
1. 忘记年龄,
2. 坚持,坚持 坚持
3. 刻苦训练
4. 参加群跑
Dallas DASH 跑群的伙伴们
DASH 跑群组织的公益性跑 Joe's Run
我也多次受伤,对待养伤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不能跑了,练上肢。总之要保持体力。马拉松的最高境界就是游走在保持最佳状态,不受伤的的边界。
任何一个马拉松都让人敬畏,保持敬畏心理,向一切积极向上的人学习。当你跑出达拉斯,跑了波马,你的眼界会一下子开阔起来,会结交很多的新朋友,从新朋友哪里获得更多的信息与鼓励。最后说来,还是要鼓励更多的想跑马拉松,还没有行动的人,行动起来。马拉松前20迈 是跑步,后6 迈是人生 ;马拉松前20迈 是热身,后6 迈才是真正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