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的甲骨文
这是一个打夯的画面。《象形字典》认为是四只手(四周),也就是四个人在打夯。中间是夯。但是这个解释有点怪,因为这个夯好像脱节了。而且上面的两只手,与下面的两只手不同。上面的好像是手向下,下面的好像是手向上。
于是我提出一个大胆的解释:这是两张连续的图片。上面的是夯在地上,两个人在试着往上拉。下面的夯在空中,两只手松开,让夯自由下落。
兴的金文
上面的图片是两只手抬起夯,下面的图片是两个人把夯抛向空中。如果用《象形字典》的解释为四个人打一个夯则上下完全脱节了。
兴的小篆
现在四只手倒是比较近,中间的“同”是夯。《象形字典》认为是一个夯。对照金文,我觉得上面的夯是“同”字中的上半部,就是同去掉口。口是下面的夯。为了字的紧凑,这两个夯给画得很近,就像一个夯了。上面两只手明显与下面的两只手不同,上面的手在拉,下面的手在抛。如果是一个夯,四只手要么都拉,要么都抛。
兴的隶书
上面与小篆一样,下面的两只手变成了两点。
像“共“,”典“这样的字,下面两点也是两只手。这样的简化跨度有点大。但从繁体的“興”到简体的“兴”的跨度却让人更加困惑。
那么我们要问:这个“興”是怎么变成“兴”的?
我们来看看“兴”的行书
别看第一个。其余五个都是繁体的“興”,它们都写得很含糊。左边的手用一竖代替,中间的“同”有的像月,有的像习,有的像刁。只有右边的手写出来了。
最简单的是下面最左边的那个,几乎就是四竖,加上含糊的铅丝和两点。有些人写得比这还简单。
这就是简化字体的来源。上面的四竖就简化成了三点,为什么不是四点不知道。可能有人就写三竖,多写的也都是含糊不清。三就代表多,比如“众”:三人。所以三点表示很多笔划。
很多简体字都有行草书的痕迹,所以懂一些行草书对于理解简化汉字的来龙去脉会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