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时代的先民,每逢岁末是非常恐惧的。据说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总是在除夕夜出来掠人噬
食。因此年三十晚上,先民们聚集在一起,燃起熊熊篝火,投入竹子,耀眼的火光中不断发出“砰叭砰
叭”的爆裂声,将“年”吓退逃跑。年夜过去,大家平平安安。天明,先民们兴高采烈地相互恭贺新禧。
今天的人们,谁也没见过“年”,即使有也不会害怕,因为我们有洋枪和核炮,那”年“够“格”
吗?
我们的老祖宗,又害怕鬼怪,每逢春节家家都在门上挂桃符。
桃符,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在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
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
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
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
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
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
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
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
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
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许多文入学士的笔下多有记载;白居易《白礼六帖》: “正月一日,
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桃”。古代春节期间人们挂桃符的盛况可见一斑。
如今桃符不知何处去,挂贴春联则城乡传统依旧。不过城里人自有城里人一套,除了花花绿绿的挂
历、贺年片之外,就是在企业单位里评选旧年的“十件大事”啦,评选先进模范啦;同时提出新年的奋
斗目标、方针等等。在报纸上,也陆陆续续报道一年来办成的十几件事实、大事等等等等。至此,差不
多已到年底。于是,人人喜气洋洋办年货,整备烧年夜饭大饕一顿,乃至几天、几夜杯盏交觥,醉醺
醺,乐陶陶。愿大家都吃成一个大阿福,生产有劲头,
生活步步高。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