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阿堵中2009-06-15 03:58:49


一,一幅讽刺画的审稿

有三种文艺体裁,绝对离不开讽刺——

漫画、杂文、相声。就漫画而言,失却了讽刺,只剩下幽默,应该说塌了半边天,很难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如果连好的幽默都谈不上,仅有一点儿油滑与浅薄的俏皮,那么,漫画也就只能是“小家碧玉”,难有沉甸甸的份量,更无法形成恢弘气象。

画了七十多年漫画,政治讽刺与社会讽刺一直没有离开丁聪的笔,这就是他之所以能有恢弘气象的主要原因——哪怕有时笔曾被扭曲,哪怕锋芒也曾被磨损。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表漫画时,年轻的丁聪便学会了用批判目光观察社会。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他与同时代许多漫画家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 

面对瘦弱的工人,大腹便便的老板,身后正将大把大把的钞票偷偷往抽屉里放,嘴上则叼着烟吐出一句话:“厂里实在一个钱也没有了。”——这是他在一九三四年十八岁时画的一幅漫画;大街上满脸刁蛮和专横的小流氓,与若无其事的妓女站在一起。——这是《白相人与野鸡》的画面;一位舞女搂着外国老头跳舞,亲热地说:“我顶喜欢你老先生了
!大林。”——这是年轻的丁聪在舞厅现场观察所得。

丁聪最初显露出的这种社会讽刺的特点,在后来的创作中蔚为大观,它与政治讽刺往往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他的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作品。

“文革”后,在谈到自己的漫画创作道路时,丁聪说过这样一句话:“革命之后,我发现有一些事可以讽刺,但有人告诉我,如果我要画漫画,不要去讽刺,只能赞颂。”这便是一个早已习惯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自由精神反映世界的丁聪,走进新时代的困惑。当然不限于歌颂功能,漫画一时间更是政治批判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漫画似乎还存在,但漫画家个人的独立思考却没有了踪影。演绎政策,空喊口号甚至不惜对被批判者进行人身攻击,这便是历次政治运动中漫画这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尴尬模样。在那些日子里,漫画的讽刺功能被扭曲了。

一九八五年,我陪同学胡平去采访丁聪,准备为他写一篇报告文学。走进丁家,介绍他们认识之后,我便很快就离去。我告诉丁聪,胡风刚刚去世,我要去看望梅志。丁聪听后,关切地问起胡风逝世后的一些情况,并说到他在一九五五年批胡风运动中的经历:“开始我和胡风还一起在怀仁堂开会,没过几天,他就成了’反革命’。我相信了,还画了不少幅他的漫画,后来才知道……这真不好……”他想说的话很多,但看得出,他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摇摇头,脸上是内疚,是无奈。 

几年前,我买到一九五五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批判胡风的诗集,其中封面选用了丁聪的一幅把胡风画为毒蛇的漫画。我把书拿去请他看,他皱皱眉头,叹一口气。沉吟片刻,他漫画下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认识胡风,也熟悉,但迫于形势,我也随大流画了这张画。现在回过头来看,很痛心。丁聪 2005年秋。”这一年,丁聪八十九岁。

回首往事丁聪不能不为之沉痛。他没有摆脱漫画讽刺功能被扭曲的命运。他曾想适应新时代,努力不被新时代抛弃,但仅仅两年之后,他遭遇到与胡风同样的命运,和其他所有“右派分子”一起,也成了被漫画丑化的对象——这便是中国文人陷入其中很难自拔的历史怪圈。

内疚与反省,留给了六十岁之后的丁聪。他重新找回了艺术家的自我,又挥舞起漫画的讽刺之剑。八十年代他创作的诸多主题鲜明、尖锐的讽刺漫画,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忧思,会同巴金、冰心、萧乾、施蛰存等人的文字作品,方成等人的漫画作品,一起构成了八十年代思想解放时期至为重要的文化景观。

强调漫画的讽刺功能固然不错,但对一位漫画家来说,其实深受现实各种因素的限制,他们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举步维艰。一个偶然机会,在孔夫子网上觅得一九八0年有关丁聪一幅漫画的信件与审镐意见,从中可见端倪。

一九八0年十月八日,丁聪给《文艺研究》的编辑吴祖望先生寄去一幅漫画,并附信一封。漫画内容为讽刺各剧团机构臃肿、分配不公的现状。信如下:

祖望同志:

就许多剧团的“组织不合理,机构臃肿”画了一张。题目一时想不出来,请代为出个主意。

如不合适,请即退我,以便另作处理。

即致

敬礼

丁聪

十月八日晨

下面为《文艺研究》稿笺上所写的审稿意见:

作者:丁聪  通讯处 《装饰》杂志

题目:题未定  字数 漫画

初审意见:

意思还是好的,题目要推敲推敲。吴祖望 1980年10月9日

负责人意见: 

画的现象,应该承认是存在的。

一个电影主角,创造很大价值(艺术和经济的),但只拿36—60左右的待遇。一个剧团,也是如此。

可是,各门行政干部、老弱病残者,又怎么办呢?

行政干部不能不有,老弱病残不能不管。体制和政策都要考虑。不能由他们个人负责。此画容易伤害一部分人。请丁聪同志琢磨一下。

                    10月9日

从审稿意见看,丁聪的漫画当时没有获准发表。这幅题目未定的漫画,后来是否在《文艺研究》或其他报刊上发表,有待查阅。据目前所出丁聪漫画集,未见该作品。咨询丁聪夫人,她详情不知。

在丁聪漫画集中,我找到丁聪一九八一年创作的另一幅漫画《失调的比例!》,讽刺教育界的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比例失调,主题与寄给《文艺研究》的作品有所相似。两者之间,想必有所关联。

将近三十年过去,丁聪讽刺的“比例失调”现象,在政府机关与不少行业恐怕愈演愈烈了。


二,为“居京琐记”配图

六十岁之后的丁聪。进入了一生创作的最后高潮——跨度近三十年的丰收期。我认识丁聪以及延续二十几年的交往,正好是在他的这一辉煌时期,我为自己能与他有这样的缘分而高兴。

一九八二年,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晚报》工作。编辑“五色土”副刊时,于一九八四年开设居京琐记”栏目,邀请居住北京的五十岁以上的文化界名家来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并约请丁聪先生为每篇文章配图。当时一口气寄出了百十封约稿信。我对同事开玩笑说:撒一张大网,看看到底能捞上多少鱼。记得在约稿信中,我写道:“文章可长可短,题目可大可小,风格也可不拘一格,重要的是写出居住北京的感受,或描写,或点评,或抒情,或讽刺。”我的想法是,这些名家都是文章高手,只要涉及现实问题,甚至针砭现实,就一定会有精彩之笔,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社会反响。令人兴奋与感动的是,收到约稿信的文化界名家,陆续寄来了他们的得意新作,而丁聪也满口答应。

以韦君宜的《京沪生活优劣论》为开篇,“居京琐记”专栏在随后几年时间里,先后发表了冰心、萧乾、胡风、卞之琳、吴祖光、端木蕻良、吴晓铃、冯亦代、吴冠中、董乐山、王蒙等百余位作者的文章。

有丁聪的参与,“居京琐记”专栏文与图相得益彰,版面也显生动。同时,他的参与和威望,使我与不少先生的联系也显得更加顺畅与自然,甚至还能化解矛盾。且以吴冠中先生的《宣纸恋》一文刊发过程为例。

吴先生是“居京琐记”的作者之一,我与他的结识也是始于此。一九八五年,吴先生寄来《宣纸恋》,写自己从黄山归来对宣纸作为中国画主要载体的思考。他肯定宣纸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但认为不能“唯宣纸至上”,应该“寻找适应新手法的新工具和新材料”。他写出自己的苦恼:“我恋恋于宣纸,但又常思考宣纸可能开发的深度,在宣纸上能驰骋多远……”也许因为这一话题有些敏感,文章请丁聪配画后,却压在领导手里迟迟未能刊出,拖延竟达四个多月,这也是编辑“居京琐记”期间少有的波折。

为《宣纸恋》一文,吴先生有两封信与丁聪插图有关,特转引如下:

李辉同志:

我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去长白山,恰好与丁聪为伴,天天同行,同住一室,我家里去信转告说您要约丁插图,我已与丁谈及,并将《宣纸恋》大意说了一遍。今日与丁一同返京,并读您来信,请直接与丁联系即可,他亦曾谈及您。

握手。

吴冠中 卅日

李辉同志:

我昨日刚从山西吕梁山区返京,读悉来信及晚报,谢谢!我早估计是有了不同意见,否则怎能拖延近四个半月,这篇稿子我认为很有意义,至少美术界是特别关心的,如我早投《中国美术报》或《羊城晚报》,很快就会见报的。后来晚报迟迟不发,曾想索回改嫁,但考虑到丁聪同志又画了插图,太难为你了,故只好作牺牲的打算,并已收编入我的文集中。请将这天的报寄我几份。代问薛涌好。

吴冠中 十九日

由上信可见,如果不是丁聪插图,吴先生恐怕早就把文章索回了。

我编辑“居京琐记”专栏大约三年时间,直到一九八七年秋天调离晚报。几年时间里,与丁聪的合作非常顺利。在此期间,我和陈思和合作的第一本论著《巴金论稿》出版,请他设计封面。封面设计简洁淡雅,左上方用了一幅巴金肖像漫画。在丁聪笔下,巴金痛苦地沉思着,传神地表现出巴老写作《随想录》期间的精神特征。至今,我们仍喜欢这个封面。

离开了晚报,一个年轻编辑与画家前辈的关系依然延续。后来,“居京琐记”结集出版,成为我们合作的珍贵纪念。再后来,我们成了常常相聚的忘年交——一起吃饭,一起喝咖啡,一起到上海寻访他的旧居……像他及身边的朋友们一样,我们也把丁夫人沈峻称为“家长”。

最后一次见到丁聪,是在他去世前几天。去病房探望他,“家长”说他已昏迷不醒好几天,眼睛也没有睁开过。我们交谈时,他忽然睁开了眼睛,已没有了我们过去熟悉的眼神,但看到他的眼角有一滴泪水流出。

丁聪永远走了。当天下午,“家长”在电话中对我说:“他生前的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也不要。他常说自己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一个人的一生就此翻过。他却留给生者很多,很多。


三,丁聪来信十六封

请丁聪为“居京琐记”配画时,一般家庭还不用传真机。每次我总是匆匆将文章和作者照片寄去,请他几天后画好寄回。我所保留下的他的来信,大多属于那一时期。

丁聪不太爱写文章,信不多,且简略,一般是“公文往来”。不过,他的来信也偶尔显露一点儿漫画家的风趣。一封信写道:“今天画端木的‘作揖’插图,清理桌面,在你寄来的信封里,发现张洁的文稿原来未寄还,真是太荒唐了!近日来,事情太杂乱,顾此失彼,看来脑子也有点老糊涂了,实在太抱歉(肯定你已经为找这篇文章伤透脑筋),特在此作检讨,望念我初犯,从轻发落,给个改正的机会吧!”

在追怀丁聪的日子里,我找出他的来信。读他的可亲可爱,读他的不厌其烦,读他对我的埋怨和宽容……当年不到三十岁的我,竟是那么不懂事,常常不客气地“逼”他又“逼”他,今天想来,还真有些后怕,有些愧疚。

为“居京琐记”写稿的前辈中大多已经去世,现在,为他们配画的丁聪也去与他们会合了。在天堂,他不会寂寞。

吴冠中及丁聪先生来信中提到的薛涌,当年与我是“五色土“副刊同事,我们曾一起不止一次去丁聪、吴冠中等先生家取稿件。后来,薛涌去美国留学,近几年以写美国问题而著称。不知他还记得这些往事否?

丁聪的来信一般不署年月,兹大致按时间顺序予以整理。

李辉同志:

来信及稿件收到。手头无姚雪垠同志的照片,只能凭印象默画,如不像,请寄他的照片或印刷品来,当参考重画。

以后如有此类事,请附照片,否则,恕难应命。

即祝

健康。

         丁聪

          四月一日

李辉同志:

“人头”奉上。

胡风、萧军的事情发生在三十年代,画面不好画,只能画两个脑袋塞责。版面处理时,可将萧军的面孔反做,(朝东变为朝西)使面面相对,不别扭。

萧乾讽刺的理发员,不敢得罪,故亦避免。

丁聪

四月二十日

李辉同志:

原稿及阳翰老照片收到。

常书鸿的文和照片,我未找到,不知是邮局耽误,还是寄丢了?!请查一下。我住在四楼,如信件不挂号,无法查询。

关于《草莽英雄》,张逸生曾寄我两张戏票,因我住在西郊,路太远,此戏要演到十多钟,我赶不上332路公共汽车(即便能赶上,亦要挤死人的),所以只能放弃,把票送给住在虎坊路的朋友去看了。此次要画该剧,可为难了。请寄我舞台照一二,让我参照着画,如何?等你的回音。

即祝

丁聪

四月廿五下午

李辉同志:

潘兄头像,赶快画出寄上。《乡情》不知什么内容,无法瞎猜,只能如此了。

我有一幅1939年在重庆北温泉为阳翰老画的速写。如能用,当复印寄你,有点纪念意义,因写“草”剧也在那个时期前后。匆匆即复

丁聪

廿八日下午

照片因信封太小,下次寄还吧!又及

李辉同志:

昨寄出潘絜兹一像,今又接到翰老的戏照,又是急件,只能又赶画赶寄。

为了快,不寄挂号。

照片暂留我处,待画完后一并挂号寄退,怕寄丢也。

下次能否容我些时日?不要再这么急。

 

丁聪

                             廿九午

李辉同志:

我在“空招”参加“政协”会议,因住家太远,平时不回家。梅志的稿,是在招待所抽空画的,没有毛笔,也不知花椒长在地里是什么样子,只是按胡椒的模样稍为意思一下。如果画错了,就去掉,不要为识者所笑也。宁缺毋滥,希见谅。

照片以后挂号寄还,怕丢失之故。

我与苗子同住“空招”424号房,常书鸿同志在我隔壁。

祝好

丁聪

十三晨

李辉同志:

稿寄上。

端木兄稿中提到的京剧《游龙戏凤》,我画了。但我记得她叫“李”凤姐,似不姓“王”,是否可向端木兄“提个醒儿”。

即颂

暑祺

小丁

八月三日

顺问端木老兄好!

李辉同志:

今天中午(16日)收到来信,要我先画唐弢兄的稿件,但唐的文章至今未收到,无法画!

你前寄来的三篇文章(韩少功等人的),我于十一月七日亲自到魏公村邮局挂号寄你。你来信未提及此事,不知是否收到?

现在的邮局,的确太不像话了:《读者》月初给我寄的样书,至今尚未收到,已经半个月了。一般印刷品,要你当信件寄,否则,不保证。我寄的稿件,邮局是按印刷品收件的,是否因此耽误了?真是令人信不过。看来是邮政的形势跟不上发展,而且相差越来越远,旁人想帮忙也帮不上,包而不办,奈何,奈何!

匆此  即颂

近安。

                  丁聪

                十六日中午

李辉同志:

上午去报到,回来见来信,怕耽误,下午就画就寄上。照片多几张是好处,我可多一些参考的角度。

此次开会,住香山饭店350房间,远得要命!大概四月六日结束。

要我写的“琐记”,容考虑一下再说。

匆祝

顺问复羊、薛涌诸同志好。

丁聪

三月廿二日下午

10

李辉同志:

上星期在香山饭店,接到你寄来“卡门”的照片后,当即挤时间画就寄上。这几天甚纳闷,为何至今未见刊出?

今天画端木的“作揖”插图,清理桌面,在你寄来的信封里,发现张洁的文稿原来未寄还,真是太荒唐了!近日来,事情太杂乱,顾此失彼,看来脑子也有点在糊涂了。实在太抱歉(肯定你已经为找这篇文章伤透脑筋),特在此作检讨,望念我初犯,从轻发落,给个改过的机会吧!

克家的文稿一并寄还。专此即祝

近安。

           丁聪

              四月十二日

 

11

李辉同志:

前天从济南回来。昨天发《读书》稿。今天上午赶画“琐记”。现寄奉。“琐记”中断时间不短,想见此专栏稿之不易组织,辛苦辛苦!

匆此即祝

近好

丁聪

五月十六日午

 

12

李辉同志:

昨天下午接到你的信和稿。今天中午离京赴吉林参观半个月(政协组织的),一来开开眼界,二来避避暑气,所以不放弃这个好机会。

行前还有点时间,就将你的稿赶一下,免耽搁得太久也。

胡平同志来过两次,由于我聊得较乱,没突出重点,而且不妥当的话肯定不少,全仗他去整理创作。他说写就后先寄给你转我,怕我搬家。其实,水电未通,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日也?!

即祝

暑祺

丁聪

十五日十时

邵燕祥同志我认识,所以敢画。问他好!又及

13

李辉同志:

好久没为晚报效劳了。由于近来出门的时候较多,吉林、庐山、日本……在家的时候,不若过去那么多,所以跟你碰不上头,甚为抱歉!最近因刚回来,桌上堆的东西又很高了,得一件一件地还。你的稿件,提前赶出,兹寄奉。现在邮局的效率不高,不寄挂号又不放心,何时能寄到你手,只能听天由命了。

沈峻也出差,大概月中回京,所以联系又比较困难些。

胡平的稿子已看过,早寄还给他了。写得不错,是那么回事。我删掉了不少,主要是有些事,宜粗不宜细。我当时读时,因事考虑不周,又易激动,所以说话很啰嗦,胡平没有记错,因为应由我负责,向他道歉。谢谢你的介绍。此次去庐山二十天,因未带胡的地址(主要是记不清他父亲的名字,所以未能去信与他取得联系)。回京后,又忙于杂务,稿件又耽误了些日子,亦请他谅解。

《居京琐记》要印专集,当然是好事,有些图我自己不满意的,希望选定后可以重新画过,到时再说吧!

姜德明同志来信,说他给你们写了“琐记”,大概尚未处理吧?

匆匆即致

敬礼

丁聪

1985.11.7

14

李辉同志:

好久不见,不知你病了,甚念。

见过两次应红同志,都是在吃饭的场合。

在你病中,看到报上发过几篇《居京琐记》,其中有些是不易用画来表达的,所以,我以为是你照顾我,不给我出难题。以后如有不好画的,仍祈免于插图,是荷。

即颂

俪安

丁聪

十四日晨

15

李辉同志:

好久不见,你好。

从《文艺报》上得悉,你的长篇报告文学《文坛悲歌》已在《百花洲》4期发表。此刊不易买得!能否请设法代我弄到一本?因我很想读这段史实。

你的《萧乾传》能赐我一册乎?

寄你一本漫画集,留个纪念吧。(北京到处买不到的出版物)

问应红同志好。

新年快乐。

丁聪

(1989年1月)九日

16

李辉同志:

十七午接读来信。我家的电话换了局,改为8412530。这一换,不知害了多少人(最可恶的,打的方面老听到铃响,而我这里什么也听不见),也耽误了不少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打电话到电话局交涉,根本不起作用。现在的事情,就是难办!

你寄我的杂文,根本没有收到,不知又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承兄赠书,感甚,谢谢。时间不急,只要能看到就行。

你要的漫画像,请寄照片来。(最好是生活照)

祝好

应红均此

 丁聪

十七日


 陈迹残影”之二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娓娓2009-06-15 21:30:06
怀念丁聪的画。阿堵兄好 :))
龙坡居士2009-06-15 22:44:22
谢谢分享!好久不见,问好!
五味七色2009-06-16 03:36:22
谢谢分享,问好!
  • 丁聪带到天堂去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