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华达州有个维吉尼亚(Virginia)城,建于19世纪中。维吉尼亚城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个城市太小,小到只能称它为一个小镇甚至一条街;这个城市太老,无论哪一座建筑,哪一个店铺都是建于18多少多少年;这个城市太有名气,它是美国最大(面积)的国家历史纪念之地,并享有“马克?吐温诞生之地”的美名;这个城市的历史太沉重,有我的同胞,我的先辈留下的印迹。
这个城市的名气始于矿产开发,最先发现这山区有银矿石 的人是詹姆斯?芬尼(James Finney),他1859年出生在维吉尼亚州,因杀了人而逃跑到内华达州。后来人们为了不抹杀他的“发现”功劳,就用他的绰号“老维吉尼亚人”将这个城市命名为“维吉尼亚城”。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美国最富有的城市”。鼎盛时期,每天有45列火车从东西南北开到这个小镇。人口从4千人上升到2.5万,那时候洛杉矶才5千多人。走在木板铺成的廊道上,我仿佛能找到一点19世纪的感觉,但却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百年前的辉煌。或许这地方太小,或许对辉煌的概念,今天和昨天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样的认知局限很难逾越。30多年间,人们从这里挖出来的银子价值4亿美金, 1898年人们淘完了这里的银子就纷纷离开了,今天小城的居民只剩下800多人。小城书店里有一张2011年城市居民集体合照,尽管人没到齐,也足以让我惊讶不已。这样的事怕只能发生在这个小城。
1863年,塞姆朗?赫恩克?列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即我们熟知的马克?吐温,随哥哥到这里。他先当矿工,后来在当地《企业报》当记者。在这里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马克?吐温,成为当地人颇感自豪的事。至今人们还保留着他工作过的地下室,他用过的桌子。马克?吐温的《在内华达州的维吉尼亚城》一书写的就是这段生活。
离主街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牌子标示前方曾是中国城,站在坡上看下去其实就是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现在什么也没有了。1875年有1331个中国人先后到了这里,90%是男性。牌子上写道:“ 在那段时期对他们(中国人)有偏见,因为他们奇异的装束(那时候男人后面都留着根长辫子)和习俗,整个社会都反对他们。他们应有的权利被剥夺了。 ”当他们找到铁路上的工作时,随时可以被其它族裔的人给替代。1859年的城市条文中甚至规定“中国人不可以向这个地区要求索赔”1870年的人口普查记录,中国人在维吉尼亚城的职业为商人、矿工、劳工、洗衣工、厨师,还有赌徒和妓女。
这块牌子,为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见证。这其中的反思,对曾经被剥夺了权利的那些中国人来说,已经太迟了,但是他们的后人,今天的我们,踩在他们的肩膀上,享受着社会同等的权利。
小城的边上有一座山包,是当地的墓地,里面按宗教,族裔分段。当地人告诉我们一块是中国人的地区,我们转了一个圈也没找到他们的墓碑。是没有钱刻碑还是我们疏忽了?总之我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这是个远离大城市的小城,几乎是隐藏在山谷之中。今天这里以旅游业为主,只有夏天是旺季。我们去的时候是冬天,上午10点多钟到城里,大多数的店铺还没开门。这里的人生活节奏缓慢,民风淳朴,人们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总是说得很细,很长,很满。
让一个150多年的城市保持原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维修本身就相当费钱、费时、费力。当地人告诉我,这里所有的建筑都是私人拥有的,按道理说他们有权利改变,处置自己的财产。我问一个业主“如果有人想拆掉自己的老房,盖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可以吗?”她摇摇头说:当然可以,但是这样的事在这里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敬佩这里的人。
他们每日享受着脚下的土地和头上的蓝天,我们终日在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包围之中。他们在守护这个百年前的城市,我们沉浸在无法摆脱的信息和科技模式之中。他们紧贴着历史和自然,我们在炫耀一个人造世界。
小城的牌子都不大。
右手边的房子曾是旅店。
曾是有钱人的俱乐部。这里有闹鬼的传说。
店铺前的廊道。
红砖楼房是马克·吐温博物馆,他曾工作的地方。
马克·吐温的办公桌。
地下印刷室。
牌子前方曾是中国城。
整个小山坡都是墓地。
150年的小教堂
无处不在的中国餐馆,我没进去。
图片自网上。1877年在维吉尼亚城的中国劳工。
2011年小城居民合影。照片拍自当地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