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foods2021-10-17 17:50:43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皇帝恐怕只有崇祯了。拮据天下十七年,内忧外患,宵衣旰食,从未一舒其怀。他越是勤政,越是努力,大明这艘船就下沉得越快。甲申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云诡波谲的一年,大动荡,大逆转,谁也想不到最后的赢家是满清。

最吊诡的是,除了他这个“船长”着急外,其他乘客和船员,包括船上的“高级职员”大副、二副都毫不在意,甚至盼望着这苦难的航行早点结束,好立马跳上另一条大船,投靠一个叫李自成的新船长。

不仅“君不一德,臣不一心”,连皇亲国戚都认为大明兴亡跟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周奎,崇祯的岳父,原本苏州人,后迁徙到大兴。因女儿由妃立为皇后,崇祯三年(1630)周奎被封为“嘉定伯”,成为身份显赫的皇亲国戚。

在崇祯朝的外戚中,与骄横跋扈的田贵妃之父田弘遇相比,《明史》评价周奎“碌碌而已”,认为其十分平庸。

但从其甲申之际的表现看,周奎不仅不傻,还很精明,生意人的“小聪明”。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的军队势如破竹,入山西,陷大同,离京师越来越近。

多年与关外后金、关内农民起义军“两线作战”,大明国库早就捉襟见肘,户部库存现银仅剩八万两。

无饷就无兵,无兵则京师不保。吏部尚书李遇知建议,号召皇亲国戚、大臣带头捐款,发动一场“舍小家为大明”的爱国大募捐。

崇祯下旨,捐款的加官进爵,凡助饷上万两的建牌坊表彰。

募捐找谁带头呢?

崇祯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以为国老休戚相关,宜为首倡。”

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大明亡了,崇祯之外,首先倒霉的肯定是皇亲国戚。大臣可以换个新主子,国丈难道还能换个皇帝当女婿?

当崇祯派太监徐本正悄悄来到嘉定伯府邸时,周奎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钱,“老臣安得多金!”

徐本正再三哀求,周奎依然一毛不拔。

徐本正于是愤然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即广蓄多产,后来何益!”

堂堂国丈的时局见识与政治觉悟,还不如一个太监,崇祯的募捐行动一开始就失败了。

最后,在女儿周皇后的压力下,周奎不得已捐了一万两白银,其中还有部分是找女儿要的。

眼见岳父都不管女婿、女儿的死活,其他勋戚世臣就更哭穷了,没有一个捐款过万的。

官员就更不堪了。百官之首,相当于“总理”的正国级干部魏藻德捐银500两。

极具反讽意味的是,最后太监群体成了捐款主力。奉劝周奎的太监徐本正捐银5万两,太监王永祚、曹化淳共捐了5万两,王之心捐了1万两。

最后,这次大明王朝“最后的募捐”仅募集20余万两。

与体制内人士相比,百姓反而更有情义。

《甲申传信录》记载,厚载门(地安门)有一小民捐银300两。另一位住彰义门(广安门)的60岁老人,“一生积仅四百金,痛哭出输户部。”

崇祯大为感动,封两位平民为“锦衣卫千户”。

两天后,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进入北京。

太监徐本正的预言很快被印证。

起义军对明朝官场的行情很了解,开出了追赃的价目表:“内阁十万金,京卿、锦衣七万,或五三万,给事、御史、吏部、翰林五万至一万有差,部曹数千,勋戚无定数。”

也就是说,官员从正国级开始,由十万依次往下缴纳;对于皇亲国戚、元勋世家,则没有标准,吃干榨净为止。

周奎自然是重点目标。起义军从其家中搜出53万两白银。周奎的儿子周鉴,被拷掠而死。

此前,为了讨好起义军,周奎已将自己的亲外孙--崇祯的两个儿子永王、定王献给了李自成。

比起周奎,李自成还有点胜利者的大度和对崇祯的同情。

不仅没有伤害二王,还以礼相待,交刘宗敏善养,并许诺天下大定后,封赏安置二王。

崇祯殉国前,令人遣送太子、永王、定王出宫,藏匿于周奎等外戚府中,结果没想到是送羊入虎口,外公第一个把外孙献给了李自成。

连亲人都算计的周奎保住了性命。

四月初,李自成带兵去山海关攻打吴三桂,为了防止明朝旧臣在后方发难,将明朝辅臣、勋戚皇亲等重要人物集体处决。

唯独周奎因“献银十万,美女数人,独不杀,仍赏银一千两。”

甲申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云诡波谲的一年,大动荡,大逆转,谁也想不到最后的赢家是满清

李自成走了,多尔衮来了,周奎依然左右逢源。

当年冬天,在外流落数月的太子朱慈烺来到周奎府邸,周奎装作不认识。长平公主见后,与太子抱头痛哭,周奎才不得不收留了这个外孙。

满清入关初期打的旗号是替明朝复仇,崇祯太子的出现就尴尬了,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周奎当然明白其中道理,不断撵太子走,让他承认自己是“假太子”。

最后,周府将太子推出门外,导致其被清廷抓获,顿时掀起了一场真假太子之辩。

周奎坚称太子是假的,甚至说“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

这句一定很得多尔衮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