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6-10-29 08:45:42

王心远老师讲述

 

《黄帝内经》讲“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

 

  病人不让你治,你最好也别给他治,为什么?

你强迫给他治,你非得给他治,这病肯定没法治,肯定不会有任何成就,

所以说如果大夫不能够用自己的精神来通神明给人治病,

那么下一步就可以用针、灸、砭石这些治他的外症,用汤药治他里边的疾病,

但是有的人讳疾忌医,他既不让你用针,也不让你用灸,也不让你用砭石,

也不喝汤药,他不想治疗,你非得给他治,那也没什么功劳。

 

你给他治病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所以在求医问药过程中、在医疗过程中,

谁才是主动的呢?病人。我们大夫是被动的,病人求我,我为了救死扶伤,

一定要给你治。

过去徒弟出师的时候,中医老师给他两样东西,一个是雨伞,一个是灯笼,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有人敲你家门,求你给他看病,不管是黑天白天,晴天雨天,

还是刮风下雨,你都要给人看。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老师要给徒弟一把雨伞、

一个灯笼的原因了。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夫要有医德,要有求必应。

 

    有这么一句话“医不扣门”,就是医生不可能主动跑上门给你看病去。

都是病人来求医生。为什么?根据就是“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

所以病人从内心里就不想找你治,人家没想请你,你非得主动给别人看病,

后果必然是“病必不治,治者无功”。

你就算医术再高超,你也治不好。这个道理我本人已经经过无数次经验了,

跟你再亲的人,对你再好的人,你主动给他看病,如果他不想看的话,

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就算夫妻之间,一方是大夫,一方是病人,

也得向会医术的一方求医问药。父母如果想找儿女(儿女是大夫)看病,

对儿女也得有一种求医问药的态度。

老师想找自己的学生看病,比如你的老师是教你文学或者教你数理化的老师,

他想找你看病,对你也得有一种求医问药的态度,虽然这是一个仪式,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仪式,那么治疗效果就好不了,所以你真的想为你父母好,

为你的亲属或者为你老师好的话,你最好让他主动求你给他治疗,

就算你很有把握能把他的病治疗好,也得让他求你一下,这样的话,

就符合了我们中医的医道,然后治病效果就会非常好。

 

这件事大家可能不信,如果不信,你就慢慢体会吧。

因为我们都是有切身经验的人,你真为他好,你就让他求医问药吧,

其实这叫什么呢?这就叫尊师重道。

 

   我跟你学数学的时候,你是我老师,但是你找我看病,我是你老师,

因为你的健康出问题了,你不会解决,你来求我,我就是你老师了。

虽然我比你岁数小,或者我曾经跟你学过,但是现在我是你老师,

你可以不这么讲,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

 

    尊师重道,你对老师尊重,老师的道才能对你起作用,我们尊重的不是这个人,

而是这个道,他身上有道,所以他能给你解决健康问题,他身上没道,

你跟他求医问药也没用。所以我们大家应该知道,

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尊师重道的体现。

 

    凡是不尊师重道的人,肯定没有好结果,包括一个正骨,你不尊师重道,

你也搞不好这个健康问题。

 

    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头,大夫没有地位,成天被病人挨打,成天被人呼来喝去,

谁都可以使唤大夫。那么这个国家老百姓的健康肯定好不了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因为大家都不尊重大夫。

 

  大夫本来也是肉体凡胎,但是大夫却负载这个生命之道、生生之道,

我们是不是应该尊重他呢?所以医患关系的本质就是师生关系,病人是学生,

医生是老师。或者病人和大夫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救助关系,

医生是来救助病人的,但绝对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不是金钱关系,

更不是商业关系,医院不是服务机构,大夫不是服务员,

如果病人非要这么看待大夫,那真是斯文扫地,医道肯定也就彻底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