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6-11-24 19:55:58

中国自1999年开启大学扩招。十余年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上升至2015年的40 %。

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杨中超发表于《社会》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扩招前后,

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基本没有明显改善。

 

杨中超选取了出生年份在1960—1969年和1970—1979年的“60后”“70后”两组同期群,

为扩招前的研究对象;又选了1980—1989年出生的“80后”同期群,为高教扩招后的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并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大学扩招显著改善了代际流动。

 

 

研究结论指出,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优势阶层依然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扩张,已使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绝对机会和占比获得增加;

然而,由于社会上层在获取扩张后的高等教育受教机会时,比社会下层更有优势,

因此,中国大学扩招对改善代际流动的效果并不显著。

 

 

社会上层才是高教扩招最大受益者

杨中超的研究认为,高等教育扩招,并未显著改善中国不同阶层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状况。

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上层依然是教育扩招的最大受益者。

 

杨中超在研究中指出,虽然教育扩招增加了弱势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教育机会的阶层差异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受访者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受访者受教育年限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有所增强。

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从扩招前“60后”“70后”群体的 0.24和0.34,增加到扩招后“80后”群体的0.36。

 

 

研究指出,虽然教育扩招仍被视为稳定政治生态下,改善弱势阶层困境最有效的变革方式。

但是,世界经合组织在2014年发现,高等教育带来的阶层流动性,在已工业化国家已开始下降。

 

 

杨中超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招之前,中国社会上层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

也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因此,1999年之后新增加的高等教育受教机会,主要是被社会上层而非社会下层获得。

 

同时,大学扩招后,家庭成为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主体;

此外,大学生毕业后不再分配工作、需要自主择业,也抬高了高等教育的受教成本,降低了预期收益。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弱势阶层是否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决策。

 

此外,外部的宏观环境变化,也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扩招新增的教育机会,

并未在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之间,实现均等分配。

 

杨中超还认为,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可能是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不平等的延续,

是一种劣势的持续累积。“在家庭背景中,父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长,

子女避免坠入高中以下学历的机会比率(与高中学历相比)越高”。

 

此前发表的相关研究也指出,优势阶层由于家庭资源和社会关系优势,使孩子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占据优势,

如替孩子选择重点学校等。这种优势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变得日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