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实验发现人死后有白光物质离开人体
中国有句古话:“人死如灯灭。”这是铁定的事实,无可争辩。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人体的死亡有了新的看法。此外,也产生了许多令人不解之谜,吸引着国外许多科学家对“死亡学”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探索,企图来解开许多令人难解的谜团。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所的维得罗夫斯基教授对记者说:“俄罗斯的科学家经长期观测发现,人体死亡以后,从尸体中发放出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人们尚不知道。如果这种物质有灵性的话,可能就是“灵魂”。科学家们尚未得到证实之前,只能是假设,而不能肯定。我们正在追踪,探索此物质到底是什么”。
许多科学家不相信这些回忆,更不相信人死后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感受,他们认为这一切是面临死亡的脑髓组织产生出来的一种幻觉。
施芝娅博士则不同意这种说法。她说,当时自己的感觉很清楚,绝对不是模糊不清的幻觉。自己是心理学家更懂得心里的真正感觉,她认为世人不应对这种感受,回忆持否定态度或嗤之以鼻,而要设法去理解,运用各种神经化学及心理学理论去研究这一深奥的“死亡学”,一定能为人类在这门科学上起开一扇明亮的窗口。
最著名的是在日本东京开展的“阿拉本3号”计划,为“死亡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该计划由国际上几个大财团出钱赞助,由日本,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的著名医学家,神经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电脑专家参加。他们对19到75岁濒临死亡的垂危病人开展观测。
这项观测约有20多名自愿者参加。科学家们在自愿者死亡之前,在病人的骨头中植入电极,并且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接收到濒临死亡者的脑电波,并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的终端荧光屏上。
在开始实施"阿拉本3号”计划时,在几名自愿者死亡后,电脑并未接收到死亡者传来的任何信息,科学家们并不泄气,他们对电脑程序又进行了更深入的修改和调整,终于获得了成功。
当时,有一名叫做邦达的35岁自愿者,患肝癌死亡。死亡前他非常痛苦,死亡后的第3天,电脑荧光屏上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荧光屏上出现的文字写道:“我叫邦达,我已经解除了任何痛苦,在一片阳光下飞翔,快乐得很……快乐得很……”连续重复几次之后,信息突然中断。
这一成果大大的鼓舞了科学家们,使实验更加深入开展下去。
.一位22岁的姑娘,不幸患白血病死亡。姑娘临终前,自愿参加了“阿拉本3号”计划的实验。姑娘死后的第二天内,电脑便收到了她传来的信息:“我来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很高兴来到这个地方。此间阳光照耀,充满着温暖,我和已故的爷爷、奶奶在一起。我很爱他们,我将会……”信息至此突然中断。
参加“阿拉本3号”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人体死亡以后,尚有生命信息的反馈。“阿拉本3号”计划将深入下去,他们将研究任何与“灵魂”对话。
英国有一个灵魂研究所,美国、日本也有,中国的社科院也有宗教研究所,名字不同,实质一样。英国这个研究所,他给修行人(佛教修道的)和不修的人做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实验对象死后脑电波非常平稳的都是修行有一定功夫,经常静坐的修行人。有实验结果,却无法解释脑电波不异常活动的原因。没有一定静坐功夫的人,他们的脑电波上下跳动,非常活跃。这样的人死时内心恐怖,心性散乱,业力苦逼,这是其一。
其二,科学家在暗室里头安装多角度视频摄像头观察发现,在一片黑暗的暗室中,所有人毫无例外的死时都有一丝白光由体内射出,有的修行人光都从头顶射出,多数人是从颈部以下的身体其他部位出,脚部、腿部,各个部位都有,几秒钟时间,这道白光迅速穿透一切阻力,消失不见。这是什么?日本的研究报告就说了,这是人的灵魂。研究报告已经表明,人体内确实有一个东西存在,佛家叫“神识”,其他宗教他们叫“灵魂”。
中国的科学家对“濒死经历”的研究起步得太晚了,这大概是由于受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限制吧。从1987年开始,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带领其课题组,对唐山大地震的部分有过“濒死经历”的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1996年8月间,新华社在播发这条信息时,称赞这是“为中国填补了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
1989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美)雷蒙德·穆迪著的《死后见闻》(原名《生命之后的生命》);199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逢尘主编的《天堂印象——100个死后生还者的口述故事》;90年代末,广西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了VCD影碟《不可思议大全——垂死体验》,这是一部关于濒死经历的记录片。除此之外,一些杂志、报纸也时常报道一些“濒死现象”。这说明中国的这块“禁区”已经开始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