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7-03-04 08:11:49

不要抱怨「人走茶凉」,茶本来就是冷的

 

文:一段旧时光

 

01  听着诗意 其实残酷

    在读《麦田守望者》时,我始终有个疑问:16岁的霍尔顿干嘛要把所有人都视为“假模三道”?也就是今天流行的“装  逼”。这本小说大家都知道,很有名,没读过也听过。

    听着诗意,其实残酷,是个关于人生模式的大故事。

    后来看了作者塞林格的生平,才发现最能“装”的其实是他本人,打1951年小说出版引起轰动后,塞林格便在远离都市的乡下买地修了一栋大房子,此后一直到2010年去世,除了仅有的几次法律诉讼,再没公开露过面。

    不过“装”得很有境界。

    所以也不能叫“装”了。

    我们大多数人苦苦追逐一生的鲜花和掌声呢?文学大师的励志巡回演讲和刷爆朋友圈的心灵鸡屎汤呢?即便这些都不在乎,出场费也不要了?还真跟我们不一样啊,瞧瞧我们的“文坛”,一堆社会活动家,作家们都过着群居组织生活,见了面不互相吹捧几句都不好意思聊下去,能一哄而上绝不单打独斗,更会炒作而不是写作,闲上半天就发发朋友圈,刷刷存在感,生怕被世界给遗忘了。

    像塞林格这样,主动把全世界给遗忘掉的姿态着实不好理解。

     02  集体主义癔症



    我经常特别丰富的联想:名利是什么?社交又是什么?活在朋友圈还是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放眼一看,一伙伙嚷着“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者”们,都忙着混圈子、拉帮结伙、寻找“组织”、做大做强、集团冲锋,再对比塞林格,就觉得“集体主义癔症”发作了,“体制内”基因变异了

    我很想知道这究竟是“公有制”条件反射还是黑社会“忠义堂”效应?

    我们确实经历过一段连私生活也被共享的绝对公有制时代,也一直被“组织上”“关心和爱护着”,去年曾经流行过“没有祖国你什么也不是”,其实它的社会学寓意是“没有圈子你什么也不是”。“组织”不仅能给你荣誉,还能给你饭吃,而“圈子”则能壮你小胆,扬你狐威,总之癔症发作,除了骗子剩下的都是“圈子”。

    我曾经也很为自己有一个“单位”自豪,如果有三个同事在场就气壮如牛,直接无视半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房梁和满屋茶客,只恨单位不发制服,否则就更像“被组织的人”了。后来才意识到,“单位”很牛逼,可到你名下“牛”不见了只剩个“逼”。

    离开“单位”后才发现,真正特别牛又特别能装的是我们家开杂货铺的隔壁老王,当你在路上急着去“单位”“做牛做逼”堵得出屎时,他正捧着茶杯在大门口吹牛逼呢:“家里存货多哩,就算再来个8.0,躲在预制板下啃干粮也可以活上三个月!”
 

      03  时代列车的豪华包厢



    我在“被组织的人生”上停顿了很久,也见过被“圈子”所绑架的人生,作为自然主义者,我很同情那位必须从这个“圈子”跳到那个“圈子”,否则便活不下去的“女作家”,但更同情的是一位六十岁了还到处寻找“写字间”的“文字老白领”,这是一位颇有想象力的人,他们不缺钱,而是“被组织”,好像“时代”真是一列滚滚向前的列车,一不小心就给拉下了。

    但我很难把“时代”想象成一列不断把人给扔下来的火车,如果真是这样,“沉默的大多数”那十几亿人是在车上呢还是在车下?不会都垫在车轮下吧?美国文豪塞林格岂不是主动跳车?

    确实有一种复杂人生观的“思辨”在里面。

    也许,在一个集体主义癔症时常发作的社会,我们确实很难理解塞林格的“主动跳车”行为,水泊梁山打家劫舍,闹得惊天动地,其实是为了混进“组织”,李白、杜甫“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是在寻找“组织”?敢情“时代列车”只有豪华贵宾包厢?

    我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人走茶凉”,除开“权力和人情”的失落,它其实是一句空话,只需再往下面深一步它就毫无意义了:凉了的究竟是哪杯茶?

    一个人不是走到哪里活到哪里的吗?

    在一个真正特立独行、没有“组织和圈子”也能活命,遍地“自由主义刁民”的社会,谁他妈说“人走茶凉”就是一个笑话,逗比,那杯茶本来就是冷的。

    因为你的活着它才变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