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茅山道院九霄宫现在太元宝殿是建于何时吗?你又知道它是毁于何时?毁于何人之手吗?下面请听我慢慢为你道来:
翻开清同治三年重刻的《茅山志》,你会发现在其篇首多出了一篇文章,这是原清康熙年间笪重光编撰的《茅山志》所没有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庚申纪略》,文中记述了咸丰庚申年间发生在茅山上的“粤匪”之难。近代茅山道教经历了太平天国、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三次大的重创。但真正大伤茅山道教“元气”的,还是这次咸丰庚申之难。这是茅山道教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时至今日茅山道教还没能从那场浩劫中完全恢复过来。
咸丰庚申年闰三月初四这一天,“粤匪”也就是当时的太平太国军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长毛”(因洪秀全为广东省花县人,大多太平军亦起自两粤即广东、广西,故当时称其为“粤匪”)从金坛方向冲突上山,肆意横行,烧杀劫略,焚毁殿宇,在山道众受其荼毒奔溃四方。九霄宫镇山神鼎、铜圣像、铜炉;元符宫的铜钟、铜炉;崇禧宫的铜法像等千万斤古物被毁贲迨至(这可能是太平军制造武器需要大量的铜金属)。三宫五观殿宇道房陆续被毁,住观道众份份远走避难。一直到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清军收复江南大营,道众才得陆续回山,可这时的三宫五观已是仅剩废瓦颓垣,荒烟蔓草不胜凄惨,所有殿宇悉数被毁,回山道众也只是原来的十之一二,所幸是所藏诸宝物惟玉玺、朝真玉圭、玉晶呵砚、玉镇心符、铜云板尚存。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经此一役,茅山道教已是笈笈可危。
那么“粤匪”为什么要毁坏庙宇呢?毁坏茅山的有是哪一路太平军呢?
首先我们来看“粤匪”为什么要焚烧庙宇,这是因为太平军信奉的是上帝会,在文化方面,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所造天条又以敬天父为第一要义。自孔圣不加毁灭外,其余诸神概目为邪,遇神则斩,遇庙则烧……。在独一真神惟上帝的思想驱使下,太平军视‘诸凡百神皆为妖魔,遇庙像辄焚毁……”正是因为太平军上下受这一思想毒害,才有了茅山庚申之难。
那么制造茅山庚申之难的又是哪一路太平军呢?据太平天国有关史料记载:1858年初,清朝廷派兵围困天京,在天京城东再建江南大营,清军连续攻占了天京城西北的下关、九湫洲,天京危在旦夕。在此紧要关头,为解天京之围,太平军朝政的干王洪仁玕与忠王李秀成商议后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来解天京之围,就是先派军攻占杭州,调出清军增援杭州,等清军出了江南大营后,太平军再回过头来击破围困天京的清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战。
上茅山烧杀的这一路太平军,就是攻陷杭州后回救天京二支太平军中的一支。“4月4日(这和《茅山志》中记载的闰三月初四日子是吻合的),李秀成见调离江南大营的清军目的达成,遂在城上多树旗帜,虚设疑兵,便悄悄撤出杭州率部挥师北上。兵分两路回救天京:一路由辅王杨辅清率领,攻取高淳、东坝、溧水,直扺天京南郊的秣陵关;另一路由李世贤率领,攻占溧阳、句容后南攻占天京东南的淳化镇。”祸害茅山的就是李世贤率领的这支太平军,这个李世贤就是茅山庚申之难的罪魁祸首。李世贤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堂弟;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经过天京事变及翼王石达开带兵出走后,人才凋零,到了“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的境地;李世贤“少勇刚强”,开始受到重用,1858年(清咸丰八年)被封为左军主将,正是由于参与了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役,被封为侍王雄千岁,爵称“天朝九门御林军忠正京卫军侍王”。
茅山自咸丰庚申年(1860年)被李世贤率领的太平军烧毁之后,一至到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领清军攻克天京,太平天囯灭亡。离山的道众才陆续回到山上,开始重新筹建宫观建筑,但是由于战乱和工程浩大,一直到光绪十年(1885)大殿的筹建才在胡裕堂、沈更生二位善信的鼎力支持下,在迎旭、怡云二房道众共同努力下,得以开工建设,历尽六年的精心施工,最终于光绪十六年(1891年)竣工落成(在大殿的内外各竖有一块碑,一块是刻于光绪十年建设初期,一块刻于光绪十六年竣工之时,两块碑详尽地介绍了大殿从筹建到完工的详细情况)。一直到今天大殿虽经过几次修建,但建筑主体还是光绪年间所建。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吧!茅山道院九霄宫现在太元宝殿是建于光绪十六年;原大殿毁于咸丰庚申年;毁于粤匪李世贤之手。
事实证明,征服心灵远没有摧毁神像那么简单,改变人们世代传习的宗教信仰习俗和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绝非单凭严刑竣法便可以奏效,必须要经过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太平天国的毁灭偶像政策既有悖于国情民心,同时又过于简单粗暴,违背了移风易俗的客观规律,所以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太平天国摧毁了无数偶像,但民众始终没有心悦诚服地接受上帝信仰,相反,却在心理上拉大了与太平天国政权之间的距离,进而削弱了太平天国的统治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败亡后,缺乏生命力的上帝教便告夭折,几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而民间的宗教信仰习俗又悄然恢复了原貌。
然而,这种恢复仅是相对于昔日遭禁而言。一方面,在经历了这场暴风骤雨般的毁灭偶像运动之后,江南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文化元气大伤,从而导致民间的宗教活动大为减色,远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以杭州为例,据张岱《西湖香市志》、范述祖《杭俗遗风》记载,往年每到春季,苏南和杭、嘉、湖三府各乡村前往西湖西北天竺寺进香者纷至沓来,摩肩接踵。香客所带银钱无不丰足,昭庆寺四周遂形成集市,店铺厂棚林立,百货云集,异常喧闹,名曰“香市”。但时过境迁,“张岱述香市之盛,今不复睹。至范述祖所记,则道光、咸丰间犹然也;兵事而后,湖上梵宫灰烬大半,惟天竺、灵隐及吴山各庙,大吏发币,富户捐募,次第修复”。(p573~574)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的毁灭偶像政策前后持续了十余年,带有很强的盲目破坏性,加上战争所造成的自然毁坏,致使江南的宗教建筑和名胜古迹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其破坏程度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灭佛之举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仍以杭州为例,该城“素称佛海,寺观楼台,架山叠壑,十年被陷尚有存者,至此(指咸丰十一年末太平军再克杭州--引者按)荡然矣”。(第6册,p590)这是整个苏杭一带庙宇被毁情形的一个缩影。又如,江南茅山是道教名山之一,位于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境,为道教茅山派的发源地,素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誉。1860年4月下旬太平军再度攻占句容后,先将茅山“上下宫观数十区投诸一炬”,后又“毁宝华山铜殿,并拆各殿宇梁栋运至金陵……累月不辍”。再以南京为例,“城南四百八十寺,所存尚数十处,而牛首、天阙为最绝,兵燹后无复孑遗。此一劫,千年所罕也”
步步惊心:参观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不忘太平军毁灭中华瑰宝的罪行。
南京大报恩寺始于宋代, 其中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門框飾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風鈴152个,日夜作響,聲聞數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州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鬥獸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南京的象征。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乱,由于担心石达开部队占据制高点向城内发炮,大报恩寺被北王韦昌辉下令炸毁。
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3月,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的太平军,从武汉沿江而下,包围了南京城。在攻城战斗中,太平军曾利用高大的琉璃塔向城内发炮轰击。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记载.攻城的太平军“运仓圣庙中之炮,置报恩寺第三层,向城轰击。城内开炮对轰,砰礴之声,一日不绝”。汪士铎撰写的《光绪江宁府志》卷八也写道:“咸丰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853年3月3日),发匪踞塔,俯瞰城中,施炮,炮弹有落中正街者”。
太平军占据南京后,在各城门外多设军营防守。报恩寺琉璃塔被太平军用来作为监视南京东郊孝陵卫清江南大营的重要凭依。可是,不久,灾难就降临到了琉璃塔的身上,先是塔顶的黄金宝顶被太平军敲下,用作军费:到1856年秋发生的杨韦内讧则使它化为废墟。
公元1856年10月,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上空正翻腾着领导集团内讧的阴云。北王韦昌辉奉天王洪秀全密旨杀死东王杨秀清后,又扩大屠杀,杀害杨秀清两万多部属,并阴谋加害翼王石达开。石逃往安庆,起兵东下进攻天京,讨伐韦昌辉。太平军手捧韦昌辉的将令,直奔大报恩寺。将运来的炸药与易燃物品装入塔内。只听轰然一声巨响,整个琉璃塔便陷入浓烟烈火之中,迅速倒塌。从此,这座被称为中古建筑奇迹的辉煌建筑便化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1. 2014 重建的象征性的玻璃钢塔:
2. 大报恩寺废墟:
3. 大报恩寺废墟:
4. 宋代七宝鎏金阿育王塔
美国历史学家告诉世界,不要忘记太平邪教杀害了三百万人的“南京大屠杀。”
在土共当局极力歪曲掩盖编造太平邪教历史的时候,想让世人忘记太平邪教直接使中国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达到一亿以上,而且在南京这个历史古城洪秀全匪就杀害了三百万平民,但是土共掩盖不了历史。最近,美国历史学家,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Tobbie Meyer-Fong 在她的新书中揭露了太平邪教的部分大屠杀罪刑。她的新书基于她在江苏的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的研究。
“太平军”在江南烧杀抢掠,杀人如麻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