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7-09-25 17:15:44

作者:心东

 

多年来,净土行人中有个现象,历经多年,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个现象就是:一些净土行人喜欢把儒道典籍奉为至宝,当作行为指南。

但同时把佛教宗门教下的典籍视为怨敌,认为这些都会成为一门专修往生净土的障碍。

他们甚至搬出净土宗祖师来,说祖师也推荐一些儒道典籍,并对禅宗等法门进行了打压。

这些说法其实都非常片面,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加以修正。

 

既然大家喜欢拿祖师说事,我们就不妨看看祖师是怎么看待儒道典籍和佛教其他法门的吧。

先说莲池大师。他在《竹窗随笔》中多处提到佛典与儒道典籍的关系。

比如在《庄子三》中说:

“震旦之书,周孔老庄为最矣。佛经来自五天,欲借此间语而发明,不是之引,而将谁引?

然多用其言,不尽用其义,仿佛而已矣。”

 

在大师看来,佛教经典来自外国,要想为中国人接受,就必须用中国的传统典籍辅助弘扬。

而其中,只有周孔老庄等儒道典籍可以引用。不过,大师也认为,引用时,只是用儒道的言词,

而不完全用儒道的义理。只取意思相近就可以了。

又在《儒释和会》一篇中说:

“有聪明人,以禅宗与儒典和会,此不惟慧解圆融,亦引进诸浅识者,不复以儒谤释,其意固甚美矣。

虽然,据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则诚然诚然;若按文折理,穷深极微,则翻成戏论,已入门者又不可不知也。”

 

从这里可以看的更清楚了,大师支持佛典与儒典和会,但目的是引导学识浅薄的人不要毁谤佛法。

并告诫已经入门的佛弟子,不必对应太细,那样反而成了戏论。

可见,大师认为儒典不可能完整表达佛法的甚深义理,更不可以用儒典替代佛典。

尤其已经入门的佛弟子更不必强行用儒典去诠释佛典。

 

蕅益大师曾经写过《禅解四书》等著作。书中基本上就是用佛教理论诠释儒家思想。

倒很像想用佛典替代儒典的气象,不存在用儒家典籍替代佛教典籍的意思。

 

印光大师对儒家的推重可以说最为着力,但大师对佛儒关系的界定也是态度鲜明的。

在文钞中,相关论述有很多。

在《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一》中,大师借着品评北宋人李纲谈论《易经》与《华严经》的一篇著作,

表达了他对佛儒典籍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儒家典籍可以作为世间常法,却和佛法出世大道存在差距。

举例来说这个差距,就像老百姓尊敬皇帝,也尊敬自己的县令。但皇帝和县令不可能同等尊贵。

古人用儒家典籍与佛典融汇,目的是就着学人对儒家学问的了解,引导他不断增进扩充他们的学识,

并不是把儒家典籍和佛教典籍摆在同等地位上。如果把这种善巧方便当作实说,

就是“齐东野人之鄙论,非明心见性之法言”了。

 

 

再比如,《复邓新安居士书》中说:

“举世谛之嘉言懿行,佛经无不详陈其宿因现果,现因后果。其言慈孝等,则与儒教相同。

其详示三世因果处,则儒教便无闻焉。况其断惑证真,及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法乎。”

这里可以看出,印祖对儒家思想,只取其人伦慈孝的理念,令在家人奉行之。

印祖也深知相对儒家思想,佛教义理的优势所在,所以,不可能把佛教等同于儒教,

而是认为佛教的义理包含儒教,而高于儒教。

从以上历代祖师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祖师们虽然随顺众生根机和文化背景,而重视对儒道典籍的运用,

但都是立足于佛教本位立场,坚持佛教高于世间法的观念,以世间善法辅助佛法的弘扬,

接引门外人亲近佛法,丝毫没有将儒道典籍凌驾于佛教典籍之上的意思。

说到对宗门教下的态度,就更不必说了。上述几位大师都有广读经论的经验,在其著作中也都有解读、

赞叹宗门教下典籍的作品传世。并善巧引导有条件的净业行人多读经论,增强信愿,培植资粮。

 

只要大家细心品读《云栖法汇》《灵峰宗论》《印光法师文钞》等祖师著作,就可以找到相关著述。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从这些著述中,丝毫看不出他们有打压宗门教下的意思,

反而是极力鼓励读诵经论,护持各宗正脉,调和宗派分歧,主张教内团结。

 

作为净业行人,我们还是应该秉承三皈依誓言,依止佛陀正法,不以世间善法为依止,

更不能用世间善法替代佛法。

我们应秉承净土宗历代祖师传统,信愿持名,专求净土,但不能自赞毁他,

不能割裂净土法门与宗门教下的血脉关联,决不能作佛教的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