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Darren
一、安乐死的概念和分类
主持人:我先对安乐死做一下介绍。“安乐死”也叫“无痛致死术”。通常是指:对于现有的医疗技术无法挽救的接近死亡的病人,在病人自己或者病人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鉴定和法律的认可,为了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从而采用人为的方法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安乐死分两种: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指的是采取注射药物等措施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或者加速病人的死亡过程。被动安乐死是指终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治疗措施,让病人自行死亡。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实施安乐死都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个是病人无法救治、濒临死亡;第二个是病人的肉体和精神极度痛苦。
禅师:其实主动和被动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因为都是为了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不过,从直接的含义来讲,这样区分也是可以的。在有些国家比如荷兰和比利时,主动和被动两种安乐死都合法;而在法国、德国等一些国家,主动安乐死不合法,只有被动安乐死才是合法的。
所以,这两者确实也有一点差别。
二、安乐死合法化的争议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安乐死的立法,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各国官方的态度差别很大:有些国家早在十多年前就将安乐死合法化;有些国家先是合法化,然后又被推翻;有些国家持犹豫的态度;有些国家坚决反对。
此外,各国的医学协会等专业组织,在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也有不同态度:英国医学协会坚决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美国加州的医学行业协会原本持反对的态度,后来转为中立。
在民意方面,西欧地区大多数的民众都赞成安乐死合法化;美国有超过五分之三的人赞成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大陆,有关部门曾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赞成安乐死的比率很高:上海老人的问卷中,赞成安乐死的超过70%,而北京则超过80%。
禅师:刚才好像没有提到宗教的立场,实际上,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伊斯兰教会他们对安乐死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他们一直坚决反对。
主持人:在“安乐死是否合理”这个问题上,各种不同的观点太多了,再加上综艺节目当中的辩论和知乎等论坛上面的讨论,观点多到让人眼花缭乱,正反两方的观点听起来都很有道理,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好像很难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请问禅师:您是否也有同感?您作为一个佛教徒,在面对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接触到各种千差万别的观点时,是否也会感到无所适从呢?
三、善恶是非的评判标准
禅师:通常来讲,安乐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医学、伦理学、道德、法律、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在这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从佛教徒的角度来看,除了教会的观点涉及到后世之外,其他的观点基本上只是站在今世的角度所做的考虑,相当片面,并没有考虑到前世、后世、因果、业力等方面,因此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如果依据佛陀所讲的道理进行分析,就会考虑得很全面,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应该不难。
其实,对佛教徒来讲,评判善恶是非也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好,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正因为心里有这样一种标准,所以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不容易盲从、不容易人云亦云,会作理智的判断和选择。这个标准在佛教大师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二规教言论》当中讲得很清楚: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意思是说,我们的言行举止,包括对善恶是非的评判,应当以佛陀的教言、上师的教言以及自己清净的心为依据。除了这三者以外,其他人的说法都掺杂了各种分别念,有些怀有其他目的,有些是以贪心引发,有些是以嫉妒心驱使,有些是因为没有全面了解情况而带有误导性,有些是因为无知而想当然。因此,不论是亲人也好、非亲人也好,他们的说法不能作为自己的依据和标准。换句话说,其他人的说法仅供参考,作为依据和标准并不合适,真正能够作为我们的依据和标准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个——佛陀的教言,上师的教言,还有自己清净的心。
在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标准尤其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准,我们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进行判断和选择,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很不可靠,经常会判断失误。佛教畅销书《不离》当中讲到:“分别念给我们带来的是无穷祸患,骗我们做了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佛陀在《四十二章经》当中也提醒我们:“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意思是说,千万不要相信你的分别念!你的分别念不可靠!
回到安乐死的话题上,如果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应当求助于佛陀宣讲的因果道理以及高僧大德的相关开示,同时自己需要有一种公正和开放的心态。否则,如果不了解因果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做好事,实际上是在做坏事,我们以为自己帮助了别人,实际上却损害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