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8-01-10 06:10:50
沙漠民族:恐怖分子的主要来源 /施卫江
 

    
    作者:施卫江
    
    【摘要】当今国际政治环境催生大批恐怖分子。也许他们早已生活在西方大城市里,也许还接受过西式人文教育。考证祖籍地,他们几都来自于沙漠地区,其先祖辈们都经历过游牧部落生涯,世代以掠夺为生,游牧兼业,杀戮为荣,多生为乐。生老病死都在沙漠地带里作艰苦的抗争,严酷的环境造化成其酷烈的性情,于是秉性从祖辈遗传下来,情愫中洋溢着的暴力、血腥、杀戮,早已积淀于心灵深处,内化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民族思维的定势,文化面具的展示,路径依赖的偏好,于是恰如一级易燃品,遇火即引爆。江山易变,本性难移。
    
    
【前言】为了理解和懂得穆斯林,我们必须学习伊斯兰教。为了理解和懂得伊斯兰教,我们必须学习阿拉伯半岛上的贝多因人,为了理解和懂得贝多因人,我们必须学习沙漠,因为沙漠环境解释了贝多因人的特殊精神气质,他的存在概念,他的品行和缺点。于是就解释了伊斯兰教,以及阿拉伯人头脑中的分泌物,最后解释了穆斯林人士如何使得伊斯兰教运作成为僵化的气质类型。①
    
    【关键词】沙漠文明,沙漠民族,游牧部落,恐怖分子,血腥杀戮,穆斯林,伊斯兰,多生育,政治正确,公平,正义,平等,民族责任。
    
    【正文】
    
    (一)沙漠地带的严酷生态
    
    沙漠环境的地理特征就是极度干旱缺水。沙漠地区,降水极少,空气干燥,云层薄积。白天光照炙热,地表水份蒸尽,日夜温差显著,夏季酷暑连绵。沙土里有机养料稀缺,地表裸露,植物鲜有,流沙滚滚,沙丘时变。
    
    水是构成生命的基质——细胞所必需。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础,植物是形成生态的根本,低等植物是构成生命食物链条的底层。水的匮缺细胞构成就少,沙漠里植物稀少,以植物为养料的动物必然稀少,食草动物少则食肉动物也少,连锁反应到生命阶梯顶层,可供应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少之又少。
    
    再说,热带地区沙漠的正午如烤箱,赤日炎炎似火烧。细胞不耐高温,任何生命都耐不住“烤箱”烘烤。总之,沙漠里生机缺乏,是生命的禁区。譬如阿拉伯半岛的高原,被当地游牧的贝都因人称之为:“恐惧和干渴之地。”
    
    谈及生命的禁区,对于人类来说,当然是指二十世纪之前的旧时代。在工业化已经普及到欧亚大陆的形势下,一个沙漠部落若拥有一块沙漠领土,假如这块沙土之下,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或其他宝藏,那么可以通过商品交换而换取到丰富的食物、水资源、日用品,生活和工业设施等等,乃至劳动力资源,沙漠居民完全有可能过上相当富足的生活,不过还需要几个附带前提:有能力开采、运输、经营和管理。
    
    (二)严酷生态塑造血腥民族
    
    在远古,生存在沙漠边缘绿洲地带的人类部落,由于缺乏水源和有机质土壤,都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方式生存,再辅以采集和狩猎,难以去发展农耕经济种植业。古代的牧民若定居某一绿洲带地块,畜牧的牲口必定会迅速将该地的嫩草树叶消耗殆尽,于是不得不进行游牧,逐水草而居,随之部落人口和牲口头数的增加,对嫩草树叶的消耗也变得急剧增加,即使围绕在临近地区逐水草而居,也会渐渐变得困难,最终难以为继。古代没有采矿业,即使该地块底下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古人(尤其是游牧民)也无法获知,更不会懂得去开采去利用,去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
    
    不过在古代,沙漠边缘地带的游牧部落取得了文明提升使之进入到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还是有些,只是居极少数。古代的犹太人和以色列人,早在3500年前,他们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摆脱了游牧经济,进入了农耕经济,从而进步到高级文明,1948年复国后的以色列发展出现代化的沙漠农业经济,成为中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同样,在被伊斯兰化之前位于新月沃土带的两河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波斯帝国也早已进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为人类早期文明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来。
    
    游牧民族,尤其是来自沙漠地带者,有四个精神特征已经内化为民族性格,一旦处在了与外界文明对抗或族裔抗争的场景,他们便容易激励成恐怖主义的动力源:
    
    (1)文明低下。
    
    生态的严酷性使得游牧民族的生产劳作必须逐水草而游动,靠血缘关系凝聚起来的部落牧民时常性流动、迁居、飘泊、浪迹。比较与之农耕经济文明,社会发展只能维持在较为低下的水平。一般认为,游牧经济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含量远低于农耕种植业,生存的门槛极低,因此,游牧经济往往是人类许多民族早期历史经历过的初级形态和阶段。又因游动性太大,游牧部落的智力劳动者就难以有安静的心思坐下来而独处一屋,难有较长的时间不被中断而能够深入细致地思考精神领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