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郑成功有一种特殊的尊敬感和亲近感。日本人之所以对郑成功如此感兴趣,因为郑成功生在日本, 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生身母亲田川氏(郑氏家谱称翁氏)是日本人。
台湾日据时期为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由日本帝国统治的时期,又称为日本时代、日据时代、日本统治时期或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对台湾的主权的所谓理论根据就是郑成功是日本人, 郑成功替日本赶走了荷兰人而统治台湾,台湾的郑氏王朝是日本的延伸。
澎湖海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了中国领土。澎湖海战是清朝为了消灭郑氏王朝所发动的战争,虽然郑军一度击退清军,最后仍然由清军获胜。澎湖被占领后,郑氏王朝已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中国的领土。
真要感谢康熙大帝!对最早的台独分子郑氏家族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转:郑成功将施琅的亲属全部杀害,但施琅在收复台湾之后,对郑的亲属非常宽大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算是郑成功的福建老乡,年轻时因贫困所迫入海为海盗,后来被招如同为海盗的郑芝龙麾下,施琅英勇善战又聪明过人,很快就在郑芝龙的军队里脱颖而出,又因为是郑芝龙同乡的缘故,很快就成为郑芝龙的贴身侍卫,深受郑芝龙的信任,是郑芝龙的心腹大将。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南下至福建,南明小朝廷不堪一击,郑芝龙轻信清廷许诺的荣华富贵,不顾郑成功苦谏,率领施琅等亲信五百人投降清朝。不料一到北京即被软禁,施琅等人也被安排到军营南下镇压反清势力。施琅本就对郑芝龙的不义行为不满,加上此时郑成功正在厦门等地招兵买马,反抗清朝,施琅便在郑成功的邀请下加入郑成功的队伍。
施琅此后在郑成功麾下屡立奇功,立下汗马功劳,郑成功的很多排兵布阵都出自施琅之手,施琅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一心一意效力郑成功。不料郑成功生性多疑,担心功高盖主,加上施琅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又脾气暴躁,与其他官兵的关系并不融洽。那些妒忌施琅的将军趁机向郑成功进谗言,说施琅欲取代郑成功的位置,引起郑成功的忌惮。两人矛盾日益加深。终于在“曾德事件”中爆发,郑成功下令将施琅父亲、叔叔、弟弟逮捕,用计将施琅引诱到郑成功军营中囚禁,不料被施琅逃脱,郑成功认为这是施琅想要反叛的信号,下令刺杀施琅,计划失败后竟一气之下将施琅的亲属全部杀害,从此郑成功与施琅的关系彻底恶化,再也无法在台湾郑成功的军队中立足。他只好趁夜逃到大陆,投降清朝。此时康熙帝早已听闻“海霹雳”施琅的大名,大喜过望,立即将施琅收入旗下,委以重任。
郑成功去世后,台湾的郑氏子孙早已没有了反清复明,收复大陆的雄心壮志,他们偏安一隅,做起了土皇帝。康熙帝多次派使臣与台湾的郑经谈判,希望能和平收复台湾,可是郑经却不想做大清子民,一直把谈判当做缓兵之计,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康熙帝终于忍无可忍,决定武力收复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氏诸子争位,郑氏政权陷入内讧之中。最终郑克塽即位,但是很不得人心。康熙帝趁机启用施琅,在大臣李光地、姚启圣的帮助下率领福建水师,东征台湾。施琅长期在海上作战,对海上风向,潮汐等非常熟悉,经过充分准备,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一举歼灭了郑氏精锐部队,打开了台湾岛的门户,郑克塽不得不宣告无条件归顺大清。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施琅以大局为重,不仅没有为报杀父之仇而滥杀无辜,没有杀掉前来投降的郑克塽等郑氏族人,而且还到郑成功庙祭拜,肯定了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壮举和开发台湾的贡献,同时厚待郑军将领,录用郑军中有才能的官员。施琅的宽容大度,以德报怨,以仁化仇,获得了台湾人心。
此后施琅一直驻守福建,并得到康熙帝的重用和百姓的拥戴,康熙特准在澎湖大山屿妈宫城内及台南城内样仔林街建生祠,称为“施将军祠”。死后葬于福建惠安。今天在福建晋江市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准确地概括了施琅与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他们同为民族英雄,同样得到人们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