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8-07-30 20:45:27

崇文模范教师杀人案

京师四小名捕破案传奇

 

 

* 本文选自《警察手记》(萨苏、尹红志著)

 

 

1
 
 

 

那天是在东来顺,吃饭。

 

吃饭的就仨人,老宋,老尹,还有萨。服务员看来认识老宋,上了菜老想在旁边待着—老宋这人特有亲和力,而且妙语如珠。那天,老宋侃的是陈水扁,聊得眉飞色舞,分析要打起来陈水扁能怎么跑,头头是道。如何化装,如何手术,如何躲在阿里山种蘑菇避风,合理而且实用。假如被那边的某个“国策”顾问听去一定大有裨益,就是怎么看怎么不是在谈“中华民国总统”,而是在谈某个流窜犯。这种分析匪夷所思又天下罕见,有趣得紧,难怪服务员不愿意走。

 

不过,我当时的思想在开小差。

 

为什么呢?

 

因为我在比较老尹和老宋,这两个人在北京警界要照《三国志》的游戏设置都得是武力八十以上的大将,

还是多年的老朋友,可两个人怎么看怎么不一样。

 

老宋激情四射,精力过剩,坐卧不宁,说起话来全身肌肉没有一块儿老实,不时迸出两句擦边球的脏话,顾盼神飞,两眼放光。所谓“宋队长盯人三天不睡,回来一睡三天”,看来并非谣言。而老尹呢?你看他坐在那儿,全身肌肉没一块儿肯动的,仿佛熬夜赶设计刚睡醒的工程师,惬意自如,放松得很,只有眼镜后面俩眼不一样,眯缝起来东看西看,似乎东来顺的顾客每一个都很有趣。

 

整天在这种环境里,人都会变得敏感些。所以我刚一走神,老宋就问我:“怎么了?想什么呢?”

 

萨就把观察他们俩的想法说了,老宋“嘿嘿”地乐,末了说:“你不了解他。你看他跟衣裳架子似的,一个人什么都没带就敢抓四个杀人犯,那帮孙子腿上都别着刀呢。”

 

我问老尹:“有这么回事儿吗?”

 

老尹这才回过头来看看,咧咧嘴意思是笑一下。这人的习惯,不说话就算默认了。这才发现敢情老尹一笑还有俩酒窝呢。

 

后来才发现古人所谓“人不可貌相”是至理名言,就这戴眼镜、一笑俩酒窝、跟大学教授似的衣裳架子,动起手来比西门庆还狠。这比喻有点儿不当,对不住啊老尹,可对比《水浒》的描述事实如此,西门庆收拾武大郎还要踢一脚踩一脚呢,你老尹出手从来只一招,人就躺下了。可不是比西门庆厉害?

 

忘了是许和尚还是叶帅说过,要警惕戴眼镜的。

 

老尹自己说那不是武术,实用的格斗技巧而已,跟解剖学关系更大。他的特点无非是第一出手要极快,第二是下手要极狠罢了。

 

“一个抓四个?”我说,看看老尹,不能不佩服,“文的武的这人怎么什么都能来两下啊,他还有毛病没有?”

 

“怎么没有?”老宋横了一眼。一看要窝里斗,老尹坐不住了,

赶紧起来连连作揖:“得,得,不用你说,我有流氓习气,我有流氓习气??”

 

看着两位说相声似的,萨忍不住乐,顺口问了老宋一句:“老尹一人能抓四个,您呢?”

 

这就有点儿挑动群众斗群众,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了。

您想啊,老尹主要的功夫是盘查,抓捕是您老宋的正行。他要一人能抓四个,您不来十个八个说得过去吗?

 

实际这是老萨外行的地方,盘查遇到的案子是不可预测的,老尹才有一个抓四个的机会;

抓捕是计划性行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都要做预案,所以您看电视里面的抓捕纪实都是几个按一个,

要哪位老大安排出让老宋一个抓八个的场面来,这位老大也就该改行了。

 

我哪懂这个呢?我还巴不得撺掇老宋跟老尹当场比画一下呢,只要别拿咱当靶子就成。

 

老宋根本就不上当,一乐,用手比画了个六。

 

“您一个抓六个?”

 

“不是,仨片警,俩刑警,加上我,从四楼打到一楼,六个抓不住一个??”

 

萨瞠目结舌,老宋的功夫多少还是有点儿耳闻的。

十七公斤炸药案里边,老宋以谈判为名单刀赴会,突然出手放倒嫌疑人。那小子身高一米九〇,

体重八十多公斤,壮得活像黑铁塔,让老宋吃得死死的。

格斗了半天手里拿着打火机愣就是没有能把火儿打着的机会。

这一个能打老宋他们六个的,得是何等人物?

 

“江洋大盗?”

 

“不是。”

 

“恐怖分子?”

 

“不是。”

 

“芙蓉JJ?”

 

“不??”

 

萨没法猜了。

 

老宋说:“就是一知识分子。隐约地,竟然觉得老宋的嘴角有一丝忧伤。”

看着萨难以置信的样子,老宋误会了,说:“你是不是觉得知识分子就不犯罪了?

告诉你,你宋哥手里抓的知识分子多了去了。”

 

“真的?”我问,“能举个例子吗?”

 

“当然可以了,我抓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好了,我给你说说案情吧。”

 

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个中午,突然接到报案,称某居民家丢失一台东芝全制式录像机。

 

要搁今天,都看DVD了,录像机扔大街上都没人要,丢了还用报案吗?

80年代可不一样,一台进口的全制式录像机价值数千元,等同于一家人的全部积蓄,

特别是 这种N制P制国内国外全能看的玩意儿,你有钱也没地方买去。

兄弟为了挣外快,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包揽诉讼—不对,包放录像的时候,

那么大的学校,这 种机子也不过两台而已。

 

所以,当时能拥有这么个玩意儿,在北京是相当拔份儿的事情。

 

不过这家失主可是一点也不拔份儿,一对老夫妇带个上小学的孙女儿。

录像机是在国外工作的儿女寄来的,刚开箱一个多月,那些杂七杂八的功能统统不会用。

那天早晨,小孙女儿上学,老两口出门买菜的时候录像机还在呢,

一个钟头以后回来,门锁得好好的,录像机就没了。

 

窗没开门没坏,没丢任何其他东西,没有翻动痕迹,没有外人的指纹。

 

内贼。警察一看就这么琢磨。

 

问题是老两口总不能偷自己吧?80年代的孩子单纯,那小女孩儿天真烂漫,

没有和什么有劣迹的人来往,当时也确实在学校,还是个班长。

 

那谁会是贼呢?

 

邻居?邻居根本不知道他们家有这个宝贝。

 

亲戚?老两口说最近一次有亲戚来也是半年前了。

 

朋友?老两口社会关系极为简单,也是好久没有朋友来过了。

 

更让警察们挠头的是,这老两口偏偏还是安全意识很强的人。家里钥匙就三把,老头老太小女孩儿每人一把。

小孩儿的同学来找从来不让进家,查水表电表都在门外。

老头老太平时生活也很有规律,只有早上这一个钟头会出门买菜,其他时间家里都有人。

 

这还会丢东西,邪了。

 

案子惊动了老宋,下来看看吧。

 

老宋找老两口聊了聊,除了证实前面的调查没有什么收获。

看现场,现场什么特别的也没有—期望案犯这时候掉个钥匙手绢什么的不说是天方夜谭,

也跟天上掉馅饼概 率差不多。这家是里外套间,录像机在里间电视下面的柜子里,

要说有贼“白闯”进来,大约第一眼看到的也应该是那电视机而不是这个黑不溜秋的玩意儿。

 

可老宋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

 

琢磨了半天,他再仔细看笔录,觉得一个地方有些古怪。他问第一个发现失窃的老太太:

“您回来的时候,那里间和外间之间的门,是关着的?”老太太很肯定地说:

“对啊,我记得清清楚楚,推开门一看,录像机没了。”

 

老宋若有所悟,忽然明白了哪里不对劲儿,问道:“你们那录像机的盒子呢?扔了吗?”

 

“没有啊,原来放在柜顶上的??咦,谁给拿去了?”

 

“哦??”老宋吁了口气。

 

“这一个月你们家到底有谁来过?”老宋问老两口,“请你们仔细回忆一下,肯定有人,

就从你们觉得最没有嫌疑,最不可能偷东西的人想起。”

 

谁来过还最没嫌疑呢?老两口迷惘半晌,最后老太太想起来一个人:“那老师来家访算不算呢?”

 

她说得很不自信,大概琢磨:要照这个,查户口的警察算不算呢?

 

“什么时候来家访的?”

 

“大概半个月以前吧。”

 

“进里屋了吗?”

 

“进了,就这个茶几上聊天的。不会吧,很斯文的一个小伙子。

对孩子很好,还特别有礼貌。也就聊了五六分钟吧。”

 

老宋说你们查查这老师的资料。

 

一查吓一跳—崇文区模范教师,教学好,人缘好,修养好,勤于助人,早来晚走。

 

老宋说:“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像。”

 

为什么?老宋说从那两个细节感觉的:一个是案发时套间中间的门是关着的,当时家里没人。

老太太记得老两口出去买菜的时候,中间门是敞着的,那么谁关的门呢?只能是案犯。

 

案犯关门干吗?没有任何好处,老宋的判断是,这是个有教养的人,随手关门成习惯了。

而这贼偷录像机还不厌其烦地把包装盒也带走,又说明他做事条理分明。

 

“这可都是好品质。”

 

“没错。”老宋也这样认为,“但是有好品质的人也难免一步走错,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从随手关门,条理分明,能够认识到录像机的价值(识货),并判断出包装盒和录像机属于一套,

而且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指纹,作案预谋性强等等来看,他判断此人应 该具有较高教育程度,

换句话说,这案子是知识分子干的—事后证明此人对指纹在破案中的作用比较了解,

因此是戴手套作案的,这在当时初次作案的人中比较罕见。

 

而老两口描述的这位家访老师,无疑具备以上所描述的多种特征。

所以,越说他怎么有礼貌,有知识,越让人觉得有嫌疑。

 

别的知识分子怎么没嫌疑?废话,人家没来过这儿。

 

于是,老宋他们就奔了这所小学,和这位老师当面碰了碰。

这名正言顺,了解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嘛,有没有和什么坏孩子来往啦,

平时说过什么容易引人注意的话啦。

这样,接近了嫌疑人,可就算怀疑得不对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一聊,察言观色,交锋就已经开始。

 

其实,这之前,老宋他们还遇到两个麻烦。

 

第一个麻烦是失主家三口人都否认曾经借过钥匙给别人,可种种迹象都表明案犯是从门进来的,

他没钥匙又不撬锁怎么进?难道是茅山上的道士下来作案?

那好像就该归赵朴初赵真人而不是警察管了吧。

 

第二个麻烦是老两口说得明白,跟没跟×老师说每天早晨出去买菜的事儿?

“没有没有,人家家访的时候,聊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我们跟人家说这个干吗?”

 

是啊,谁没事儿跟家访的老师汇报自己的生活规律呢?人家又不是记起居注的。

 

这俩麻烦不解决,案子没法往下走,怀疑谁都是瞎怀疑。

 

老宋的办法就是聊,天南地北的中间加上几个正经问题。他的目的是让对方放松下来。

这找线索跟找东西似的,越使劲儿找越找不着,你不找了,可能反而抽冷子一下想起来。

 

连老宋都没有想到运气这样好,两个线索居然都是在那小姑娘身上找到的。

和小姑娘说着说着又聊到家门钥匙这件事儿:“借给过别人没有?”

 

“没有!”小姑娘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过,说完又犹豫了一下,好像有点儿发愣的样子。

 

有门儿,这孩子闹不好有什么事儿没说:“小朋友再想想,再想想??”

 

“嗯,借我们班教室的钥匙算不算?”

 

“那当然不算了。”老宋有点儿失望。

 

小姑娘:“可是??”

 

老宋:“可是什么?”

 

小姑娘慢条斯理地说:“可是我的家门钥匙和教室钥匙当时是拴在一块儿的啊。”

 

老宋:“等等,你说什么?谁跟你借过这个?”

 

原来,小姑娘是他们班的班长。按照学校的做法,班长都掌管着自己班教室的钥匙。

小姑娘怕丢,就和家门钥匙拴一块儿挂脖子上了。当然有时候小班长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及时去开门,

就会把钥匙借给别人。

 

老宋:“那么,有借钥匙的人知道另一把钥匙是你们家的吗?”

 

小姑娘:“我当然要跟他们说啦,这是我们家的家门钥匙,你们别弄丢。”

老宋:“你不是说没把家里钥匙借出过吗?”

 

小姑娘:“当然没有借过啦,我借的是教室的钥匙嘛!叔叔你怎么这么笨呢?”

 

老宋:??

 

还好,小姑娘列出来借过钥匙的人里面,那位模范教师赫然在列,说明老宋他们的推测有可能成立。

 

那么,两位老人每天早上去买菜的习惯呢?

 

“你爷爷奶奶每天早上出门买菜这件事儿,跟别人说过没有?”

 

“没有!”小姑娘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过,说完又犹豫了一下,好像有点儿发愣的样子。

 

有门儿,这孩子闹不好又是有什么事儿没说吧:“那小朋友再想想,再想想??”

 

“嗯,我不说大家会不会知道?”

 

“那当然不会知道啦。”老宋有点儿失望。

 

小姑娘:“可是??”

 

老宋:“可是什么?”

 

小姑娘慢条斯理地说:“可是我在作文里面写过啊。”

 

 

2
 
 

 

老宋:“等等,你说什么?在作文里面写过?”

 

原来,小姑娘在写作文的时候写了《我的爷爷奶奶》,里面写了老头老太太每天早上去早市买菜,

又便宜又好,路上还能散步锻炼这些事,还被评为范文。

 

老宋:“那么,有人问过你作文里面写的内容吗?”

 

小姑娘:“当然有啦。老师就问过我写的是不是真实的事情,作文只能写真的事情,不能瞎编。

我说当然是真的啦。”

 

老宋:“这么说你把这件事告诉全班了?”

 

小姑娘:“当然没有啦,我从来没告诉过他们,我写的是作文!叔叔你怎么老是这么笨呢?”

 

老宋:??

 

还好,那位模范教师正是教他们班语文的。

 

而与那位教师的初步交谈,显示此人心理状态很好,回答问题从容不迫,对警察们的工作很配合。

老宋于是询问起小姑娘那几天的行踪来,冷不丁问一句:“27号那天,她参加早操了吗?”

 

“参加了,我记得看见队列里有她。”

 

“第一节课呢,她有没有上课?”

 

“那不是我的课,不清楚。”

 

“哦,那天您第一节有课吗?您当时在学校吗?”
 

“没有,我的教案忘带了,我骑车回了趟家去取。”

 

??

 

谈过之后,老宋他们基本已经可以认定这位模范教师有问题了。

原因是那个小姑娘家失窃,但当时并没有公布是哪一天发生的事情,而这位教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其他各天的行踪都说得比较模糊,唯有发案的27日,一天的每一分钟他几乎都能记起自己当时在干什么!

 

而且,他在案发时的行踪,无人可以证明。

 

不过,推断归推断,依靠这个抓人不行。怎样能够突破他的心理防线呢?其中一条线索引起了老宋的注意。

传达室的老工人证实,此人当天早上曾骑着车离开学校,很快返回,时间不超过三十分钟。

那么,这之间真的像说的回家取教案了吗?

 

老宋看看地图,告诉身边的几个警察:

“明天,早操开始的时候,你们几个从学校骑到他家,用最快的速度再赶回来。”

 

“那您呢?”

 

“你们别管。”说着老宋也推出一辆自行车来。

 

第二天,老宋也是早操从学校出发,目标,却换成了那老夫妇所在的地址。

到了地方,歇了六七分钟(估算的作案时间),掉头往回,到达学校一看表, 整整三十分钟。

 

半天,那几个警察才陆续回来,最快的也要四十多分钟。

 

“你们怎么这样慢?”老宋板了面孔。

 

“没办法队长,上班高峰,到处都是人,根本骑不快。”

 

“就是他!我说嘛,看这距离我就觉得他半个小时打来回不够。”老宋嘿嘿一乐,颇为得意,

得意之外又有点儿困惑,这个漏洞很蹊跷,这位天天骑车上班下班,怎么对回趟家要多长时间算不清呢?

难道因为他是教语文的?

 

事后才明白,这名为人师表的窃犯之所以犯了这样大一个错误,和教语文数学没关系,

却和他是模范教师大有关系。
 

之所以说出现这个漏洞和作案者曾是模范教师有关,因为他所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回家取教案,

是根据自己上下班的经验计算的。不幸的是他工作很认真,每天习惯早来晚走,都是路上行人不多,

车辆也不多的时候。而学生上早操的时间,正是上班的高峰期,他没有想到,

这个时候同样的时间就不够他跑一个来回了。

 

而且,根据向校方其他人员了解到的情况,此人这之前还有两三次早操期间不在学校,都是在半个月之内。

 

“他干吗去了?”老宋说,“不用问啊,踩点儿去了!”

 

他得证明那小姑娘作文里所写老两口的生活规律并非虚构才行,否则假如这小姑娘有赵本山的潜质,

堂堂一个老师让自己学生忽悠了岂不冤枉?

 

下一次找这位老师谈话的时候,挑早操的时候,找借口请他带着回家一趟,

回来的时候冷不丁问一句:“×老师,上次您好像说27号回过一次家吧。照咱们这个速度,恐怕赶不及吧?”

 

“”,汗就下来了。

 

“还有,这之前两次,22号、25号,您早晨上哪儿去了?”
 

这就编不出来了。

 

案子破了,说来很是令人唏嘘,这位老师其实就是个一念之差。

他刚交了个女朋友,小伙子很是爱惜。有过这样的情况,费了心思给女朋友借来两盘经典大片的录像带,

找遍了朋友家的录像机却放不出来。中国的录像机电视机都是P制,

而美国录像的制式是N制,当然放不出来了。

 

于是,×老师的女朋友就看不上《飘》了,噘嘴了。

 

“怎么办?”

 

“那你就给弄一台来嘛。”

 

完了,×老师把自己绕进去了。前面说过,这玩意儿有价无市,借都借不来的。

 

过了几天,到这个学生家里家访,那台机子一下就让他看见了,看见就掉眼里拔不出来了。

 

老两口没想过拿这录像机拔份儿,不代表别人不这么想,比如×老师。

翻来覆去,每次和女朋友碰面,这东西老在眼前晃悠,×老师就动了不该动的心思。

 

说来也就是虚荣心作怪。

 

那怎么做呢?想起那个学生的作文,就有了主意。他看过不少侦探小说,

策划起这件事儿来可以说综合了福尔摩斯、金明、柯南等一系列大师级文学形象提供的知识。

从小班长脖子上骗来钥匙复制,作案之前两次踩点儿观察老两口早上的行动规律,

戴着手套防止留下指纹,换了新鞋防止警犬跟踪(实际没什么用处),计划好被询问时的答词??

 

实际作案经过十分顺利,按照预先策划他做得从容不迫,还把装说明书的包装盒也拿上了。

作为一名熟悉现代科技的知识分子,他深深知道很多这类高科技的玩意儿没了说明书跟废物一样。
 

关门?不记得了。(老宋说,习惯成自然。)

 

回去一路猛骑,他的女朋友在校门外的路口等他。

×老师说好了今天从朋友家借来“原装进口的全制式录像机”,晚上一块儿看《飘》呢。

 

女朋友把录像机提走了,×老师从容回校,自认做得天衣无缝。
 

也许,在他的心里,这很像一个Game。

 

只不过,如梦方醒的时候才明白,生活中Game结束的时候不是Game Over而已。

 

“判了几年?”我问老宋。

 

“不知道,我们只管破案。那是法院的事儿。希望不重吧。第一次,又没什么危害,没判都有可能,

不过前途呢??”老宋犹豫了一下,换了个话题,“你对我们刑警还是不了解,刑警是破完一个案子,

就得忙下一个,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哪怕是人家来道谢,经常都记不起来是哪个了。”

 

说着老宋笑了。

 

“你笑什么?”

 

老宋说:“过了俩月,我们刑警队门口来了个人,在那儿溜达半天。

我们值班的看着像自首的,就把他请进来了。”这一问,如下:

 

“您来我们刑警队有事儿?”

 

“没有!”那位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过,说完又犹豫了一下,好像有点儿发愣的样子。

 

还是有事儿啊,值班的小警察想,这人闹不好有什么案子在身上:“没事儿?您再想想,再想想??”

 

“嗯,在这儿等我爱人算不算?”

 

“那当然不算了。”警察有点儿失望。

 

那位:“可是??”

 

警察:“可是什么?”

 

那位慢条斯理地说:“可是我爱人是去取给你们送的锦旗啊。”
 

警察:“您是来给我们送锦旗的?”

 

原来,这位家中被盗,两口子都在国外。回来后一看案子已经破了,东西也追回来了,十分高兴。

太太就说我们给警察同志送个锦旗吧。订好了锦旗,到了取的日子太太去取锦旗,

先生就先到刑警队认门儿来了。
 

警察:“一点儿小事儿,我们应该做的,您还花钱买锦旗送给我们。”

 

那位:“我没花钱,也不是我送锦旗给你们。”

 

警察:“ 您这是怎么个说法呢?”

 

那位:“当然不是我啦。我们家十块钱以上的事儿她做主,是我爱人花钱买锦旗来送,我是陪着的。”

(心中一定在想,这警察怎么这么笨呢?)

 

警察:??

 

回来小警察刚一汇报这档子事儿,老宋讲:“不用说了,我知道是哪个案子了。”

 

遗传。

 

乐完,我问老宋:“这个案子没有六个抓不住一个的内容嘛。”老宋脸色慢慢沉下来,说,那是另外一个案子。

 

 

录像机案的第二年,寒假刚结束的时候,崇文×中的校长老师先行回校,准备开学的事情。

这时候,就有人告诉校长,说教学楼一楼厕所的下水道堵了。

 

校长是个女的,挺细致的一个人,听了汇报觉得有点儿奇怪:这教学楼空了一个寒假,

厕所应该没有人用,怎么刚来就堵了呢?但是奇怪归奇怪,只好让人去请疏通公司,把下水道通一通。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疏通公司的人来了,不一会儿就打通了。

 

校长端着饭盒走过来,正看到工作人员说“通了通了”,挺高兴,顺口问了一句:“什么东西堵的?”

 

“烂肉,筋头八脑的,可能你们谁买下水吃把收拾下来乱七八糟的东西冲到里头了。”疏通公司的人没在意。

 

烂肉?校长一愣,这楼里没人住啊,谁会把烂肉往这里头扔呢?

 

这时候,又一个老师走过来看,拿根疏通公司的铁棍挑挑那堆烂肉:“这什么肉啊?”

随口开玩笑道,“不会是人肉吧?”

 

“腾”,校长的脸变得煞白。

 

 

3
 
 

 

说人肉怎么校长脸色煞白呢?她干的?别乱猜,校长同志刚买了一饭盒米粉肉,五花三层香喷喷,

就是学校食堂做菜不注意外观,做得有点儿烂糟糟的。本来食堂嘛,讲究的是个实惠,

菜的形象如何并不重要。可现在你们忽然说这个话题,还让不让人家吃了?

 

校长看看饭盒,再看看那堆肉,一边胃里翻腾一边真的开始嘀咕了:

这楼里没人住啊,谁好端端的把肉倒到这儿呢?

 

也有人说这校长还有个毛病,喜欢半夜不睡看恐怖小说,我想这属于老宋听到的谣言。

因为我家有几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忙得五迷三道,到晚上能躺下的时候无不是一分钟内去会周公,

看恐怖小说这种爱好在他们中极为罕见。不过无论如何,这位校长一个电话就打到了刑警队,

半个小时以后老宋他们就到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