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还算是真正的民间起义。草根义士振臂一呼,召集乡民对抗朝廷。到了东汉末年,造反者的主力已经是宗教组织,奉行“天地失衡则入世杀人”的道士们提着嗜血的长剑斩杀权贵,是为除魔卫道。南北朝时期道教被阉割,转身变成了看风水抓鬼的江湖术士,不再守卫天地大义。但是道教留下的大义守护者的空缺位置,总归要有人来坐,而这个重任,最终落到了明教,也就是白莲教的前身身上。
明教起源于波斯拜火教,其经义为二元对立论:世间之事,总归是善恶对立,光明与黑暗长期抗争,教徒应当心存光明,抵御邪恶。这种思想,其实相当接近道教天地阴阳平衡的教义。公元216年出生的波斯圣者摩尼在拜火教教义中吸纳了佛教的神佛体系以及极乐世界理念,将之改造为更加纯粹的造反者之教:在对抗黑暗的战斗中死去的教徒,如有大功则可成佛称祖,即便普通战士也可以进入极乐世界享无尽之福。明教教义至此完全成型,它充满着入世精神以及对最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并且又具备佛教的精神麻醉能力,令教徒悍不畏死。
在视底层民众为刍狗的古代社会,明教的出现,无疑是石破天惊。圣者摩尼因此被波斯王朝的统治者视为眼中钉,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明教教义已经完全成熟,相对于其它宗教而言,它可以算是底层百姓的终极信仰,比其它所有的信仰都要强大。中亚地区和欧洲古罗马地区有着宗教信仰传统,对明教的出现极为警惕。天方教和基督教都排斥其它信仰,这就不用说了,甚至连波斯帝国的拜火教本身都容不下明教,最终明教教徒被全部肉体消灭。明教无处可去,只能转身向东传播,在宗教问题上处于不设防状态的中国,成为了明教的沃土。
公元6世纪左右(南北朝时期)明教传入中国,此时道教刚刚被阉割成为了装神弄鬼的养生驱邪之教,而明教适逢其会,刚好填补了道教留下的空白,一步步发展成为底层民众的首选信仰。明教第一次发起叛乱,是公元920年,五代后梁末年,明教领袖母乙在河南南部发起叛乱,起义范围覆盖整个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
但这时的明教依然在政治上处于相当幼稚的阶段,母乙的义军没有成熟的政治诉求,甚至连稳固的内部组织都没有。母乙匆匆忙忙的称了个帝,转头就被消灭了,在历史上的长河中连个浪花都没能翻起来。但是这次起义给了明教以教训,他们开始成熟起来,并启动了内部的组织化进程,也就是大小“明使”制度。后来明使的称谓被金庸用于《倚天屠龙记》,“光明左右使”的名号真是显得特别酷。
五代之后的北宋时期,虽然朝廷屡次三番的明令禁止明教传播,但教义显著超越了同时代其它任何宗教的明教,在信仰领域根本就没有对手。明教假托佛教在底层传播,并迅速与底层的封建帮会组织合流,发展为民间第一大宗教。尤其是在东南地区,明教与贩卖私盐的盐帮合流,帮会的组织力量+宗教的精神力量,终于在北宋末年,催生出一场波澜壮阔的方腊起义。
对于方腊起义的背景,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北宋时期在内部最核心的矛盾,就是皇权与内部士大夫阶层之间的矛盾。出身儒教的士大夫阶层控制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而平民阶层贫困潦倒,军队则孱弱不堪。北宋末年,王安石试图强化皇权的变法失败,士大夫阶层变本加厉的吞噬社会财富,终于再次导致“有灾不赈”的恶性局面出现,不仅如此,灾区所有赋税还要加倍征收,民与官之间彻底决裂。如此局面,当然就要发动明教教义之中教徒挺身而出以抗黑暗的光明之战了。
公元1120年10月,平民出身的明教圣公方腊在安徽黄山地区发动起义,以信仰明教的盐帮教众为起义主体,到12月底,起义军就攻入东南中心杭州,整个江浙、江西和福建地区的教徒闻风而动,纷纷对当地的地方官僚家族展开屠杀。一时之间,整个东南地区官不聊生,士大夫阶层几乎在肉体上被屠杀一空。这种针对权贵家族的血腥屠杀,与当年的道教起义模式一模一样,“以光明之名杀人”,自此成为明教的典型特征。
方腊起义引发了北宋统治阶层的巨大恐惧。公元1121年1月份,北宋朝廷将原本集结用于北伐辽国的大军南调,由著名的太监将领童贯率领,去剿灭方腊义军。而此时方腊义军依然深陷于宗教式的仇恨之中,致力于搜捕并屠杀士大夫阶层,当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统治秩序,甚至连正常的补给募集能力都没有建立起来。面对童贯的大军,方腊义军连续败退,于2月份退出杭州。一个月之后再次集结起来的义军尝试反攻杭州,然而方腊既然无法建立起真正的统治秩序,当然也无法与北宋朝廷进行真正的国战,这场反击很快就失败,到4月份,方腊本人被俘,其它各路义军一直坚持第二年年初,才被陆续平复。当然,这场起义之后,整个东南元气大伤,士大夫阶层几乎被屠戮一空,整个家族不分男女老少,全部以各种残忍手段虐杀。北宋最大的赋税之地自此被伤了根本,无法再向北宋朝廷提供经济支持,这也算是北宋到1127年,也就是方腊起义六年之后就亡国的原因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