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8-11-26 21:04:38

倾莲池罗智 

 

爱默生论补偿与中国人积累阴德改变家族子孙命运之法界缘起

 

我在中学时代,喜欢读爱默生的随笔散文,那时除了为积累写作素材,更是因为这位思想家的文章里,透露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思索。

 

我在读书时代很喜欢阅读心理学、哲学类书籍,或者有睿智表达的诗歌散文。

 

如泰戈尔诗集,从婉转清雅的字里行间,散发出震撼心性与灵魂的声音。

 

爱默生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

 

他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

 

《论文集》第一集于1841年发表,包括《论自助》("Self-Reliance")、《论超灵》("Over-soul")、《论补偿》、《论爱》、《论友谊》等12篇论文。

 

三年后,《论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这部著作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人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本文要谈的是他的名作《论补偿》之观点。

 

爱默生在《论补偿》中,首先阐述了二元对立的法则,这和中国古代的老子所述是一样的。

 

男女、日月、水火、上下、冷热等阴阳对立之现象,在凡夫分别心投射的世界里,无处不在。

 

爱默生写到:“人的品性和处境也具有二重性。满招损,谦受益;甜中有酸;恶中有善。才能本可以带来乐趣,但如果滥用,也会导致相应的惩罚。

 

二重性可以解释为什么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在一方面增长才智,在另一方面就会显得愚蠢。有失必有得,有得也有失。财富增多了,开销也必加大。

 

过度地攫取,大自然就会出面索回他的所有,结果,财富增长了,攫取者却因此丢了性命。”

 

根据阴阳平衡显现的原理,爱默生认为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其实相关论述,我国的老子早在道德经中论述无余。

 

从中国的太极图来看,不仅阴阳对立面客观存在,而且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依存,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爱默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一个暴躁的、充满匪气的恶棍。那么,大自然就会送给他一堆可爱的儿女,让他们在简陋的乡村学校上学。

 

对儿女的爱心和担忧会磨平他的冷酷,使他最终变得彬彬有礼。

 

农夫们往往羡慕权力和地位,岂不知总统为了白宫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他通常会失去所有的安宁,甚至人最好的属性。为图一时显赫,他心甘情愿对幕后真正的主人卑躬屈膝。”

 

如果我们遵照这个方向去思考,就会得到令自己淡化执著的灵感:

 

我在公众号和微信里,收到很多关于如何求姻缘的留言和提问。

 

有些人年近四十,但是一直单身未婚,为此父母烦恼不已,自己也坐立不安,寻遍神通高人,用尽各种方法,依然无果。

 

未婚者对于婚姻会有诸多美好的憧憬,那是幸福的所在。但是有些已经深处婚姻的中的人,却想着逃离,认为那是爱情的坟墓。

 

这种阴阳的制约,无处不在,故爱默生云:上帝完整地再现于青苔中,蛛网中。宇宙的全部价值体现在每一点上。有善必有恶,有亲必有疏,有力量必有局限。

 

爱默生并无神通力,至少未见他有这方面的展现,但他对因果报应一事,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因而他质疑了当时基督教神父宣扬的,今世善人受苦,来世受乐;恶人今生快乐,来世堕落之说。

 

他说:“每桩秘密终将昭然于世,罪孽终受惩罚,善行终有回报,冤屈终将昭雪。我们所说的因果报应是一种普遍的必然。

 

事实上,情形报应与事物本身是不可分的,但往往分散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多年才显现出来。鞭笞也许姗姗来迟,但终将到来,因为它始终与罪行相伴。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血债血还。一报还一报,人爱我,我爱人。给予,才会获得。滋润他人,才会得到他人滋润。

 

上帝说,你想得到什么吗?那么,先付出,再拿走。不冒风险,无所收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劳动者不得食。玩火者必自焚。

 

咒语总是应验到诅咒者身上。如果你在奴隶的脖子上套上锁链,那么链子的另一端也必将紧紧地绕在你自己身上。阴谋者终将狼狈不堪。魔鬼同时是个笨蛋。”

 

“我不再希冀不劳而获,如发现一罐埋在地下的黄金,因为我知道,它会带来新的负担。

 

我不再贪恋更多的身外之物——财产、权力、荣誉或奴仆,因为这个获得是显而易见的,代价也是确定无疑的。”

 

倾莲池:爱默生先论述了阴阳对立之存在,一切万法皆有完整的对立二面本质。

 

基于此,他将当时神父们引导人们在乎来世,行善来世才受安乐,转移到了当下:

 

一个人违法犯罪,抢劫杀人,哪怕还没有被绳之以法,他在当下,就已经被世人所谴责,法律所不容,面临着判刑。

 

而且,他内心充满着对法律追捕的恐惧、焦虑,到处逃窜不安。

 

爱默生认为,这已经是当下所显现的恶报,不论这个行恶者是否被抓到,他已经在心理和社会活动中,失去了很多自由。

 

当这个人付出了恶,恶报会返回来。

 

而当一个人付出了利他的善行时,哪怕现实中没有见到直接的善报,未来决定会出现。

 

当然,他认为善报当下就已经出现,因为行善而内心安稳、充实,无愧于心。精神上的一种安乐,是善报之一。

 

在我们佛教的视角里,善恶之报,有现世报和来世报。

 

一个人杀人犯罪了,他被警察抓起来,法院判刑,或死刑、无期徒刑,是属于花报,果报在地狱。

 

而阴阳对立的法则,在凡夫的分别妄想心所投射的世界里,无处不在。想消泯这种二元对立,方法是证入法身、般若、涅槃、空性。

 

你的肉身还在这个世界,依然受到二元的限制,佛菩萨的化身亦复如此,有出生就有进入涅槃。佛法有兴盛时,亦有衰退时。

 

我见到爱默生的一段描述中,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所有交易中,总有那么一个沉默的仲裁者。自然及灵魂保证每笔合同的实施。

 

所以,诚实的服务永远不会吃亏。如果你侍候一个忘恩负义的主人,那么,你还是接着侍候他吧。

 

让上帝来还你的债。每笔债都会还清债务拖欠的时间越长,对你就越有好处,因为你最终会得到成倍的利息。”

 

这里的上帝,不等于宗教中神格化的万能之神,而是自然界的法则、力量。

 

犹如中国古代老子所说的:天道好还。

 

换言之,即一个人去行善,做利益众生的事,爱默生认为每付出一个善行都会被补偿回来,让上帝来还你的债,或让上帝来给你报酬。

 

一个人的功德,存入法界中,终究会返回来,功不唐捐。

 

在佛法中,当修持了功德,做了供养布施,不论是否当下见到感应、善报,这笔善行必然被记录于法界,终究会见到善果。

 

这和中国文化中的积累阴德之原理是一样的。

 

所谓阴德,是相对于阳德,阳德是你修了功德,为世人所知,阴德则是隐藏起来。越是隐藏,将来所得的善果越大。

 

类似于爱默生的观点:债务拖欠的时间越长,对你就越有好处,因为你最终会得到成倍的利息。

 

不仅是善行、修持需要隐藏,福报、美好的东西,古代的先哲都认为,应该隐藏,不要暴露出来,不要宣扬。

 

《道德经》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中国人喜欢讲钱不外露,外露了,各种劫财之力量就出现了。

 

如有的人一有钱,到处宣扬,要么招来盗贼,要么就是亲戚朋友纷纷来借钱,以瓜分一二。

 

不仅是钱,美好的婚姻、爱情,亦当隐藏。

 

前些日子,看到有自媒体发布文章,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解释,为何“秀恩爱,死得快”?

 

具体的例子非常多,如陈思诚和佟丽娅,李小璐和贾乃亮,文章和马伊琍,李晨和张馨予,林丹和谢杏芳……

 

那些喜欢秀恩爱的情侣、夫妻,往往不能长久,难以白头偕老。

 

这并非偶然,也可以说秀恩爱本身,是对婚姻爱情福报的一种损耗,特别是大范围内为人所见的,更是损得越大。

 

不论是幸福、甜蜜,还是具体的财富、福报、功德,都应隐藏起来,而不是广而告之。

 

比如修行,诵经、持咒、打坐,都应保密,越秘密越好。

 

有些人将自己修持的本尊告诉了很多人,会给自己带来违缘和魔障。

 

我也曾见到敦珠法王有开示过,秘修的本尊若让人知,难成就之类的教言。

 

为何阴德之报会特别大?

 

因为阴德隐藏于法界,没有泄漏,记在老天爷那里,必有奇报。

 

有的人,一做什么好事,修什么功德,就让大家知道,并赞叹他一番,有的还给予他各种帮助。

 

此人的功德已经损耗,用于来自他人的赞扬等美誉,或者因此得到现实的福利上。

 

所以有智慧的人,往往是隐藏自己的功德、善根和计划。

 

那些把自己修的本尊法门,修多少挂在嘴边让大家都知道的人,到后面越修越不灵,很难证悉地。

 

这是法界的一重秘密和规律,想改变命运,修法获得大效验者,当从学会保密开始。

 

尤其是想改变命运的诸位师兄,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功课,一个法门,只有你自己知道,世间再无第二个人知晓。

 

或者只有你的上师、老师、亲密的人知道。

 

当然最好是纯然地保密,自己独自修持,不张扬,不泄露,默默地修持。

 

由于隐藏得好,积累的功德具足,法验会十分强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欲转运改命,从闭嘴开始!

 

按照爱默生的思路,你的善根存在法界、上天的账上,将来会加倍还给你。

 

世人不记得,没关系,关键是功德存于法界,诸佛菩萨,诸天护法悉皆了知。

 

中国的精华文化中,其中有一个是谦虚之德,艮卦六爻皆吉,天道益谦恶盈。

 

对于学佛者而言,特别是初学者,往往希望有现实的感应、梦验,以增加信心和动力。

 

但是你若想求大悉地,小感小应不应追求,你越在乎些小感应,什么好梦、现实中的哪个普通的愿望满足了,以此洋洋得意。

 

这未必是好事,特别是你想证悉地的,因为你要用所有的功德善根,福德资粮,来促成悉地果位。

 

现在变成了心性执著、分散于小感小应上了,损耗其中,难成大器。

 

故成大器者,往往是不住于相,不因境相而或喜或悲,直取无上悉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