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问题
陈全林
有博友问:陈老师好,我问一个文化问题。
在当代中国,复兴中国文化,在世俗主流文化上,到底是以孔孟儒学为主,还是以黄老道学为主?
你觉得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学人,是否应该生发像宋人(以张载为例)消化佛道内涵建立理学的精神,
去重建以中学消化西学的志向?
如果可能,怎么样继承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南怀瑾等人努力的方向,
去做今日之世的张载、朱子、阳明,最根本的难题在哪
(比如:嫁接科学精神,还是人体生命之学的突破)?
这个问题很大,您可以简要回答一下思路。谢谢。
我说:
世俗意义上,还是以儒家文化为主。
特别是当代,佛道文化的很多观念与官方哲学相矛盾,这就造成佛道文化的发扬其实很艰难。
一个学者的影响力,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极其有限,甚至微乎其微,但对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即便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南怀瑾,除了影响文化界,对世俗社会影响极小,
甚至小到可以忽略其存在。老百姓不知道牟宗三、不读其著作,照样过日子。
现代社会,除了官方借助政治力量推行某种学说能成为主流之外,
已经不可能有某种学说能成为较长时间里的社会主流。
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的文化,瞬息万变的社会,也很难使某个新文化成为主流,网络时代,
新文化还没建立,时代的因缘就已经变了。
新文化也不可能短期建立、没有积淀地建立,新文化新思想,不被社会认可与推广,
就谈不上体系与主体,更难说发挥经世致用的作用了,除非借助政治力量的推广。
即便政治力量,也还是有时空限制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往往如此。
当代社会,单靠学术,已经不可能有张载与王阳明这样的人物出现了。
即便有这样的人物,也很难成就那样的学术与历史事功,立德、立言、立功而三不朽。
因为,这是个让很多事物“速朽”的时代,发展速度太快了,人们都来不及思考问题就老了,
就已经落在时代的脚步之后了。虽然看起来悲观了点,但这就是真相。
修行者,治学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矣。
就像我,我知道我讲学、著述,本质上意义不大,对这个时代也没有多少价值
(文章很快会被海量的天文数据一般网络信息湮没)。
对个别人有意义,对大时代和大社会没意义。
对某些文化圈有意义,对整体的文化,其实没意义,作用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
即便这样,还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即便不被时代所用,所认可,也要做,
因为,文化和道脉还需要绵绵不绝的传承。
国外做过统计,网络发展的这二十年,西方青年已经没耐心读《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
《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些鸿篇巨制了。这会导致人类整体在思想上的深度难以提升。
当代中国,还有多少人安心去读那些文言文写成的伟大经典?
科技高度发展了,人文本质上在衰落。
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靠学者学术、文化教育,还要靠政府转化观念并大力支持。
可这最艰难。历朝历代,对思想的发扬或打压,起最大作用的是政治力量。
文化的建设和摧毁,都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在其中。
我们看清形势,就能更好地努力地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