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9-01-19 16:28:23

我差点也是莆田童养媳

 

--作者:陈少远

 

莆田阿乐系列文章里的福建长乐,是我的家乡。它曾以偷渡之乡的面目广为人知。1989年,我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渔镇。我的性别很快稀释了父母迎接新生儿的喜悦。

 

这种失望的情绪,在我两个妹妹接连出生后越滚越大。母亲躲起来偷生,终于在第四胎生下他们想要的儿子。

 

2018年春节期间,我在长乐街头看到众多寻亲的阿乐,以及寻找女儿的父母,产生记录这个群体和她们的故事的想法。

 

3月初,我从长乐出发,前往莆田,去寻找一个答案:为什么在近半个世纪里,我的家乡有规模过万的弃女,源源不断地被送往莆田。她们出生在1960年代到新世纪初,像我和妹妹一样,在一胎男儿出生前,因为性别被视为多余

 

因为性别偏好而被遗弃,在物质层面的遗弃,或精神层面的遗弃,是不少我们这样的中国女孩的共同命运。我要前往的莆田,像个收集站点,虹吸着周边地区的弃女,也张着支脉,从各地零散吸收被弃的女婴和被拐的幼女。

 

我在寻访中逐渐发现,莆田的弃女群体问题,呈现复杂的面向。不止有被弃群体思亲寻亲的心路,就如曾出现在公共视野里的江南弃儿,两个群体有类似的被弃而孤绝的情感体验;也不止可追问她们为何被弃,如邵氏弃儿,两者背后皆有当时政策的大背景;它还呈现为突出的女性问题--女性被弃、被辱、被伤害而无力自救的群体命运,极端而沉重。

 

家乡古时就有弃溺女婴的陋习,背后的轻女观念成因复杂。而莆田接收这些被弃女婴,也是因为轻女--她们多被买作童养媳,小时分担莆田母亲的重体力劳动,长大后嫁给养家哥哥,随后又重复着多子多福的生育,早年的阿乐又买来新的阿乐,给好不容易生出来的儿子做童养媳。

 

半个世纪里,她们就这样陷入宿命式的循环往复。她们命途沉重,没有受教育机会,婚嫁不自由,又背着世俗观念,缺少改写命运的抓力。

 

我坐在不同年龄段的阿乐面前,听她们讲述成长中隐秘的酸涩和苦楚。如果是阿乐聚集的场合,常是一个人在说,边说边掉眼泪,其他女人也陪着抹眼泪。我也跟着哭了几场。

 

 

幸存者的愧疚

 

第一场哭是在曹小芹家里。她生于1985年,住在莆田的山区小镇上,盘山公路伸向高处,拐过一个接一个弯后,集镇出现在敞阔的山顶。

 

三个小时的讲述里,我多次递上纸巾,舒缓她激烈的抽泣。她最触动我的,是她小时对读书的渴望。

 

她流浪时,曾穿着脏破,走进村小,站在一年级教室的窗外,张嘴学拼音。校长把她当乞丐赶了出去。小时候在田里干活,见有小朋友背着书包路过,她都躲起来,害怕被同龄人问,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如果如实回答,话可能在村庄流传,她又会挨养母一顿打。

 

那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我的家乡已经少有女孩失学的情况。长乐算是文教之乡,贫家女孩擅苦读,包括我在内的女孩考上县城最好的高中,再考入名牌大学的情况已不鲜见。我们多被称赞争气,父母辛疲供学,升学被视为一种回报。

 

莆田古来是福建盛产科举状元的地方,文教亦昌明。但好几个80阿乐告诉我,一天书都没有读过。她们是外来弃女,被视为丫环童养媳,上学会助长见识,增加逃跑的可能性。

 

写作过程中,我曾在朋友圈晒了自己整理的书架照片。曹小芹留言:有文化真好。她外出打工后,才跟工友学会普通话和认字写字。她有着天然的生动表达,把自己苦痛的经历用纸笔写出,再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敲出,发在寻亲平台的微信公号上,看哭了很多姐妹。

 

也有80阿乐和我说,小时候自己不能上学,只能在家看着弟弟做数学作业,弟弟掰着手指数不清楚,她一看就会。

 

曹小芹大哭,像她这样的极端案例,从小在繁重的农活和频繁的虐打中长大,连争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我也跟着哭,想起来时的山路边,遍地茅草,随风起伏,阿乐们就像野地里粗韧的被任意砍割的荒草,命不由主。

 

后来,我把感受和一位专注女性权益的女律师交流。她说,女人的命啊,就是风吹油菜籽,有人落在肥地,有人掉在薄田。

 

寻亲志愿者王姐也和我交流了类似感受。她1980年出生,要找1989年后出生的三个妹妹。她母亲为了生儿子,连生了九个女儿。她家因为养着六个女孩,曾被嘲笑是开尼姑庵的。她心想,为什么父母不把她送出去,这样就可以不用忍受嘲笑。

 

长到八九岁,她听说,长乐被送走的女孩,是到莆田用来喂蛏和养鱼的。这是谣传,早年间有贩婴媒婆随意将死婴扔在池塘的情况,传回了长乐,演变成一句大人吓唬孩子的话:如果你不乖,就送你去莆田。

 

想到被送出去的妹妹这么命苦,王姐幼时心里便打下了主意,长大后要去找妹妹。

 

长乐的寻亲志愿者中,不少是她这样的人。对比阿乐,没被送出去的人幸运得太多。我和王姐,都像一场性别偏好挑选战役里的幸存者

 

这种女性间的共情经验随着与阿乐群体交往愈深而愈坚固。还有几位男性志愿者,他们要找姐妹,也想通过志愿服务舒缓心里的歉疚--正是为了他们,姐妹才被送了出去。

 

为了找一个娘家

 

另一场哭是在翁兰香家里。翁兰香、林雪琼和林美凤三姐妹,都是阿乐,寻亲路上没有找到父母,却姐妹先相认了。

 

在莆田接触的阿乐群体中,她们三姐妹的境遇相对较好,都摆脱了童养媳的宿命,过上了富足安乐的生活。而林雪琼的邻居,一个水灵的姑娘,却守着傻哥哥,生了一胎又一胎孩子,还肩负着沉重的养家负担。

 

林美凤说,即使不是童养媳,阿乐在相亲时也备受歧视,她们是弃女,生家不要她们,养家也不留在家里,有人会想我们为什么要?在局地的婚姻市场,她们被视为贫穷的疮疤,总比别人矮了一些

 

寻访了仙游县后,我对莆田阿乐群体的境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仙游现属莆田市,但两地民风迥异,早年也不在一个行政区划。仙游很多养女并不积极寻亲,也不像莆田阿乐一样心怀怨念。她们多和养父母感情不错,成长过程中遭虐待的只是个例。

 

两地相邻,为何弃女群体的境遇迥异?规模的区别是一个原因,仙游抱养弃女的村庄,分布在和莆田相邻的地带,人数少得多。

 

另一个原因是,仙游农村女性并不需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少有幼时艰辛劳作的记忆。而在莆田,传统上男人外出经商或读书,女人要承担重体力劳动,外来弃女既是童养媳,又是劳力,社会地位是最低的。对阿乐的集体偏见,成了一种当地文化。

 

我想,阿乐们现在成规模寻亲,有人是在弥补关于身世的缺憾,有人却是想寻找社会关系支持。她们作为弱势女性,从出生到成长,再至婚嫁后的生活,都难改失怙的困境。很多人说,寻亲是为了找一个娘家

 

51.jpg

 

杨静怡提起,有一年春节,两个嫂子都回了娘家,她却没有娘家可走,也没有亲戚可串。五岁的女儿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不回娘家?她说不知道家在哪儿,女儿笑她,妈妈真笨,找不到自己的家

 

采访前期我不理解娘家是什么概念,等慢慢走进她们生活的情境,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阿乐们当童养媳,没有其他的社会关系支持,遇到了事,没有人为她们撑腰

 

学者何定华在研究童养媳的文章中说,中国旧时代的妇女大多靠娘家的庇荫求得一点苟生的权利,但童养媳连这点起码的保护都丧失殆尽。在20世纪后半叶,将莆田的这些童养媳拘囿于家的,仍然是类似的原因。

 

莆田还有一些童养媳,当年是黑婚,没有结婚证,丈夫发了家,就抛弃了她们,她们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躲在自己的孤岛里哭泣。

 

结束对三姐妹的采访后,翁兰香的丈夫送我离开小区。这对夫妻半世打拼,相濡以沫。他告诉我,家里房产证只写着翁兰香的名字,因为她直到现在,心里还是没有安全感。

 

阿乐们抱团而暖

 

还有一场哭是在莆田埭头镇的花店。那是阿乐们平时为寻亲采集DNA血样的站点。

 

埭头镇位处莆田古来的界外阿乐成群。采访过程中,我密集地被五六个姐妹的愁苦命途冲击。有人长期被丈夫家暴,采访期间,她丈夫不时走近,她只敢轻声诉说,边说边哭。采访数度中断,一个阿乐的痛处引着其他阿乐也一齐哭起来。

 

52.jpg

阿乐的背影。

 

这个花店,也是阿乐们平时经常聚集话闲的站点。因为同样的命,在寻亲路上相识,她们彼此亲切,有说不完的话。到了周末,她们常聚到一个人家里,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寻亲志愿者群体也愈加紧密,他们像个大家庭,互相帮扶。

 

比如林财金,作为年轻阿乐们的干妈,大家愿意和她说贴心话。话题涵盖和养母的矛盾,寻到亲后和生家的隔阂,以及童养媳婚姻的寡味等等。她常劝她们,如果有能力,最好从不幸福的婚姻中跳出来,争取自由。但是她们多数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林财金心疼这些命苦的女人们。

 

阿乐们身上多有坚韧、宽忍、善良的品质。当志愿者的阿乐,摊贩、厂工、文员等职业身份都有,空闲时聚到一处,义务帮其他阿乐采集血样检测DNA,并安慰她们,放弃怨念,忘了曾经的苦难,向前看。

 

因为围聚,抱团而暖,独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也在这个群体间逐渐晕染。

 

 

1985年生的陈树芬,这个经历了被生父贩卖、被养父强迫和养家哥哥结婚的女人,说出了自己对阿乐群体命运的观察:从被送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我们是物品。她如今的社交网络签名写着:女人要像男人一样高傲,不要活得自卑自谦

 

翁兰香也是一个要强的女性。因为从小被歧视,她做任何事,都要比别人努力几分。她现在希望女儿可以一路升学,只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女人才能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资本和底气。这个弃女身份的母亲认为,男女永远不可能平等,不管在哪方面,吃亏的永远是女孩子

 

我离开时,陈树芬和其他阿乐把我送到花店门口,站着目送我离开,她们对我说,这些事我们平时都不说了,你来了,我们才说给你听。陈树芬还开玩笑,以前贩婴的媒婆家是弃女的批发站,现在活下来、长大了的阿乐聚集在花店,这里也像个批发站

 

她已经和自己的不幸和解了。现在的家庭幸福,很好地宽慰了她,和前夫生的大儿子也在理解她。2018年春节游神,成年儿子在乡间要骑马巡游,选了她帮他牵马绳。前夫和她恢复了养家兄妹的关系,养家从婆家变成了娘家,时间冲刷着他们曾经的尴尬。

 

沉疴仍难消散

 

第四场哭,是在第一篇文章发布后的深夜。我在美国生活的小妹妹,在我分享的《莆田弃女》报道的链接下留言,说自己小时候如果不被送回来,可能也和曹小芹一样尝试自杀了。

 

她是我母亲的第三胎女儿,曾被送给本镇一户人家养。听闻养母虐待她,我父母在她六岁时接回了她。

 

我和她,从小都恐惧会重蹈上一辈女性那样的命运。她高中毕业后,像家乡不少年轻人那样,选择去美国打工。我则打定主意去北京上大学。

 

我安慰小妹妹,我们都长大了,尝试和解吧。她回复,即使是现在,她仍然没有办法理解父母为了生男孩而把她送走。因为小时没养在身边,她和我母亲始终亲近不起来。

 

我理解她的感受。我现在谋得文职,耕字为生,母亲常为我骄傲。但聊起过往,她仍会说,如果你是男的就好了。她指的是,她若运气好,第一胎就生得男儿,完成了任务,就不会沉陷在那些压着她喘不过气的艰辛中,她的生命可以轻松许多。

 

在一路的成长中,这种性别身份的刺痛始终像石头一样压在我和家乡其他女儿的肩头,我们在努力顽抗着轻女的偏见。

 

54.jpg

作者家乡梅花古镇。

 

小时候,我总觉得我的家庭是不正常的,同学家都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他们的家庭才是对的,是符合政策的。在邻居口中,我们也没有名字,我因为排行被称为老大,直到我考了大学,争了气,他们才渐渐以我的名字呼唤我。

 

2018年,因为寻访这段旧事的缘故,母亲才告诉我,原来一些同学的正常家庭,是把多余的女儿送走了。

 

长乐和莆田都在改革开放后积累了不少财富,但一些沉疴式的民风民仪没跟上改革发展的脚步。这些古老的幽灵,罩在如流的豪车、高企的楼盘、繁荣的商圈上空,不易消散。

 

即使现在家乡女性的境遇改善了很多,新生女婴也不会再被任意弃溺,轻女的逻辑还是顽强地活在乡人的观念中。我在外地受了高等教育后返乡生活的女同学,还有人因为没生出男孩被婆家轻视。

 

我听闻有阿乐寻到亲后,生家并没有回应以热情的拥抱。她们陷入情感落差,怒而断绝了联系。

 

贫富的隔阂也在阻碍寻亲。长乐人听闻阿乐在莆田多数过得凄惨,认亲后为了纾解歉疚,常会给弃女一些经济补偿。这个款项在乡间也演变成类似彩礼丧费的攀比事项,由此让一些送出弃女的贫家父母忧虑认亲成本。

 

蔡淑萍后来寻到了亲,遭遇的却是生母的冷脸。她们语言不通,生母一再躲避她的交流尝试。

 

蔡淑萍没有放弃修补裂隙的努力。因为生父告诉她,她还有四个妹妹也被送出去了。她怕妹妹们回家时因为冷遇而心寒。

 

其他阿乐们也在努力,她们从网上下载了学家乡方言的教程。这样,和不会说普通话的生父母和长辈们,他们可以有共通的语言,更亲近些。

 

而我,不需要太费力气,和阿乐们已经有太多共同的感受。作为一个渔镇姑娘,我只是侥幸跳下了那条孤苦飘摇的命运之船,上了岸。

 

她们中有人也如愿找到了回家的路,家人团聚后,有些像我的家庭一样,因为曾遗弃了女儿,仍有裂隙待修补。而尽力理解与和解,可能是我们与父母们,在此后的人生中,最为明亮的那条路。

 

 

转自《谷雨实验室》

 

 

莆田媒婆的弃女网络

 

--作者:陈少远

 

80后红梅知道自己的阿乐身份,已是上世纪90年代。尽管年少,她依旧知道这个身份意味着自己的生命里经历了什么。

 

30年过去了,她还记得六七岁时眼见的那一幕。

 

“‘阿乐来咯……”女人吆喝的同时,放下扁担,竹筐落地,声音闷沉,地上尘土扬起。

 

一群孩子迅速围过去,女人掀起盖得严实的布,两个交错摆放的女婴露出身子,一个的头紧挨着另一个的脚。

 

阿乐的大人摇摇头。女人又掀开一层,还是两个女婴,再下一层又是两个。有的脐带没断,有的穿着单薄,裸露的皮肤上爬满大片痱子。

 

那些围观买阿乐的女孩们,多数也是阿乐。时光倒退几年,这也是她们曾经的遭遇。

 

79.jpg

 

从上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初,数万弃女就这样流入莆田及周边的仙游、泉州地区的农民、盐民、渔民家里,多养作童养媳。她们最初来自福建长乐,因此都被叫做阿乐

 

那个被红梅等阿乐围着的女人,在当地被称作媒婆,多数是早年从莆田嫁到长乐乡村的女人。正是她们上下翻动的手,翻转了竹筐里那些女婴一生的命运。

 

红梅1985年左右生,成长在福建莆田灵川镇。她90后的邻居阿妹,就是那时阿叔花了四五百元买下的。媒婆们当时经手的女婴,范围从一百多公里外的福建长乐,拓展到闽侯、连江、宁德等福建地区乃至浙江、江西、海南等外省地区。她们共享着同一个名字阿乐,也共同遥想着同一个故乡长乐,因为大多数阿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

 

她们在异乡飘摇,长大成人,一个接一个找回长乐;而当年送出女儿的长乐父母,也开始寻亲。媒婆,成了她们共同的目标。

 

从这根纽带反馈回来的信息,往往令寻亲者失望甚至绝望--媒婆像莆田做其他游贩生意的人一样,一手转一手,把孩子从长乐运到莆田,规模成潮,网络复杂。

 

这张越拉越大的网里,早年流动着各地家贫养不起的女儿,后来又汇流了因政策问题被弃的女婴,以及后来从全国各地被拐卖的幼女。有往长乐寻亲的阿乐,后来在浙江温州、福建宁德,甚至贵州和云南找到了亲生父母。

 

梅花镇的女儿

 

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9岁那年,小学生红梅这样哭着回家大声问养父母。

 

那天,村里来了长乐人,挨家挨户寻阿乐,要找早年送出的女儿。邻居老人逗红梅,你爸你妈来找你了。红梅生了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女,自己两个70后姑姑也是,不过从来没人当面喊过红梅阿乐

 

小女孩的疑问最终被家人证实--养父母不能生育,1985年正月二十七,亲戚在长乐汽车站的媒婆那里,花四百元钱买回了她。不止红梅,她妹妹也是买回来的。

 

媒婆称,红梅来自从长乐梅花镇。媒婆是莆田涵江人,早年嫁到临海的渔镇梅花镇,后来专门从那里抱孩子。养父母接过女婴,取名红梅,名字里包含着她的家乡。

 

长大后,红梅去梅花镇寻亲。镇上的老人告诉红梅,这里两个媒婆,都是早年从莆田嫁过来的,矮矮瘦瘦的那个去世了,胖胖高高的白秋芳,不知去向。

 

80.jpg

渔镇梅花的渔女塑像。

 

红梅走遍梅花镇每个村庄,打听每户送出女儿的人家,来来回回十年,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家。她原以为,找到媒婆,就可以顺藤摸到亲生父母。许多二三十年前就开始寻亲的人也同样困惑--不是在电视上发个广告,在报纸上刊一纸启事,亲人就可以看到吗?

 

找到长乐潭头镇的吴白荷后,红梅才模糊知道了答案。从莆田嫁来的吴白荷以前是批发头子,潭头镇和周边乡镇的弃女,多数由媒婆搜罗来卖给吴白荷。不少在莆田卖孩子的媒婆,从莆田跋涉坐车去吴白荷家,批发了孩子,再运到莆田。

 

红梅找到吴白荷,给了她几千块钱求信息。得到的回答是,经她手上送走的孩子成千上万。2013年前后,吴白荷去世,如今已经无法求证她到底经手了多少孩子。那些辗转过来想找到线索的阿乐,会被她的儿女们告知:抱孩子的事是母亲做的,我们不知道更多的信息。

 

更何况,从这里送出的女儿太多了。人口超过71万的沿海城市长乐,近三十年间流向莆田的女婴,按寻亲者估算,规模逾两万。

 

长乐每个乡镇都有莆田来的女人。孙小萍比其他寻亲的阿乐更早发现了这点。新世纪初,她便走遍长乐十八个乡镇的每一个村庄,寻访每一个媒婆,至今还没找到亲人。

 

一位长乐民俗专家分析,民间将抱走孩子的女人称为媒婆,是取媒介的意思,当时乡间将信息灵通的介绍人都称为媒人媒婆,他们流通包括民间借贷、婚嫁、抱养等信息。

 

81.jpg

一个媒婆的背影。

 

莆田籍社会学研究者吴重庆,在深剖莆田一个村庄的著作《孙村的路》中分析了媒人的特点,他们平时走村串户,脚勤嘴勤,且走且逛且说新闻(指闲聊,且各村的媒人间紧密合作。

 

嫁去长乐的莆田女人变成纽带,流通两地的生养信息。仙游媒婆李凤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干起贩婴生意,缘于村里有人生不出孩子,托她四处去问不要的孩子。消息一手转一手,嫁到长乐的莆田女人抱了一两个长乐穷人家的女孩来。后来,越来越多的长乐人知道莆田仙游一带有要孩子的,送养孩子的潮水就涨起来了。再往后,这桩关于弃女的买卖,像莆田人擅长的其他的游贩生意一样,越做越大。

 

抱走的女婴

 

1982年农历三月十四,长乐市鹤上镇云路村的林财金生了三女儿。三月二十八,一个陌生女人便找上门来,张口就问,是不是有女儿要送啊?

 

林财金已经生了两个女儿了。长乐重男之风长盛,生不到男孩,女人在村里抬不起头。林财金想再生一胎,生出儿子。

 

女人自报家门,从三公里外的新览村来,隔壁村有一个卖猪肉的人家生不出孩子,想讨个孩子去养。

 

杀猪人家是当时农村的好门户,有肉吃。但当时长乐乡间传言,女孩被送去莆田,是要当童养媳的,每天干繁重的农活,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女婴在路上就饿死病死了。林财金担心被骗,不会把我女儿送去莆田吧?

 

但女人说自己修佛,想行好事积德。她又数着,隔了几层,和林财金夫家也能攀上点亲。她发誓,如果把林财金的女儿送去莆田,就被恶鬼缠身,随后又允诺,先将孩子放在自己家带到满月,再送去给卖猪人家。

 

林财金渐渐放心,听起来是个好人家。她公婆早逝,夫妻俩要养几个孩子很吃力。她扯了一块方格布,给三女儿做了身新棉袄,几天后,哭着送走了她。

 

孩子满月那天,她和丈夫骑自行车去新览村,想再看女儿一眼。一进门却听不到孩子声响。女人迎了出来,一脸凶相。几轮问话后,她大声咒骂,孩子都送走了还想认。林财金和女人吵,旁边有老人偷偷摆手,暗示她这女人不好惹。

 

坐完月子,林财金到池塘边洗衣服,邻居告诉她,那个女人专门做人贩生意。她听了身子发软,摔进了池塘。

 

林财金多次托人去问,女人怎么也不松口。夫妻俩先在长乐周边地区找了几年,一点消息都没有。又过了几年,她得知三女儿被送去了莆田。

 

林财金开始往莆田去寻。她找了十多年,逐渐结识了其他苦觅女儿的父母。他们不仅来自福建各地,还有其他省份。

 

被骗走女婴的不止她。1988年,长乐市鹤上镇路北村的刘依妹的第五个女儿刚出生四天,就有一个莆田女人找上门来。刘依妹家庭宽裕,生几个孩子都养得起,但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刘依妹狠狠心,送走了五女儿。后来,她多次提出想看看女儿,都被媒婆找借口搪塞。2000年,刘依妹移民出国,她想给媒婆一笔钱,把12岁的女儿领回来一起带走,还是没有回音。

 

1989年,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赵章南的二女儿刚出生,邻居家的一位阿姨就来讨孩子,称有亲戚家只有男孩,想要个女孩来养。赵章南多年后才知道,她女儿疑似被这个女人转给隔壁平阳县麻布镇的一个女人,再由她转给一位在莆田做生意的平阳人。龙港镇的弃女们,最终流向莆田荔城区旧阔口车站附近的一个大型贩婴站点。

 

19948月底,在福建南平建瓯,韩玉任4岁的妹妹也被交给一个陌生女人。她由韩玉任的堂姑带来,自称一对官员夫妻只有独生子,想抱养个女儿。他们后来才发现,那个自称官员亲戚的女人是假冒的,她是莆田人。

 

找女儿的过程中,林财金碰到了许多像红梅一样的弃女。信息越拼凑越多,那些各地借口要抱女婴给亲戚或邻居的接生婆、媒婆越来越可疑。

 

82.jpg

跟着一位阿乐来到莆田的出生证。

 

《长乐市志》记载,上世纪60年代后,数以千计的福建省莆田和四川、江苏等省的妇女嫁到长乐,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莆田民俗专家林洪国解释,莆田女人自古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务,当有女人外嫁长乐,发现嫁在那里婚后劳作要轻松许多后,便一个带动一个,莆田女人纷纷嫁往长乐。

 

正是嫁到长乐各个村庄的莆田女人,编织起了后来抱女婴的暗网。在莆田媒婆的描述中,养不起女儿的时代,莆田是一个有地瓜和花生吃的地方。

 

多年后,长乐等地寻亲的父母逐渐知道其中的信息落差,媒婆口中能吃地瓜和花生的地方,在莆田称为界外,是包括埭头镇、笏石镇、平海镇、北高镇、南日岛等在内的沿海地区和贫困山区,古来贫瘠荒凉。他们的女儿往往被卖作了童养媳。他们中不少人当时毫不知情,有人甚至在女儿的襁褓中放了钱,答谢养家。

 

媒婆的网络

 

寻亲者找到抱走弃女的莆田女人,又从她们嘴里打听接手的下家,一环接一环,他们循着当年孩子流入莆田的路线,逐渐把莆田媒婆们的网络大致摸清。

 

每逢回国就要寻亲的刘依妹打听到,抱走她女儿的媒婆,一贯是将孩子往仙游县郊尾镇送。刘依妹在仙游找到了她的下家李凤仙。然而,李凤仙告诉她,仅1988年,自己就卖了接近六十个女婴。

 

20183月初,年逾八十岁的李凤仙称,她的上家有五个从长乐来的莆田女人。她们不熟悉仙游,经她引路进村庄卖孩子。此外,郊尾地区还有一个贩婴的站点,周围村庄想买孩子的都知道地方。

 

李凤仙卖了二十多年孩子,她不知道她们具体从哪儿来。她们在仙游长大,嫁了人,生了孩子,如今最大的已经五十多岁,最小的也过了三十岁。

 

寻亲者发现了多条弃女流入莆田的网络,有大有小,多呈规律流向,且多是家族生意。例如,长乐鹤上镇和古槐镇的被弃女婴,多流向李凤仙的仙游站点。

 

而吴白荷和家人,除了在潭头镇各个村庄搜罗弃婴,也接收长乐附近的福州连江、琅岐、马尾等地区的弃女。从吴白荷家批发走的孩子,多流向莆田忠门镇,她有亲戚在那里对接。

 

支脉最广的集散地是莆田荔城区旧阔口车站附近的站点,由一位林姓男人经营。不计其数的阿乐是养父母在那里买的。

 

多位阿乐听养父母描述,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贩婴最猖狂时,这里搭着板子,摆满竹筐,女婴成群,任人挑拣。在民间寻亲平台宝贝回家网上,有莆田的寻亲者称,自己是在阔口被领回家的。

 

红梅多方打听,找到了晚年回到莆田涵江镇生活的白秋芳。她给白秋芳塞钱,从她嘴里掏消息,近三十年间,白秋芳手上流通了近百个孩子。她们来自梅花镇及周边的文岭镇、金峰镇,多数被父母自愿送养,有时白秋芳也给孩子父母一二十元。白秋芳会带着女婴坐车到莆田,再送往笏石镇,那里有几个村落的媒婆对接她。

 

白秋芳运到莆田的孩子一个卖五十块,其他媒婆贩卖时再自己定价。综合寻访来的信息,阿乐被买回养家时的价格大体为:七十年代60100元不等,八十年代涨至100元至500元,九十年代继续攀升。

 

红梅想起了小时候听闻的更多买卖阿乐的细节。卖孩子的女人三五成伙,进了村,住在庙里。白天她们像卖白菜”“卖豆腐一样,挑着女婴走家串户叫卖,或者摆在路边任人挑拣。卖不完的,晚上再挑回庙里。

 

莆田人买回家的孩子,往往缺乏生气,要打几下,才会哭出来。她们的嘴里常发现白色粉末。莆田人流传,那可能是石灰,喂给女婴吃,她们肚里不饿,也不会哭,媒婆好带着上路。

 

也有在路上夭折或危殆的孩子。有阿乐是父母在家门口捡的,只剩一口气了,他们猜测是路过的媒婆沿路抛的。田边、池塘、寺庙门口不时出现的死婴,也被怀疑和媒婆有关。孙小萍曾找到鹤上镇一位莆田媒婆,她说自己手上卖出了上千个女婴,其中在路上夭折的不在少数。

 

83.jpg

一位媒婆在长乐的家,当年不计其数的阿乐自此流入莆田。

 

吴白荷如今已过世,她的儿子还守着老屋,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一根根抽着烟,言语中透露了早年的贩婴往事——

 

媒婆啊,她们有的一次抱三四个走。

 

我妈手上抱的没数的,有的抱到半路就死了。死了就让人路上埋了。

 

那时抓得也挺紧的,生病了也不敢带去看。孩子值不了多少钱的,和猪崽似的,一头三十多五十收了来,拿到下面卖六七十。

 

吴白荷的女儿在电话里笑寻亲者长年苦觅,还找了干嘛啊,就当当年浸马桶浸死了

 

长乐之外,阿乐的来源辐散愈广,周边地区及全国各地被遗弃、被拐卖的女孩也汇入这张网络。

 

一位大致出生在1981年的阿乐是养父母在路边买的。买回时,她已经四五岁模样,皮肤白皙,穿着公主裙。养父母怀疑她是从大城市拐来的。自己从哪来的,这个阿乐没有任何相关记忆,只记得自己从懂事起就特别害怕陌生人。

 

莆田东海镇一位1985年生的阿乐从小被告知,卖她的媒婆担着一筐三个女婴进了村,称这筐是从黑龙江来的。阿乐的来源向西还可伸向云贵川地区,近年来,幼年时被拐来莆田作童养媳后寻亲成功的报道,屡见于媒体。

 

如今,寻亲帮帮团近万份DNA数据已匹配成功351对,父母方多数来自福建长乐,还覆盖福建福清、连江、闽侯等多个地区,另有浙江温州、浙江衢州、江西丰城、海南海口等地。

 

而在宝贝回家网近五百条与莆田弃女和被拐幼女相关的寻亲信息中,除上文提到的省份外,还有湖南、江苏等省的个例。

 

甚至也有不少莆田本地的女孩掉落进这张暗网。寻亲帮帮团近期比对成功的一位阿乐的父母,即为莆田本地人。莆田人对上世纪90年代后的民间记忆中,多有小心孩子被偷的提醒。

 

84.jpg

养女来源地域分布图。

 

寻亲帮帮团90后年龄段寻亲群里,一位1994年在北京火车站丢了孩子的母亲在打探消息,她寻亲二十多年,打听到福建的莆田和安溪是收买孩子的两个主要站点,便寻了来。

 

媒体曾报道,2011年,警方破获一个拐卖儿童犯罪团伙,44岁的莆田籍嫌疑人陈秀妹在拐卖儿童市场名头响亮,她与云南文山等地的人贩子联系,从其手中贩运被拐儿童,在莆田等地寻找买家。陈秀妹每贩卖一个儿童即可获利万元左右。

 

阿乐中的90后一代是最迷茫的。前三十年的阿乐,从媒婆口中还可能问到大致的流出方向,以长乐、闽侯等福建地区为主,但90阿乐的来源,则错综复杂。

 

被戳破的谎言

 

红梅每次找白秋芳,对方都开口要吃的。红梅为她花了大钱小钱,却捞不到一点有用的线索。专门来莆田找白秋芳打听消息的长乐父母,也有类似遭遇。

 

有次白秋芳甚至告诉红梅,一对长乐的父母要找1984年的女儿,他们家出了国发了家,只要她说一句,红梅就能扮作他们的女儿,条件是红梅给她3000元钱。

 

她真是坏,以前卖了我们一道,现在又卖我们一道。红梅气鼓鼓地说,我们是要找爸妈,又不是为了钱。

 

有长乐江田镇的父母想找弃女,那里的媒婆一挥手,随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