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徽因到林冰
--作者:孙贤和
一.
林徽因
林徽因是文学,建筑,美术三栖的才女,她的爱情故事同样脍炙人口。林徽因的侄女林樱也是蜚声中外的才女,刚刚从奥巴马手中接过美国国家艺术奖的她,擅长以建筑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精神感情。林桓说:“林家的女子都聪明绝顶,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作为林徽因的弟弟,林樱的父亲,林桓说这话自然有其根据而底气十足。
但林桓的这句话放到林冰的身上,却只对了一半。林冰是我知道的最有“林家味”的女孩。比照年轻时的照片,林冰与堂妹林樱有几分相似,但却又漂亮许多。她是那种淡淡的像仙女一样的美,几分经典,几分清香,端庄中透露出高贵,清纯里混杂着骄傲,让人见后久久难忘。小时候的她冰雪聪明、秀丽可人,是林家众人宠爱的对象。
记得小时候她到我家来,常常会搞得我手足无措。不是因为大人们都喜欢她,而是因为我真心想讨好她。但是效果往往总是适得其反。
文革后期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变了一个人。漂亮如初,但大大的眼睛里却饱含忧虑,微微抿起的嘴角则露出了坚毅。
大人们仍爱她而视如己出,但她身上已经没有半点娇气,她想的都是如何照顾他人。相形之下,我倒更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不知生活的重担,虽然彼时我早已是搬运工人,甚至已经与死神有几次擦肩而过的经历了。
二.
文革后考大学,出国;继而读博士,做教授,与儿时的生活渐行渐远。林冰做为独生女,却要照顾在文革中受到惊吓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她因而一次次错过了上学的机会。母亲去世后,受到沉重打击的父亲又很快卧床不起,直到2003年去世。
今年与林冰再次相见,她说当年为了照顾父亲,很早就从单位退休了。父亲去世后,她到一个学校工作了几年。学校搬迁后就没有再工作。唯一的儿子在新疆工作,今后的打算就是要搬到新疆与儿子同住。
她的话让我听得一阵阵心酸。晚年而搬到新疆去住,这算是林家女子的心想事成吗?林冰是林樱的堂姐,其父是林徽因称之为小弟的林垣。从血缘上讲,她与林樱同为林徽因的侄女,林家女子的心想事成,她应当是有份的。不同的是她生在了中国,长在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又错过了改革开放后的高考。人世沧桑,郑州林暄伯伯的三个孩子文革后都出国了。伯伯去世后,现今她成了林长民(林徽因之父)留在中国的唯一林姓骨肉。
三.
林徽因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彩虹驻处,留下了一代才子佳人的浪漫童话。林冰的父母林垣夫妇的爱,也是刻骨铭心的。然而雷鸣之后,留下的却是残垣断壁,凄凄惨惨,让人叹息。
林垣的太太林洛和林徽因一样,也来自福建的名门望族,是福建长乐林家的千金。林洛的爷爷、太爷爷都是清朝的翰林、学政,其太爷爷林天龄更做过吏部侍郎,国子监祭酒(总监),是同治皇帝的师傅。林洛的母亲来自人才辈出的浙江瑞安黄家,是几可与林徽因齐名的才女黄宗英的姑姑。
林家与黄家是世交,林洛的爷爷与外公又是同期进士。林洛的父母,林久都与林黄季才是指腹为婚的。虽是指腹为婚,但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他们几经战火,几经分离,没有纳妾,没有绯闻。林夫人季才1957年61岁时去世。夫人去世多年,久都也没有再娶,直至1969年去世。二人育有二子五女,个个优秀。他们的婚姻是美满而幸福的。
中国旧时的社会关系是以家族为纽带的。那时的爱情、婚姻是以家庭、家族为基础的。传统的爱情,是亲情的延伸;传统的婚姻,是家族的延续。以亲情为基础的爱情,比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往往要牢靠得多。从那时的爱情观点来看,林徽因当年选择了世交梁思成,而没选择飞来才子徐志摩,是自然而然的当然之选。
在林徽因16岁踏上英伦三岛时,她已是一个亭亭玉立的中国大家闺秀了。她的爱情可能萌发于海外,但根却是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她的美是古典的美;她的爱情,虽伴随着西式的浪漫,却是传统的中国式的爱情;她的才体现在对中国古建筑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上。林徽因是“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中国传统式才女,她能受到中国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是有其道理的。
四.
林洛据说是长乐林家女孩子里念书最好的一个。解放前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解放后又毕业于中国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曾给周总理做过翻译。为了爱人,她放弃了在外贸部优越的工作和北京舒适的生活环境,陪伴夫婿来到了武汉。又是为了爱人,她没有选择去武汉大学外语系教书,却与林垣同赴了武汉重工,宁可屈居车间会计。
文革中林垣与另一“牛鬼蛇神”同关一室。一个晚上,那人趁人不备,自杀身亡。消息传来,却误称为林垣自杀了。受此一惊,林洛精神失常,从此落下病根。反反复复,直到去世。
五.
林洛的爱,是那种一直浸到了心底,以至神经末梢的爱。爱一失,神自断,神智重伤而无法复原。其爱之深,应胜过金岳霖的终身不娶,胜过徐志摩诗中爱的呼唤。令人扼腕的是,在那疯狂的年代,爱一个人越深,会伤得越重。爱仍在,神已失。人生悲剧,何至如此!
人是爱情的载体。爱人的人,需要生活,生活需要适当的社会环境。林徽因是幸福的,她爱在豆蔻年华,追求在可以追求的岁月,贡献在可以贡献的年代,没见证那诋毁知识,摧残人才的“破旧立新”。
林垣则不同。我印象中的他,沉默寡言,绝少开口。即使他一言不发,也已因为其父、其姐、其家庭,而带上了原罪。一开口,就是毒草;话都不敢说,还怎敢留下言情的只言片语?怎敢记下心中的风花雪月?虽无诗书留证,但他对妻子用情很深,在她病后十几年里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照顾。妻子去世后,他自己的身心也彻底崩溃。平凡的一生,已将他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无知识无以成才。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积累。知识需要传承。传承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林徽因是幸运的。她成长于其父事业的巅峰时期,先英国而后美国,接受了当时世上最好的教育。良玉生辉,铸就了中国一代才女。
林樱
林樱也是幸运的。她成长于俄亥俄大学的校园中,就读于世界名校耶鲁大学,聪慧、勤奋,加上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她21岁就脱颖而出,一鸣惊人,设计了越战纪念碑这一传世佳作。
与林樱同辈的林冰有林徽因之美,有林樱之慧,却少了环境和际遇这一要素。文革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林樱在俄亥俄的花园别墅中,静静地阅读,轻轻地遐想的时候,不到十岁的林冰,面对的是关在牛棚里的父亲,和神智失常的母亲。
林家的亲戚远在北京,均自身难保,且鞭长莫及。那艰难的岁月,林冰弱小的肩膀是如何将重负扛过来的?我们无从知晓,她也从不说起。
当林樱在耶鲁大学象城堡一样的学院里忘情地吸取知识,然后一举成名的时候,文革后的林冰正带着她的母亲,遍访名医,希望能够恢复母亲的健康。
林洛1994年,68岁时去世;林垣2003年81岁而终。他们都以多病之躯,而得以高寿。这中间,林冰为父母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的牺牲,恐怕永远没人能说清。
林冰是坦然的。她做了她能做的一切,问心无愧。遗憾而惭愧的是我们,是共和国的历史。祖国浪费了多少人才?多少青年失去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失去了成才的机会?悠悠人生,蓦然回首,林冰、林樱这一对堂姐妹那不同的的人生轨迹,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六.
林徽因的爱情是华丽的、宫廷式的爱情。她的故事很动人。林垣的爱情是平民的,大众式的爱情。他的故事因文革而凄惨,而感人。林垣三岁丧父。他虽在家族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也找到了真爱,却被外放武汉,为以后种种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也许当年林洛应该坚守北京而不去武汉。也许林洛应去武大不去武重。也许林冰应当放弃照顾母亲去考大学。也许林冰应当放弃照顾父亲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太多的也许,太多的惋惜,在太多的时候爱战胜了理智。在太多的时候,“爱着”的人都是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也许,这就是平凡的爱的感人之处;也许,这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之所在。
亲情,友情,邻里之情;熟人热情的问候,路人发自内心的微笑,那就是浓浓的乡情寄托之所在。路边闲聊的老人,院中戏耍的儿童,不管是开口之乎者也的学者,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贩夫走卒,心中都有一样的做人道理,都有一样的道德准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认同,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归属,在这里你可以开心的大笑,而得共鸣;在这里你知道在困难的时候,你会得到帮助;在你伸出援手之时你会感到些许的欣慰。这就是游子心中家乡的感觉,这就是游子心中祖国的感觉。心中有家乡的人、心中有文化底蕴做依托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多一份坦然,多一份淡定,就会有情有义,心胸开阔。
林冰、林洛苦苦的亲情与爱情引起了我对家乡的共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
七.
往事如烟,花开花落。三十年前毫无知识的我们,以七七年为契机,考入大学,如今多已成为国家的领导人,著名的专家,学者。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实行科教兴国的国策,招才引智,以各种方式助人成才。
失去的年华,已不可复得。但是今后,生活还要那么苦吗?望望林冰那面积不大,但却整洁、雅致的家,我真希望她在晚年能有时间为自己做些什么。“你一定要去新疆吗?”我问她。“是的。儿子在新疆找到了央企的工作,我要去帮他带孩子。”她平静地说。她丈夫岳盛有些舍不得武汉的家,但更舍不得她,也要与她同去。
八.
也许你可以告诉我,新疆是个好地方,但武汉毕竟是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连林冰都留不住的城市,怎么会产生才女?连才女都产生不了的地方,又怎么能产生大师?我对武汉不禁有些愤愤然了。
阳光下的城市,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楼,环立于美丽的东湖之边,令人目眩。雨后才体验到,什么叫水淹三镇,以舟代步。名闻四海的华创会,年年举办,广招八方来客,大张旗鼓。却不见日积月累的点点细节以留住自己文化的底蕴。
文化底蕴的缺失,呈现出来就是浮躁,不安;就是物欲横流,和没有道德底线的不择手段。在文革的冲击之下早已支离破碎的文化传统,没有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慢慢恢复,反而在高楼大厦中渐渐消失,在纸醉金迷中走向边远。
古时的中国以家族,士绅,科举来平衡皇室贵族的绝对占有。现代的西方以法律,宗教,教育来抑制对金钱物欲的无限贪婪。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平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在以什么来平衡那日益膨胀的大小官员的权利?是在以什么来抑制那弱肉强食,毫无道德底线德的巧取豪夺?又在以什么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等?
欧洲贵族的荣耀,建立在战时的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美国富人的受尊敬,建立在创业时的取之有道,建立在事业有成后的回馈社会。今日中国社会先富起来者,资源占有者的荣耀、尊敬是建立在什么之上?是靠炫富么?是靠可以横行法律之上么?是靠一掷千金抱得美人归么?此种行为,得不到尊重,只能激起愤怒!
林樱接受了全盘西化的教育,但她对中华文化又有多少认同?林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但她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又如何生存?走入西方主流社会一定要成为外黄内白的香蕉吗?成为世界强国一定要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吗?失去了自我又如何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半生海外但不曾放弃中华传统的我,再次感到那中华文化的强烈震撼。
旧的一代,新的一代,海外的一代,留学的一代,在我眼前交错而行。落叶归根,但那文化的根又在哪里?我百感交集。几千年的文化苦旅,几十年的文革伤痕,尽在胸中激荡。盛世之下,其爱仍苦,其忧也远,其虑也深。
九.
才女,际遇,爱情;这里究竟有多少是天生,多少是后生?有多少是人生的努力,多少是命运的摆布?又有多少是机会改变了命运,多少是选择误导了人生?爱:可以惊天动地、海枯石烂;没有环境,留下的却只有肉体的凋零。女人:可以天生丽质,聪慧过人。但是没有环境,无以雕琢、终难成器。然而环境又为何物?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么?环境是可以打造的么?环境是可以选择的么?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你可能跳上事业的快车,你也可能跳下生活的陷阱。那瞬息万变的后边,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似有却无。
成功怎样?失败又怎样?君不见那脍炙人口的爱情,处处露出阵痛。那才女成长的路上,可能荆棘丛生。才女尚且如此,世上那些喝三呼四,招摇过市的所谓的成功人士,岂不都是些只知追求眼下蝇头小利的芸芸众生?今日追升官,明日求发财;匆匆人生,少了一份真情,少了一份淡定。
社会的富强,社会的和谐,需要社会给每个人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公平的发展机会。不管他是否出身卑微,来自社会的底层;不管他是否已历尽挫折,遍体鳞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祖上传下来的古训。有资源者,请帮助他人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无资源者,请守住你那一片真情,一片淡定。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有智者终能成才,让中华大地才女辈出,让中华传统根插沃土。
那是我的憧憬,却是触手可及的憧憬,只要人人都努一把力。
十.
林冰还要为爱再次作出牺牲吗?她这一走,今生今世,她与林樱还会有交集吗?我问自己。望望西湖边的林徽因纪念碑,望望眼前已不再年轻的林冰,我手足无措,无以回答。
林樱有才,却从父辈就已移民美国,早早嫁与犹太人为妻了。林冰有情,守在祖国,却在一步步走向大漠深处。我站在机场海关的大厅里,不知自己身为何人,人在何处;不知应当排在访问者的窗口,还是站在本国居民的队里。困惑迷茫,不知根在何处,落向何方。
林徽因的故事已成为历史,林冰的故事仍在延续。冥冥中我似乎听到那远方大漠中传来的声音:
“不要想念妹,妹只是一个传说”。
这真实的要去新疆了,去克拉玛依那神马去过的地方。
转自《水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