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9-01-25 21:26:23

乡学 

 

--作者:谢侯之

 

139.jpg

(谢侯之和他的学生娃娃们。1973年,延安河庄坪西沟枣圪台村。)

 

枣圪台

 

那一年,我在延安山沟里的万庄插队当知青。

 

经过征兵,招工或家里托人,在万庄插队的北京知青都走光了。只剩了我和简华两个男知青。

 

我家祖上留过洋,又划了右派,文革中跪着挨斗。就吃了安眠药,撒手走了。

简华家因为什么道理,家给红卫兵抄了干净,父母被赶出北京,也是划作五类的人家。

两人都没有机会门路,就仍留在庄里。

 

原来在村里教书的知青也走了。万庄书记张殿南看到我两个闲时都捧了书看,认定是好文化。

和队长商议了,重整治出一眼空窑,让简华不要上山干活了,在村里起一个班,教村里的娃们读书。

 

沟底的枣圪台庄,知青走得更是一个不剩,庄里找不下个识一斗字的读书人。

枣圪台书记解明山头天晚上跑到万庄,和万庄书记张殿南讲好,说要借个知青去枣圪台给学生娃娃们教书。

 

早上起来,张殿南拉上在庄里下乡锻炼的梁大夫,跑来找我游说。

夸赞说:教书苦轻,再不要上山受熬累。枣圪台是沟底队,你去了一满有白面吃。

梁大夫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外科主任,大知识分子。

也撺掇说:大学很可能以后要恢复招生。你不是想上大学吗。

教了书,空闲时间多,而且还有星期天,你就能看功课了。

 

 

后半晌,枣圪台来个后生赶个驴车来接。我装了书箱和铺盖,相跟了车,顺山路往沟里走。

 

走了十来里路,过了余家沟,山沟窄下来。沟坡两边渐渐有了些灌木,枝杈上都挂些绿色。

果然沟底景象与沟口不同。沟口的坡崖,石板上只浅浅的浮些细草。

人说沟底就因了这梢林,土地有肥劲,比沟口能多打下两颗粮食。

 

近枣圪台庄的沟底时,天已擦黑。几个半大娃疯跑下来。为首一个碎娃,眼睛黑亮,鼻涕闪了光。

跑到我跟前立住脚,仰了头看人,大声发问道:你,是不是谢老师哎?不待回答,

又转身疯跑回去,其他的娃跟了跑。满庄听到一片的呐喊:哇哎,谢老师来了!

 

 

一行男人都拢着袖管,匆匆赶下来握手欢迎。我被众人引着到个下场院。场院里早聚了一群汉子婆姨娃娃。

书记解明山披件老山羊皮袄,站到众人面前,清了喉咙,演讲说:

这是咱枣圪台自万庄请下的谢老师,能读这厚的书,可好文化咧。

各家仔细说给各家娃娃,叫好好听谢老师收拾管教!大家就都鼓掌。

 

众人散后,解明山引我去安顿住处。身后跟了一群学生娃娃。

 

下场院三面围了石窑,一面是牛棚。石窑都门窗破旧,有了年头。

书记指着北面最边上的一孔窑,交待说,这就是枣圪台的学校窑,

学生娃娃拢共二十大几,一眼窑都坐下了。我走进去看。窑内昏黑,高矮横了几排长桌条凳。

窑掌墙上挂着黑板,已边角残破,被粉笔划出大片花白。黑板前有张小讲桌,桌腿细瘦,像在摇晃。

伸手摸它一下,它立刻倒了下去。我慌忙把它扶好,退了出来。

 

 

解明山站在外面等着。见我出来,便引着去西面。推开一孔窑的门,说这是给老师准备下的住处。

我见那窑,门开在一侧,旁边是大木格窗。虽然老旧,却新糊的糙纸。

窑内窗前连了大炕,窗台上摞的四卷毛选。炕墙上黑黢黢的,贴一张李玉和,一张李铁梅,都举了灯,

瞪了眼拉着式子站着。炕旁的锅灶收拾得整齐。脚地炕上扫得干净。

窑洞一壁立了三个大缸,一个缸装满了清水,一个缸泡着酸菜,一个缸空着。

 

解明山指了那缸水对我说:水已经叫人给老师挑满了。酸菜是给老师的。

外面柴垛是队里猪场的,也是给老师用。谢老师要烧饭了情管去拿。

下夜看书点灯熬油了,去跟饲养员陈老汉要灯油去。看还缺什么了就跟队里言传。

 

炕旁脚地放了一堆杂纸书报,说是知青撂下的。我把铺盖放到炕上,去翻那些书。

听到解明山在吩咐什么人:喊保管员快些儿上来,盘些小米白面,清油也灌上一瓶。

叫老师先吃着,都先记到大队账上。

 

 

书记走后,我就去炕上,摊开铺盖。又把书箱在炕沿边上横放了,上面铺块塑料布。

取出一摞书本在箱上摆好,作了书桌。将煤油灯擦得雪亮,也在箱子上摆了。自己看了满意。

 

 

 

晚间

 

晚间胡乱做口汤面吃了。一个人在窑洞,掩了门,坐在炕上,拿本樊映川讲义,静静地读。

这书上下两卷。是文革后期,我从个破烂书堆里拣到的。书中见有了习题,就铺了纸,在油灯下做演算。

飞快地看过了一章,觉得人又有长进。正心中快乐,窑门一阵响动,涌进来一群老汉后生,队长也跟了来。

我忙合了书,问说:有事找我吗?大家回答得七嘴八舌:串了嘛。”“看谢老师下夜做甚了。

 

有人就递来根纸烟,说:我兄弟叫个随娃,在谢老师班儿上了。要叫老师费心了。

我忙说:我不会抽。那人把烟硬塞过来:拿上,拿上,根儿纸烟嘛!

 

有人夸说:一个箱子上摆两盏煤油灯了,真正是个文化人。

另一人说:老师麽,下夜要看书了,两盏灯亮堂些。众人就又去看箱子上的书。

一人惊怪起来:“shei(陕北惊怪语气词)!这是本甚书?这日怪,这厚!

我看过去,见是本郑易里编的《英华大辞典》,是从家里弄来的。

就说:这是本外国文儿的字典。几个人都争着拿来翻了看,说这些洋人日怪,

咋弄得这么些曲曲弯弯的字儿,谁能解下了?

 

一老汉就问:这厚的个怪书,谢老师咋就能读完了?

我赶忙解释:我哪儿能读得完。这是本儿字典,不是读的,是查字儿用的。

老汉们就说:枣圪台这回寻了个好老师,还能查外国人的字儿。娃们好福气,一满能学到好文化。

 

我看了队长说:队长,学校窑隔壁是机房。开机器怕要影响学生上课听讲了。

队长说:成嘛。叫给说下,上午不准开机器,下午再开。都叫照谢老师的规矩办。

 

一个婆姨跟一个汉挤上来,送上来一个小筐,里面装些桃儿杏儿的鲜果子。

说:谢老师,这些叫拿上吃去。我还未及答话,婆姨身后扯出个男娃,拖着鼻涕,大约五六岁光景。

说:我们这个猴娃(方言:小娃),不够年龄,人家不叫上(学)。看谢老师能给收下,坐个后排排。

家里大人就能上山(干活)了。我想想好像后排应该还有位子,就说:

能行,上课前要把鼻涕擦干净。婆姨汉子感激不尽,说:擦干净,能成,能成。

又说道:后沟张海富家也有个猴娃,也不够年龄。张海富叫来问谢老师,也叫坐个后排排吧。

我连说:行,行。众人听了,都笑眯了眉眼。

 

 

第一堂课

 

清早起来,特地找出件干净的中山制服换过,将身子挺直了,站到讲台前。

 

窑洞里面,全体学生娃已端坐得整齐。从前排看过去,见许多娃都换了洗净的布衫。

但光线昏暗,辨不清面孔。只看见昏暗中都是眼睛,散落在各处,眨得一片晶亮。

想起先前在队里干活,天不亮出早工到羊圈起粪。那昏暗的羊圈里,羊的眼睛便是这样晶亮,

也散落在各处。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揽羊的牧人,学生们便是那些羊。

 

见学生们都安静着,仰了头等候。赶忙收了心思,咳一下,把面孔放得庄严。

开口说道:我从万庄来,姓谢。一向在山上干活,从来没有教过书,也不知能不能把你们教好,

停一下,觉得不妥,换了话说:我现在挨个儿点名,点到谁,谁就报自己的名字,是哪个年级的。

 

于是用手指点了过去。男娃们都扯了嗓子喊,女娃却都扭捏,声音蚊子样细。

查下来,计学生二十四个,

男娃十个,女娃十四个。

其中五年级五个,四年级四个,三年级四个,二年级五个,一年级四个,学前班两个。

 

这五个年级的学生都坐在一个窑洞里,且还有算术语文各科的不同。

想一下,定了主意,放话道:五年级的同学到黑板前面来。其他人放悄声!

 

 

几个学生到了黑板前,便问道:谁有语文课本,你们已经学到哪儿了。于是接过一本揉卷的册子。

翻到一课,看了课文,不喜。就又往下翻一课,见是说历史故事,讲古人好学,说:就讲这课吧。

让个学生来读。那娃捧了书,读得结结巴巴,许多字不识。

我把生字挑出来,先讲字意笔划,再带着学生娃们一齐用手望空中画写那字,口里横竖撇捺唱那笔顺。

然后放学生自己唱。学生们便扯了嗓放声,口唱手画,把那调儿颂得如和尚做法事。

耳中一片訇然,窑洞如同大庙。心中叹道:真是书声朗朗啊!这声音好久没听到了。

看看有了些时辰,就对娃们说:都坐回原座位去吧。每个字写五行,要按笔顺规矩。

然后自己背写熟。我过后来考。

 

又叫过四年级的到黑板前。拿了本算术书来,见是讲四则运算。于是讲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括号优先。

黑板上做了演算。又叫两个学生娃做了一回。留一堆题目,叫回位子去做。

 

然后去对付三年级。见是讲乘法。翻到口诀表,我领着念,娃们跟着直了喉咙吼。

看看吼得熟了,打发回到自己座位上去背。过后要考,不会不行。

 

一气讲下来,在台上手舞足蹈。把所有年级都安顿了,方吐一口气。就觉到有些乏,肚子饿起来。

这才想到,上了这半天的课,还没有做过课间休息。

于是宣布说:现在下课,休息十分钟,再回来做作业。

娃们齐声呐喊,从座上跳起来,冲锋到场院,土匪般打闹成一团。

 

我擦净黑板,拍拍手上的粉末,走出学校窑门。站到阳光下,觉得有些刺眼。

就看见块烂石头上蹲着个队长,等在那里。队长手上擎管旱烟杆,吃得嘴巴胡子冒烟。

见我出来,笑了说:谢老师,上午的课讲少些,能成?我应道:成么,咋介?

队长又笑:中午咧。课讲到中午就对咧。让娃们吃饭去。你也做上口嘛。下午不累的话,再讲上些。

累的话呢,就算讲了。我也笑:我讲得忘了时间了。下回得留神。让学生们吃饭去。吃过后下午再讲吧。

回身向场院里的娃们发喊道:放学啦,都回家吃饭去!学生娃们听了,发一片喊叫,

顷刻无了踪影,余了个空空的场子。

 

 

 

山顶

 

早上爬起来,心情愉快。随便喝了碗隔夜的米汤,夹了本书,坐到学校窑去读。

等了一气,却不见一个学生。忽然省悟起来,今天是个星期天嘛。

 

做了几年山里人了,这天天早晚地做农活,从没有个节假寒暑。可现在做这老师,有了这星期天的公家规矩。

心里不禁喜欢,叫人远远地想起来些城里人过的日子。想到来枣圪台已多日,何不出庄外山上走走。

便回去窑里随便捡了本书,带了窑门,信步出了庄。

 

清风里,一派艳阳,天蓝得干净。曾听人说过,沟底枣圪台山高,可望得千里,绝好景致。

出了庄见到个岔口,便寻了上山的小路,一路悠闲地走了上去。

 

其时寒露方过,暑气尽褪。沿小路登到枣圪台山顶。四下望去,果然是群山皆小,独临了空阔。

但见秋色西来,长天寂寥。节气里带的清凉,增得人气爽。感到有几分懂了古人。

想古时候那些游子们,悲秋时节,若登高望远,不知乡关何处,心里就会生出许多的惆怅来。

 

低头再看手中的书,是本中华书局版的《古文观止》。这书已经残了头尾,中间还扯掉了几页。

这种封建四旧,如何到了枣圪台知青手中。奇怪也没带走,许是人走得匆忙了。

把书翻开来,见到是陶渊明的归去来词。

劈头里读到一句: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心中叫起好来。

 

 

又往下细看,一边感慨。人扔在这荒山野岭,才认了真读到这些封资修毒草,却像是遇了个酒肉的席面,

盘盘都是珍馐。过去没有去刻意搜来读,真是罪过。回想以前,人实在是混沌了一路。

读许多理论,跟许多说教,都指鹿指马荒诞不经。信了多少荒唐。

 

 

我捡了个土埂,一个人坐在山顶,秋光里把那书看了很久。看得眼睛乏了,这才抬头。

见高天里起了薄云。那薄云轻盈流畅,蛋花汆汤似地大片抖散开来,群山都沉到那汤底。

人就感到有些肚饥。想到读到这么本好书,得找人去聚聚才好。

 

合了书站起身,一路下来到枣圪台庄里。到窑里装了瓶清油,夹了书,锁了窑门,顺山沟走出来。

走一刻,已看到余家沟的高峁。峁下淡淡的一缕炊烟,绿阴中懒懒地升起来。

 

 

 

余家沟

 

余家沟与枣圪台相仿,五十来户人家,夹在枣圪台与万庄之间。

原先有北京知青三十多人,现在单剩个知青王克明,而今也在教书。

 

进了余家沟,到知青窑去寻克明。转过石窑院墙,见棵老树虬根,横竖了枝杈,生得全无章法。

树下见到那克明,头扎条白色羊肚巾,身穿件黄色斜纹布旧制服,脚踏双黑色松紧口懒鞋,立在窑门碾盘前。

制服右边肩头上扯了口子,被用个别针扎住,阳光下像个肩章,闪了些光亮。

 

克明见了我,高兴地招呼:嗨,正想找人传话去叫你出来呢。你倒来了。

我说:今儿星期天,我肯定会出来。我弄了瓶清油,枣圪台分我的。克明接过清油,

羡慕说:枣圪台一满好吃食。又说道:老楚老苏今天在我这儿。一会儿简华说好也过来。

我在庄里弄了十几个鸡蛋,还有个猪肉罐头。今天咱们可以打平伙(聚餐)了。

 

随克明进了窑,见北京支延干部老苏老楚都在窑中。老苏坐灶旁烧火。

灶上大锅盖了盖帘,雾气蒸腾。老楚坐炕沿上,面前好大一缸子大叶儿茶,浓得墨汁一般。

 

老苏原是北京什么机关科员,人一向本分,行为谨慎言语小心。老楚文化人,先前是北京某校校长。

文革初期,各校红卫兵都把老师校长捉来,批斗得快活。他很受些曲折。经劫难不死,身心一发宽大。

 

正招呼时,简华来了。身上一件灰青布褂,已洗得发白。手上提着两个酒瓶,

看了大家说:都在呀!举起酒瓶说:万庄供销社弄来的,一瓶红葡萄,一瓶白的。够咱们一顿了吧。

 

 

 

我取出那本《古文观止》,克明和简华眼睛都亮起来,说:咦!你是从哪儿弄来的?

没等我把陶渊明的那篇打开,克明已跳过来把书抢了去。

翻了几页,伸了脖子,忽然大声朗颂起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抑扬顿挫前仰后合慷慨激昂,像莎翁的哈姆雷特在台上念独白。

正得意,窑外已聚了一群娃娃,都吵嚷说听王老师唱古经了,一句也解不下!

 

克明翻着书说:这书还有篇儿特棒的。指给大家看时,却是骆宾王讨武曌的檄文。

克明直了身子,又是高声: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语调放得铿锵。

待读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功馋,狐媚偏能惑主两句,

大家都失声大叫:好!倒把老苏吓了一跳,张了口,抬头疑惑地望着大家。

 

 

我笑着摇头说:骂得太露,小气了。克明家里是高干,文革中整成个黑帮。听我说,就笑着看看老楚。

向我眨下眼,带了分狡诘,说:这骂得才叫过瘾呢!而且几句对仗漂亮,得大声读才有味儿。

 

老楚端了缸子,喝口茶。慢悠悠地笑着问:那文章骂谁呢?克明说:骂的是伪临朝的女皇。

简华解释说:是骂武则天,唐朝的事儿了。老苏就说:哦。骂唐朝呢。

又说:哎,我说你们几个呀,净管那些唐朝的事儿干什么?喜欢诗,多学学毛主席的诗词嘛。

不要光看古文吧。看点儿现代的,学点儿科学知识。

简华说:大家都在看数理化呢。

老楚鼓励说:你们几个都有程度有基础,我看呀,大学以后可能要恢复。说不定没准儿会考试招生呢。

 

正说着,进来个碎娃,对老楚说:我妈饭好了,喊你到我家窑火吃派饭去。

大家慌忙说,不要去吃派饭了,在我们这儿打平伙,吃好的。老苏就看看老楚。

老楚站起身,抻了下筋骨,说是有规矩。捧了茶缸,跟了碎娃,一摇一晃地走了。

老苏讷讷地跟了在后面。门前的娃们散去,剩条狗,瘦瘦地卧着。

 

克明去到酸菜缸,从里面抱出块压菜的石头,说:咱们搭桌子来。陕北农家的窑里,

,没有桌椅。我去从另一个酸菜缸里抱石头。两块石头一边一块,摆好在窑洞里。

简华就去窑洞门口,双手抓住窑门板,用力往上一提,把一扇门从门拴里卸了出来。

克明上来相帮着,把门板抬了,铺到两块石头上。地上就搭出一个桌子,只是甚矮。

克明有知识,便作的卖弄:古时候没椅子。桌子矮的,是几。

吃饭跪着。咱来帝王将相,席地盘腿儿。

 

灶上后锅里,克明已打好一锅黄米饭。大家就都上手,前锅倒清油,炒出一大锅油汪汪的洋芋条子,

盛在个大碗里。再把鸡蛋都磕了,加大把葱花打散,收拾了一大碗油汪汪的炒鸡蛋。

最后找些洋柿子做了锅西红柿酸汤。几样菜摆定到门板上。

克明又把猪肉罐头打开,见是白灿灿一罐头的稀稠猪油,肉倒不见几块。

就都倒到个碗里。又将酒分倒进几个大茶缸子。

 

三个人各自找了块柴木疙瘩,坐下来。将酒杯捉定,各自先灌下去一大口。

右手举了筷子,喝声吃!一齐动起手来。

 

那炒鸡蛋金黄灿烂,最是诱人。第一口一大筷子,人香得直酥了半边。

又用调羹舀那罐头的猪油,拌进黄米饭里。黄米饭油津津泛一层光亮。

几个人一边擎了大杯,一口口的白酒,辣辣地倒下去,肚里心里热烫起来。

 

一顿吃喝到太阳偏西,大家都有些瘫软。桌上白酒红酒早已倒得瓶空,盘中吃得狼藉。

克明扔了筷子,一口把残酒干了,抹一下嘴,表情庄重。说:来,咱几个,《你们已英勇牺牲》。

几人听了,都干了大杯,带了醉意,嗓音嘶哑地吼唱起来:

 

多少弟兄们牺牲在斗争中,

他们对人民无限忠诚。

愿为全人类能够自由生存,

一切都贡献,甚至生命。

 

这是19世纪俄罗斯民运人士的葬礼曲,曲调徐缓。叫大家唱得悲壮。

吼叫里带了一种挣扎,叫人想到荒山上兽的干嚎。

 

西天上,晚霞烧起来,成了一片火海。大块火烧云红得鲜血淋淋,深深浅浅流了满天。

晚风送过来,看得见大家都映红热了脸子,就觉着那歌声飘荡起来。

我醉醺醺地望着那歌声。看着歌声渐高渐远,看着它飘到血红的云海里去了。

 

 

 

 

回到古代

 

早上起来,上了两节的课,我开口说道:昨天留下的功课,都做完了?现在交作业。

娃们都把作业本子拿出来放到桌上。我离了黑板,依次收了过去。

 

待收到山性时,见桌上空着。就问他:作业呢?山性是个五年级男娃,很机灵的模样。

他歪了头,不看我,说:没做。我记起来,人说这山性是孩子头儿,很是捣蛋。

原先枣圪台作教师的女知青被他给气哭过。就问:为什么没做?他看一下我,垂了眼,

说:没时间。我咽口气,又问:昨天下课你干嘛去了?”“耍来咧。

 

我抬头看看其他娃,说:昨天耍的还有谁?还谁没做作业?窑洞里没人答话。

我凶起来:还谁没做!娃们中间,迟迟疑疑地举起来两只手。是来福,是根宝,一个是队长的儿,

也是上五年级,都怯怯地看着我。我厉声喝一句:站起来!两个男娃,加上山性,

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窑洞里死一样静。

 

我心里恨将起来,一路怒喝下去:不像话!你大你妈上山受苦,挣出两口吃喝,供着你们。

指望你们能学上两个字儿,过上些好日子。能记账识数,少受穷受累。你们却跑去耍,还敢不做作业!

对得起你大你妈吗?良心呢?我越讲越气,声色俱厉,把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乡里为父母的大道理小道理,

义正词严,铺天盖地拿出来训得滔滔不绝。也不知训了几个钟点。

骂到后来人有些累,心里奇怪起来,肚里哪儿来的那么多说教。

 

正在喝骂,觉得窑门口有人张望。抬眼去看,见是两个婆子。婆子见我看她们,吱溜一下跑没了影子。

 

抬头看看太阳,已是正午。再看山性儿几个,都低了头悄悄站着。气势已被卸得干净。

定了气想想,可怜这些山里娃,听惯的骂都是乡间粗口,大概从没听过有人拿这么多大道理来骂人,

自然矮了下来。就住了口,对娃们说:现在放学回家吃饭。没做作业的留下。

娃们都拿了书,逃也似的跑光了。

 

我对那三个说:你们几个坐过来。先把昨天的作业做了。又打开语文书,找到个学过的生字表,

指着字说:这些生字,每个认真写一页纸。写的时候用心,过后我来考。不会不行!

把书拍到桌上:写吧!不写完不准回家吃饭。看谁今后敢不做作业!

 

三个娃都乖乖摊开了书纸,开始写。我找本书,在一旁坐了看。

守着。隔阵儿训上两句:今天这事,心里要记下!完成作业是做学生的头等大事。

 

又守了一刻,肚里饿起来。就说:我去做饭。你们老实写字。不许胡捣,操心我不客气。

娃们彼此偷看一眼。手上不敢怠慢,加紧了写。

 

我回到住处窑洞,生火,切菜,揉面,匆匆做成一锅瓜菜镬面。却发现盐没有了。

就拿个小罐出来,去到隔壁喂牛老汉陈宝明家,想讨些盐回来。

 

出了窑,先去学校窑张望一回,转回来到陈老汉家窑前。正是中午,学校小场院静无一人。

推开窑门,听到嗡嗡的说话声,倒叫我吃了一惊,里面竟聚了一窑的人。

炕上坐的都是婆姨,三个学生娃的娘也在。脚地闲站了两个吃烟的汉子。

 

见我推门进来,众人都一愣,忙闭了嘴。陈老汉笑吟吟赶忙招呼:谢老师,中午做甚吃?

我说:哦,做镬面。盐没了,能先借给我点儿吗?众人一听,都齐声说:

这算甚事,要叫谢老师说借!不待陈老汉动手,都四下动作,拿盐,寻辣子,

还有人跑去剥来两颗葱蒜。

 

我连声道谢,正要走,却看见灶台上放着三个饭罐子,里面装的小米粘饭,上面堆了些下饭小菜。

山性娘忙的解释:是三家给三个娃送的饭,先叫撂着。谢老师尽管去操心管教!

队长婆姨也都相帮了说:谢老师快忙做饭吃去。我们守着。娃们不写功课,就不能叫吃饭!

 

我愣怔在那里。乡里人尊着古,敬先生管教学生呢!外面可多少年没见过这事儿了。这叫人心里热热的。

多年来兴的是把读书人踩了在脚下作践。那风尚似早已失却,人心中变得遥远。

而今在这贫穷的小山村儿里,遇上这敬读书,敬读书人,像是回到了古代。

这是些传下来的根底,积在这些不识字的农人心里,厚得像黄土大山,可叹!

只些个秦始皇烧书的歪道理能够打掉!

 

离了陈家,我忙跑回学校窑。见三个学生娃还在写。每人把纸抄了七八页。

拿过一页来看,上面紧紧密密一排排铅笔生字,大大小小,黑黑的一片。

心里惭愧,暗骂自己,真是少不更事,下手没个轻重。

派这么重的功课,抄到明天早上也抄不完。

 

我赶忙直了身子,和善了面孔对三个娃说:

好了,今天就做到这儿吧。从今要记下,每天必须完成作业。现在快都吃饭去吧!

三个娃听了,欢呼大作,立刻都扔了笔。逢大赦似地跑了。

 

吃罢午饭,隔壁陈老汉特地拿了一篮杏儿过来。说是专为给老师摘的。那杏儿大而圆,颗颗润白。

我拿了一颗来尝,蜜甜,更带了股清香。

 

老汉看了我吃,得意地说:几道沟就数我的杏儿好了,远近再没这么卜(棵)杏树。

谢老师爱吃了都拿上吃去!我不好意思:拿几个就够了。

老汉笑了说:都拿上!老师么,古代要叫个先生了。一满该拿好酒烧肉待着的。几个杏儿算甚咧?

我说:这么好的杏,您该拿上走延安城卖去嘛!

老汉把个烟杆噙到嘴里,摸出火镰点上:咳,卖什么了,麻烦的!你谢老师好本事,看把这些娃们教的!

再想吃杏儿了,上我树上摘去。喷口烟,竟自夸耀起来:

咱这个人,就好讲个五湖四海,为的朋友!好叫谢老师你们文化人知道,你陈大爷这一辈子,

不同他一般乡里人。咱是吃也吃过,喝也喝过,嫖也嫖过,赌也赌过,是见过大世面的!

延安城那阵儿有个苏维埃主席林伯渠,你北京街上认得吧?

那(方言:他,读nei)和我在一个桌上吃过酒席咧。

 

 

下午下起了大雷雨。我站在窑门口看雨。近晚雨停了。空气清甜如饴。

满天沉沉的阴霾,裂开来一道缝隙,露出天穹青莹的真色。

我眼前明亮,心里琢磨:那是天空本来的颜色呢。

 

 

 

山中日月

 

自此以后,课上得顺当。再无人敢不做作业。我深恐惭为人师,不敢有怠慢。

把算术讲得仔细,拟了许多应用的题目,叫娃们演算。语文课遇了好文字,拿来叫背诵。

新词用来造句,生字两天一考。整日领了学生,做许多课堂练习,留许多课下作业。

 

娃们为完成作业,每晚就要用功。

庄里人跑来,大惊小怪说:咳呀!娃们吃罢饭要抢油灯了,再以前没见过这号怪事。

说是不做作业,不得过去,谢老师要ceng(方言:斥责)了。

 

有一天上自然课,我把课本扔到了一边。给娃们讲起世界宇宙太阳系:

地球是个圆球。不太圆,稍微有点儿扁,我说。

娃们问:那地咋是平的,还有山了?我在黑板上画个大地球,用粉笔在地球上截一小段,

又画个小山,说:看,这一小块不是平的吗?还有山了。

地球太大,人太小。人感觉不到它是圆的。有地心引力,所以人能站到地上。

我讲到古人都以为地是平的。后来有个叫麦哲伦的去航海,绕了一圈。

有个叫布鲁诺的说地是个圆球,给烧死了。又讲到人坐飞船上天,看到了真的地球,

是蓝色的,那是因为大海,很美。

 

我拿了粉笔,在地球上指点,说:这块儿是我们中国。这小块儿是陕北。

这一个小点儿,就是咱枣圪台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呢。

又给解释说:这里是北极南极,中间这一圈叫赤道。赤道很热,住的黑人。

一个娃就说:我那回走延安城看见黑人。皮咋就那么黑来的?

另一个娃就问:黑人,用肥皂洗得白吧?

 

第二天上课考试生词,娃们都答得好。我很高兴,正在夸。

却不料山性带头,娃们齐声央告起来:谢老师,我们考好了,加一堂自然课吧!

我愣一下,笑了。那一片清脆的童音,一片肮兮兮,被太阳晒得红红的脸蛋儿,一片稚气渴望的眼睛!

那是人生路上真情的画儿。而今我忆起那画面,眼里面噙了泪水。

我说:今天大家都学得努力。老师也高兴。那咱们就加一节自然课吧。

娃们全体地一声大叫,互相吵嚷说:都快悄声,听谢老师讲古潮了!

于是人人端坐,大气不出。

 

这自然课就成了劝学的手段。我把些世界天文地理历史文艺拿来,加许多掌故,演绎成故事,

讲了个天花乱坠。为听自然课,娃们都在功课上下心。山性几个更是自发帮了照管,

不敢叫有完不成功课的,不的话,谢老师就不讲古潮了。

 

不记谁带的头,晚上正要做饭,有个娃跑进来。

对我说:谢老师,我妈(或我大)唤你到我家吃饭来。我被硬拉着走,到窑里给迎到炕上坐着。

见主家端的白面条子,镬的洋柿子,豆角角。放的辣子,调的酸汁。遇上富裕人家,还吃上一嘴羊腥汤。

 

后来家家都来请,都做的好吃食招待。有那贫穷人家来请。我坐在炕上,一家大小看我一个人吃。

大人孩子都说吃过了。我见大人悄悄往娃手上塞块糠饼子。叫走开一旁吃去。心中很是不忍,却推辞不掉。

弄得主家生气,觉得不吃,是看他不起。真是件十分尴尬的事。

我胡乱拨拉两口,撂了碗,说吃饱了,实在吃不了了。千谢万谢地告辞走脱,如释了重负。

 

一次晚上回到住处。正舀了水到大锅里,准备做饭。就觉得窑里有响动。

回头看时,见角落阴影中站着个王军。他看了我,小声说:谢老师,我妈叫你吃面去。

这王军是个二年级的娃。我知他家只一个老婆子,拉扯几个碎娃过活。因没有劳力,挣不下几颗粮,

养几只鸡,靠几个鸡蛋贴补。以前那老婆子来请过一次,被我坚决谢掉了。这次却又来请!

 

我不去。给王军说各种借口理由,硬打发王军走了。刚坐下来烧火,就听到门响。

老婆子挽个篮儿一步跨进来,王军后面跟着。老婆子一头嘴里唠叨着,一头把篮儿塞过来:

好谢老师来,都说你书教得好咧!咋吃再的饭(再的:别人的),不肯吃我一口饭。

我老婆儿就这么一个儿。指望跟你老师学些本事,能识字识数。将来少受些煎熬咧。

我拼命推辞,一边说:大娘,您把东西拿回去吧。我会好好教王军的。老婆子哪里肯听。

扔下篮子,拉了王军跑了。我愣愣地看着篮子。那是一篮子的鸡蛋,个个染了红彩。

鸡蛋下面平展展压了三角钱。

 

光阴迅速,转眼就又是金秋。近割谷的那天晚上,我坐在住处窑里,把书看了一回,人有些乏。

就拿过学生课本来翻看。心里想到,课教得忒快了些。这学期课本上的东西已经教完,再没得讲了。

总不成老做复习吧?心中懒散,就拉开门出了窑洞,沿着路走下来。

 

夜晚的小山村儿,凉爽安静。山沟幽深狭窄,两壁立着黝黑的大山。

头顶上,阔阔的一条夜空,开朗起来。天边上一轮小小的山月。月儿清白,悄然地飘。

带一种悠远的淡泊。意境绝美。我站下来,想到李白青天中道流孤月

又想到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句子。

咳,这沟涧,这山月!那些古人的句子,该拿来讲给学生娃娃。

不管上面发的那些课本啦,我心里想:教些古诗文的段子。

深山皇帝远,没人批判你搞四旧搞反动。也不必讲整篇诗文,只单讲些千古不朽的句子。

叫娃们懂些中国的文字。

 

回到窑里,忙找来纸笔。小时候曾随祖母和母亲读古诗词,很背了些。

于是凭了记忆,纸上记下许多诗句。尤其那些大气的句子,叫我喜欢。

而今回想起来,感到人生境遇奇妙。在那个大山深处的小油灯下,

想到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想到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

想到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都是王国维称之为不隔的诗句。

这类诗句,无字词雕饰。悲喜涌来,脱口而出。真正是一句顶一万句,早已是不死了。

 

第二天,拿了古诗句来教学生。课堂上响起一片玻璃般的童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便在枣圪台这小山村安顿下来。每日用了心,教这群娃娃。闲时看自家功课。

日有所获,自得其乐。其间外边儿的革命,名堂层出不穷,正闹得轰轰烈烈。

小山村流水依然,山月不关山外事。到了过年,下了大雪。

接连几天的昏天黑地,道路不辩。庄户人的窑洞里,灶火各自明亮。

婆姨们熬了豆腐,烫了米酒,炸了油糕。锅灶上飘了些肉香。

年三十晚上,我拔开笔,蘸了墨汁,写了字贴到墙上。

那句子是:自在山中一载,不管世上千年

 

 

谢老师要走了

 

一个星期天下午,太阳金灿灿的。我正在住处批作业,一个娃慌张跑进来,

大声喊说:谢老师!队里叫你去开会了。

 

我到队长家窑洞时,队长书记几个正盘坐在炕上,炕桌旁坐着个公社的文书老宋。

窑里边蹲坐了一脚地的男人。个个拿根烟杆,喷得窑里烟雾一片。

见我进来,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