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9-04-26 19:04:25

60年前的复旦美女教师:境遇坎坷的任孟昭

 

--作者:李杜

 

我对父亲的大学生涯,知之甚少。家里有一些老照片,但背景信息寥寥。

印象深的,是集体照中的一位年轻女子,容貌、气质、服饰,与1950年代的中国女性迥异。

 

156.jpg

 

父亲是前排左一。中间黑衣者即为任孟昭老师。上个月,《中华读书报》上登载了一篇刘士杰(前排右一,原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的文章,回忆我父亲的大学生涯。我偶尔读到,感慨万千。

 

父亲读的是中文系。聪慧美貌的外文系青年女教师任孟昭,担任他们的外国文学史课程。

任孟昭出生于1931年,出生地不详,随家人侨居海外。

1949年,18岁的任孟昭,意气风发,受建设新中国的感召回国,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

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裁撤,英文系并入复旦外文系,任孟昭凭借扎实的英文功底,直接留校任教。

 

任孟昭兼具东方女性的含蓄与西方审美情趣,经常系着一方丝巾,清丽脱俗,在一片灰蓝的沉闷中,成为校园里的一抹亮色。大学的戏剧节上,任孟昭和外文系的其他青年教师们,一道自编自演英文戏剧,惊艳全场。

 

洋味十足的任孟昭,是学生们眼中的偶像。一颗纤巧的香烟在手,烟雾缭绕中,孟昭老师启动朱唇,希腊神话、巴尔扎克、莎士比亚,娓娓道来,眉飞色舞。男同学们听得魂飞天外,魄散五州。

 

毕业时,很多男同学都索要孟昭老师相片以作留念。父亲还有一张和孟昭老师的合影,背后有孟昭老师的题字。通过父亲室友刘士杰老师的回忆文章,我才知晓,喜欢研究美学理论的父亲,毕业后分配回了老家一所建筑专科学校教马列理论。而梦想当一名作家的刘士杰,却分到社科院研究理论。在冰冷的计划体制之下,个人梦想微不足道。父亲一生郁郁不得志,1980年代稍露头角后,英年早逝。

 

任孟昭老师的遭遇更为凄惨。几年后,文革阴云笼罩大学校园,当年的女神老师任孟昭被政治狂飙所吞噬。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海外背景意味着没顶之灾。任孟昭被扣上双料特务的帽子,受到残酷迫害,关押审查,双腿被打断,造成终身残疾,再也没能站起来。

 

文革中的任孟昭,与现在风头强劲的复旦网红美女教授陈果同年,同样在课堂上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命运却迥异。

能把这样的知性美女双腿打残,需要何种疯狂与残暴?这个民族潜藏着多大的残忍?

轻轻一句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淡淡一个曲折前进背后,是一个个个体被摧残的切肤之痛。

 

没有人知道,也不会有人去关心,这位优雅裕如,饱读诗书的女子,是如何撑过生命中的至暗时刻。晚年的任孟昭一直待在复旦外文系,著述,教书。直至1990年代,还在担任英美文学的硕士生导师。因任老师行动不便,学生必须到她家里接受教诲。

 

2012年,81岁的任孟昭老师,在平静中去世。去世前健康状况一直不佳,生活全部由爱人照料。

有学生提出想为她撰写生平事迹。孟昭老师淡然处之,说只想平静地生活,不愿留下只言片语。

 

在任孟昭老师追悼会上,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悼词中说,十年动乱中,任孟昭同志受到不公正待遇,身心备受摧残。即便在那艰难时期,她仍然相信党,忠诚于她所热爱的事业。

 

读到这种人人熟视无睹的套话,我只觉得冰冷。

能有多少风华正茂,经得起国家的一段弯路这样无情碾压,零落成尘?

在写她双腿被打断那句话时,看到照片上孟昭老师浅笑盈盈,我敲击键盘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好在,还有这些模糊的相片,定格时光,让我们这些与孟昭老师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得以记取她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转自《李杜的双语世界》

YMCK10252019-04-26 19:05:24
微小说: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