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9-11-12 19:36:59

强行改命登高位,折寿三十年

 

倾莲池罗智 新浪个人认证

 

子不语·史宫詹改命

 

溧阳籍的宫詹(负责皇宫事务)史胄斯,没做官前,去省里参加科考,遇到南门外的汤道士谈命理很精到,因而拿自己的生辰八字求他推算。

 

道士说:“按照丑时来算,你终身只是一秀才,寿命可以活到八十三岁。若是按照寅时来算,便可以官升三品,今年科考就中。你是丑时生的呢?还是寅时呢?”

 

史说:“丑时。”道士说:“若是这样,那今年科考就考不中了。”史伤感不乐。

 

道士说:“命是可以改的,但阴司对寿命最重视,先生如果肯减寿三十年,就为先生改作寅时。”史欣然愿改。道士说:“果真是情愿,明天早来。”

 

第二夜,史五更起来梳洗后到寺庙,道士已经开门等待,说:“你是诚信的人,但日后官位尊贵寿命短,不要后悔。”史表示愿意,准备香烛,对天表白。

 

道士披头发拿着剑,口中喃喃诵咒,良久,另写一八字交给史。史拿回去,放到箱子里。果然在当年连续考中,官做到宫詹职位。

 

五十二岁时,希望降职延长寿命,而在任职内总是没有过失。与吏部商量,吏部的人笑而不信。

 

到第二年春天,精神很好,到了五月,偶然有小病,皇上命太医去看史,却用错药了,竟然治不好死了。此事是兵部尚书公孙抑堂所说。公孙,是我的亲家。

 

倾莲池:世人为获得财富、名利、地位可谓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欲壑难填。老百姓常说的“平安是福”实为至理名言。

 

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命,大概皆有定数,这是由过去世无数业力在今生结集的果报,且地府也有记录。

 

既然基本的数是定的,就有一个基本的平衡,哪方面消耗多了,另一方面就会受到克制和减损。如财富和地位超量,人的健康和寿命就可能受影响。

 

故而,古人常提倡惜福,不要浪费粮食,糟蹋物资。更有人言未见暴殄天物的人能活到白头,其原因就是恣意挥霍浪费,折损了福报寿命。

 

不仅节流,佛教还重视开源,即积累福报,通过上供下施增加这个福报的总量,而非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线上。

 

曾有人问,如果一个人刻意去祈求某方面福报,如健康、婚姻、财富、名声,会怎么办?

 

若按唯识学来说,一个人的我执,即第七识末那识负责功德福报的转化方向。

 

如有个人前世大量布施,今生大富,方式是通过房地产来获得财富。为什么?因为他对财富,对房子的执著。

 

假如他的愿力是回向无上菩提或者极乐世界,会转化为出世间的资粮。

 

同样的,有的人经常放生、供佛、造塔等,然后精勤回向于获得某种世间福报,这些功德就会向那方面转化。

 

据印度佛教史所载,在古印度,有两兄弟因为犯罪被国王刑罚,被释放后积怨甚深,想报复社会。于是供养了阿罗汉午斋,以此功德,发愿转生为大力药叉,害死无数国人。

 

兄弟俩死后,随愿转生为大药叉,以施放瘟疫疾病等方式,残害无数生灵。后被当时的阿罗汉尊者降伏,摄受为佛门护法。

 

在日本,亦有血书大乘佛经的佛教徒,因不平等待遇而发恶愿,将抄经功德回向魔缘,死后转生为千百年来,给日本带来地震、天灾,朝廷动荡的最大怨灵。

 

在西藏,有些修行者一生诵修忿怒本尊心咒,达数亿,因为发心不正,不以菩提心摄持,死后转为大力鬼王、魔王,恼害一方。

 

在汉地,曾有一个寺院的住持,一辈子念佛,本来应该是好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有一天见到状元来寺院还愿,他对这种功名利禄,对状元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产生了欣慕和执著。

 

死后不是往生净土,而是转生为人,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了功名中人。

 

以上的故事还是基于以功德来发愿。

 

若是一个人的福德不足,也就是资粮不够,却屡屡强烈地祈愿和追求,也就是第六意识不断作意,第七意识执著深化,后果是什么?

 

本来其他方向的福德,可能会转向现在所祈求的福报,如折寿换取财富,婚姻糟糕换取事业。

 

有的人本来做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可以活到老,但忽登高位,就寿命不久。

这类例子现实中不少见。

 

用因果缘起来分析,是没有受用之福。

就像国外不少中奖几个亿美元的人,大多不过几年倾家荡产,乃至家破人亡。

 

有人说,他没有福报怎么可能中巨奖呢?

 

这里有个细节被很多人忽略了:有中奖之福,未必有受用之福!两者是分开的。

 

也就是你是有获得一笔钱财的福德因缘,但是不一定有使用它的福报。

现实中很多,有的人赚了钱,不久就发生各种灾难,刚好把这笔钱都耗尽了。

 

其因缘是前世修功德时,后来后悔、破坏行善之果等原因所致,说到底,还是福报不足。
《现果随录》载有一则故事。

 



赵志清挂冠修行先几免祸


山东人赵志清,以孝廉被选为河间府赞皇县的县令。

做官的三年期间,非常的清廉公正且仁民爱物,很得老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他忽然到太守凌圣功的家里请辞官位。


太守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由于知道宿世因缘的缘故,不得不辞官归故里。

太守更加好奇,问他宿世究竟有何因缘。 

赵志清说,我前生是某大法师的弟子,在他座下听经修行,大法师修禅定有神通力。


我二十六岁那年病得很重,临终之际,法师告诉我说:
“你的道力还不够坚固,这次死后就会堕入红尘。


由于你未曾修大福业,所以也不会登科甲之榜,事业的颠峰最多就是以孝廉之名,当个县令。但最多也只能当三年,多当一天就会大祸临头。如果你能急流勇退,入山再来修行的话,或许还可以见到我。


师父把话说完之后,我就死了。 我死后,从进入母胎一直到出胎,神智一直都很清醒,没有迷失过,师父说的话也都一一应验。现在三年的任期到了,我决定要入山修行去了。


太守勉励他一番之后,指定他暂住李灌溪那儿,没有马上放他走。不久之后,就有个姓刘的补了他的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有盗贼来破他所住的县城,结果全家都被杀死。


赵志清的故事令人感到可惜,他最终还是被其他人拖住,死于非命,而不是卸甲归田,到山林田园间,跟随着前世的师父,修习佛法,终老于斯。


大法师精修禅定,有神通力知过去未来,他说赵志清未修大福业,所以不会有大的功名官禄,最多就当一个县令,但是也不能当太久,否则大祸临头。


从大法师的话中可知,一个人的福德、财富、地位、功名等,实与过去所修之功德福报有关。未修大福业的人,若论财富,你今生再怎么努力工作,也不可能超越比尔·盖茨和马云等人物。

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学佛之感应。若是精勤供养布施和修行,在自身前世福报的基础上,是可以增益的。而基数有定,有些事过于强求,亦非好事。


在世间法的层面,佛法是积极的,特别是大乘佛法,大菩萨是志业在于度化众生,需有足够的福德资粮,财富、寿命等皆是必须积累之福报。
YMCK10252019-11-12 19:40:05
大国政治,先学规矩,后学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