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9-11-27 17:58:49

 

上阵之前,先读本书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推荐序

 

 

田松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书名就很有刺激性,很能吸引中国读者的眼球。

每年某地狗肉节前后,都会在网上激起各种争论,网下发生各种冲突。

作为一个坚决反对以狗为肉的人,我也遇到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猪可以吃,狗就不能吃?猪和狗有什么区别吗?

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要反对吃狗,就必须反对吃一切肉,就必须主张素食,难度便上升了好几个数量级。

 

网上网下,我们常常能看到双方各执一个极端,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似乎没有中间地带,没有过渡地带。

这使得对阵双方几乎没有协商的可能性。于是各说各话,语言暴力迅速升级。

对此,我建议对阵双方,在论战的间歇,读一读这本书。

 

当然,猪狗问题只占本书很小篇幅。

这本书讨论了更广泛的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尤其是本书副题所说的道德难题。

这些问题涉及所有人与动物发生关系的场合——在家庭,在社区,在动物园,在实验室,在荒野……

也是人们非常关心,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养宠物?儿童是否天然喜欢动物?

为什么人们喜欢考拉而害怕蛇?在与动物的关系上人类存在性别差异吗?

同样是狗,对待宠物犬和猎犬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

喜欢折磨小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是否更容易具有暴力倾向?是斗鸡更残酷,还是吃鸡更残酷?

为什么美国有很多吃肉的素食者?为什么很多素食者变成了前素食者?

为了人类的利益,是否可以拿动物做实验?观察、电击、注射药品、活体解剖……

什么程度的实验是你可以接受的?

同样是杀害动物,为什么杀死蚂蚁、蚂蚱、青蛙、小鼠、兔子、猴子,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会不一样?

比人智力更高、科技更发达的外星人是否有权利用人来做实验?……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深度的书。

书中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是通过各种案例进行的,其中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各种现实事件。

任何一种极端的主张都应该面对这些案例,正视案例所提出的问题。

即使不愿意介入观点之争,这些案例本身都是特别好的故事。

 

作为一位动物行为学家,本书作者哈尔·赫尔佐格(Hal Herzog)的观点非常之中庸。

他以平和平视的态度描述案例、叙述各方面的观点,并加入自己的评论。

素食者、前素食者、吃某些肉的素食者、肉食者;对动物保护主义者、打猎爱好者、动物权利主张者,

乃至攻击大学生物实验室的动物权利实践者……都是他讨论问题的对象,也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

他自己则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他在自序中提到,一位哲学家唐纳利(Strachan Donnelley)把处于灰色模糊地带的群众称为“头脑混乱的中间分子”,而他自己就处在这个混乱地带。

有人认为他是骑墙派,是道德侏儒;但是他觉得,中间分子更符合人类的逻辑。

所以他“反对使用动物进行眼影和清洁剂测试,但是认同牺牲老鼠进行癌症研究”。

我想,他的这种态度可能会两面不讨好,处在两个极端观点的人都会对他爱恨交加,无可奈何。

 

书中对很多问题给出了令人惊异的答案。比如,狼是怎样变成狗的?我们通常的理解是,人驯化了狼。

不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狼是不可能被人驯化的,更大的可能是,狼主动把自己演化成了与人共生的狗。

 

书中还给出了很多令人惊异的数据。

比如,在我的感觉中,美国人普遍接受狗作为家庭成员,但是书中说,“每十个美国成年人就有一个惧怕狗”,而且“美国平均每年有450万人被狗咬伤,24人被狗攻击至死,死者多数是小孩”。

再如,在我的印象中,美国处处可见素食者,但是书中说,很多素食者又恢复吃肉了,

前素食者的人数是现任素食者的三倍。

 

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一直在下降。从1975年到2009年,美国每年屠宰的牛下降了20%。

但是,鸡肉的消费量增长了200%。在1990这一年,美国人吃下的鸡超过了牛。

1975年,美国人年人均肉食量为80公斤,今天则是109公斤。

出于健康和道德的原因,2003—2007年,有机鸡肉的销量增长了4倍。

……

 

在读到此书之前,我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学术领域:人类动物互动学(anthrozoology)。

这个英文词的前半截是人的意思,后半截是动物学。合起来就是与人相关的动物学。

也有人不愿意称“学”,称为人类—动物研究(human-animal studies)。

从这个说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跨学科领域。

参与其中的有心理学家、兽医、动物行为学家、历史学者、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这两个名词及其译法还是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味道,把人从动物中剥离出去,仿佛人不是动物似的。

现在,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和动物权利主张者为了强调人也是动物,

更愿意用“非人类动物”这样的说法来指称“动物”。

于是,中文“人类动物”这个词指的就是“人”。

不过,作为本书的推荐序,我姑且延用本书的用词方式。

 

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脱离其他物种而独立存在,人也不例外。

人类自身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与各种动物保持了共生和伴生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中国人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为美好生活的标志。

牛马羊猪狗鸡,曾经是人类社会的有机成分。

在人类社会周围,还有一些野生的动物,

比如燕子、麻雀、老鼠、兔子、鹿,或者狼,他们与人也构成了或远或近的关系。

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可以推到人类的史前。

 

史前的事儿,是由神话来解释的。

神话对于先民来说,是历史,是哲学,也是律法,而不是想象的、虚构的、无足轻重的故事。

人与动物的关系最早也是由神话规定的。

比如在拉祜族神话中,小米雀和老鼠都在人类重新繁衍的过程中做出了贡献。

所以,小米雀可以在大田里吃粮食,功劳更大的老鼠则可以在粮仓里吃粮食。

所以,拉祜人不会轰赶大田里的麻雀,也不会杀害粮仓里的老鼠。

纳西族神话中专门有一则讲马的来历,神话中说,不是人驯服了野马,而是马主动来找人,

与人达成了协议,才与人共同生活的。

 

所以纳西族认为,他们与马之间有契约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狼自己演化成了狗,主动来与人合作,在神话中是能够得到确认的。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神话,这导致在人与动物关系上,表现了非常充分的多样性。

美洲人以牛为食物,印度教以牛为神物。

 

进入工业社会,神话失去了在社会生活中的结构性位置。

人与动物的关系失去了神话的指引,开始由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来规定。

之所以把宗教放到最后,也是由于工业社会中,宗教的作用逐渐隐藏起来。

关于动物伦理为什么产生如此巨大的争论,也恰恰在于,在全方位趋同的全球化、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

人们对所有问题都希望获得一个统一的、单一的标准答案,

而神话时代遗留下来的多样性依然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和潜意识深处。

 

 

作者不是人类学家,书中几乎没有涉及神话。

不过,作为人类—动物互动学家,作者与这个领域的其他学者有大量的接触,也大量引入了其他学科的资源。

比如,他非常专业地讨论了伦理学著名的电车难题,并给出了一个动物版;

也讨论了更加极端的思想实验:用有感知的老鼠做实验,与用先天脑残没有知觉的人类婴儿做实验,

哪一个更道德?再比如,在大学实验室中,动物实验都使用哪些动物?都有哪些奇葩的、残忍的动物实验?

他还介绍了人类—动物互动研究中的一些故事,比如,针对同一个动物实验方案,

不同大学不同机构的伦理委员会,会给出差异巨大乃至相反的结论。

 

这些案例和讨论让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趣,有深度。

我建议宠物饲养者、动物保护主义者、动物权利的主张者和反对者、素食者,以及一切对动物感兴趣的人,

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对手,丰富自己。

尤其是,上阵之前。

 

 

 

 

 

2019年2月25日

北京 向阳小院

 

 

(哈尔·赫尔佐格著,《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李奥森译,海南出版社,2019年6月第一版。

英文原题

Some We Love, Some We Hate, Some We Eat: Why It Is So Hard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Animals.)

YMCK10252019-11-27 19:04:37
发明
柳桥人家2019-11-28 16:25:56
那个钉子座椅太奇葩了!万一机关失控可就是过失杀人啦:D不过,公园里座椅要搞成这种收费模式,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这是一个只要钱
YMCK10252019-11-28 18:27:48
{~!~}
七彩奶油2019-11-30 10:19:30
俄罗斯几十年来在国力/军力上都不输于西方国家,但是他总是不被西方国家所接受,这让普京很郁闷。中国
YMCK10252019-11-30 17:0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