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out2020-08-02 21:56:39

1981年8、9月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自然辩证法学家于光远到处做报告、写文章、出书,严厉批判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者,给其扣上了“反马克思主义”、“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复活早已被打倒了的封建迷信”等大帽子。
       1982年1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邀请国家科委一副主任作报告,公开批评人体科学特异功能。次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并加按语认为:科学的事情,权威部门国家科委说了算。一时间,形成了对特异功能研究进行批判的严厉态势。
       对此,支持和主张继续研究特异功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张震寰、时任国防科委科技部二局副局长的伍绍祖等人,上书给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胡耀邦指示后,中央提出“不宣传,不批判,不争论,组织一些人研究。依法打击借气功、特异功能之名进行诈骗和迷信的活动”的“三十九字方针”。时过30多年回头看,中央这个决定依然十分正确。
       清华大学李升平在1988年第10期《自然杂志》上发表“气功外气2000公里超距对物质分子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章,发表前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写的评语是:“此稿内容为世界首创。确实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其分子性状。这是前所未有的工作。文字表达清晰。所以应立即发表,及时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的成就!”
中国地质大学心灵量子能量研究所(IPQE)沈今川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团队二十年来进行了大量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实验,结果显示,有人在特殊的功能状态下,可以发射出某种能量-信息复合体,强烈地、选择性地定向影响非接触目标物,使之产生各种物质效应,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效应。实验结果与发功者的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沈今川教授长期坚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只要实验是真实可靠的,我们就应当“反思”现有知识同时深思发现新知识,修改和完善我们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但‘事实’(实验客观结果)是不应当被修改的。”
       一、科学研究证明:人脑思维产生思维波(复合电磁波)
      【思维波和生物波是复合电磁波】广义物质包括实体物质,能量和信息。狭义物质=实体物,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以高速(注:电子并非都以光速转动)不停地转动,产生微弱磁场,每一种结构固定的物质(粒子)必然就有其相应的特征的微弱磁场,同时向外发射电磁波,这类电磁波而是只有一个同样的波峰波谷波长,而由很多个不同波峰波谷波长组成,所以称为复合电磁波。
       生物体或粒子所产生的复合电磁波,称为生物复合电磁波,简称为生物波。
      人脑在思维时会产生复合电磁波,我们称为思维复合电磁波,简称为思维波。思维波是加载有人“想法”(思维结果信息)的生物波。
      实验证明,思维波有电磁波波粒二象性、频率、波长、能量(产生热量)、传递信息、共振、电场、磁场(产生磁力)等属性,还应有其自身特性。
      沈今川教授认为:“人生命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电磁系统,健康的人和非健康的人在电学参数上是不同。”
     【脑传实验】姜堪政是华裔俄籍科学家,著有《场导发现——生物电磁波揭密》一书。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他设计并建造一个“两室一厅”式的实验室,以验证他的“脑传”假说(普通人称为心灵沟通,一人脑发射信息,另一个人大脑读取),两室各有一小窗与厅相通,他躺在一室,另一个人躺在另一室,这个处于催眠状态后,他见到灯光暗箱上或者想象一个特定的符号图形□△,另一个人脑读后记下,脑传成功率为70%,加“聚集器”后,脑传成功率95%。甚至可传爬山场景。角色互换后,实验成果同样不差。该项实验于1963年在中国简要发表。本人称为经典“脑传”实验。
      【实验证明:生物波是电磁波】姜堪政几十年后在俄罗斯用特殊照相机发现花朵、松树等的辉光现象=电磁波。后期科学实验证明,“脑传”的载体是复合电磁波。
       姜堪政博士计算并实验证明,确定生物电磁场频率(9.1×109-3.2×1013Hz)和波长(3.3cm-9.3um)。同时利用仪器检测人体各部发射的波长2cm的生物波的功率,同一个人各部强弱程度明显不同,与年龄、健康状况、情绪等密切相关。
       1911年英国一医生发现环绕人体周围有宽15mm左右的发光边缘,1939年前苏联工程师基尔利安夫妇在高频电场中发现活的人体周围会以一定的节奏发出彩色的光环和光点,而当一个人死亡一段时间后,光环才会消失。同时发现人体741个光点与中国针灸穴位相吻合。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一些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人体光现象、经络、穴位。
       普通人按着“自见辉光”步骤做,肉眼可发现:两手指尖部出现明显辉光,间歇时间大约3-5秒。1978年前苏联科学家证实,每一个人的周围都存在一个微弱的电磁场。空气中的电子进入该磁场后开始加速,使空气中的分子离子化。这一研究成果,证实了姜氏理论的成立。
       姜堪政在美国《交叉学科》发表“辉光实验”(又名“生物电磁场”)论文。文章指出:DNA在事实上仅仅是记录着信息的磁带,实际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生物电磁场。换言之,生物电磁场是伴随DNA活动产生的,反过来生物电磁场又能够唤起DNA活动。静止的DNA好像磁带,是信息的保存形式。DNA活动所产生的电磁场就好像磁带在录音机中转动时形成的载有信息的电磁波,它是信息传递的形式。如果能将一个有机体的生物电磁场增强,作用于另一个生物体时,则可以使受作用的生物体发生趋向于发射生物场的生物特征的DNA活动。这个道理可以解释长着鸭嘴、鸭脚、鸭眼的“怪鸡”;经“场导”处理后,黄瓜可以外表有刺味道如菠萝,也可外表像香瓜味道同香瓜。
       【脑电波是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在头皮表面的反映,而不是可向外部发射的复合电磁波】
       脑电波是大脑在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脑电波来源于锥体细胞顶端树突的突触后电位,脑电波同步节律的形成与皮层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脑电波频率变动范围在1-30次/秒之间的,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除此之外,在觉醒并专注于某一事时,常可见一种频率较β波更高的γ波,其频率为30-80Hz,波幅范围不定;而在睡眠时还可出现另一些波形较为特殊的正常脑电波,如驼峰波、σ波、λ波、κ-复合波、μ波等。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
       【量子共振检测仪QRS】
       量子共振检测仪工作原理是根据人体发出的各种各样的电磁波与数据库中预存的电磁波共振程度而得出数据来评判健康与否。通过手握传感器来收集人体微弱磁场的频率和能量,经仪器放大、计算机处理后与仪器内部设置的疾病、营养指标的标准量子共振谱比较,用富利叶分析法分析样品的波形是否变得混乱。根据波形分析结果,对被测者的健康状况和主要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并提出规范的防治建议。
       1988年第一台量子共振检测仪在美国诞生,1998年中国重庆天基权量子医学发展研究院研发出同类产品,2008年研发出第一个与联接互联网的电脑传感器,人们可以在万里之外用它检查身体状况,2016年基于智能手机的手环式传感器上市,2017年初升级为第二代,可检测400个项目。
       新一代QRS不仅能检测实体物质多少(如血糖、多种离子、维生素等)、疾病特有生物波,还可以检测经络、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等,对应的产品是量子理疗仪。
       二、研究证明:气功外气是思维波,可改变蛋白质分子构象
       30年来对气功的实验研究主要围绕三大问题进行:气功外气的存在性问题、气的本质或物质性问题、气功效应的问题。研究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种学科,其中大部分有关各种气功效应。和生命有关的气功实验可归纳为六个层次:
      1、分子水平——蛋白质、DNA结构,分子间反应等;
      2、细胞水平——免疫功能细胞、癌细胞,内分泌等;
      3、组织水平——肌肉、血管、神经等;
      4、脏器水平——对各种脏器功能的影响;
      5、系统水平——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微循环,排泄系统等;
      6、整体生理效应——强身健体,延缓衰老,调治疾病等,以各种生化指标、血压、血脂、血糖、脑电波、心脑电图等的改善为标志。
      【科学实验1:气功外气是人体发出的生物波】
      【实验结果】1978年5月《自然杂志》创刊号上,首次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顾涵森等用科学仪器测试气功的外气,记录下它的某些红外线信号物理属性,此乃气功科学实验研究之开端。
      【解读实验结果】该实验证明了气功外气具有电磁波之某些红外线信号物理属性,即气功外气是生物体发出的复合电磁波,简称为生物波。
      【科学实验2:气功外气是人体生物波中的思维波】
      【气功外气效应实验1:对生物分子构象作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褚德萤教授研究团队,1989年至2001年做了“气功外气对生物分子构象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功外气作用下实验样品的圆二色谱发生了具有统计意义的改变。其变化具有可恢复性和可逆性。表明气功外气可能使分子构象发生改变;(2)气功师发功引起的分子构象变化与其当天的状态有关;(3)气功外气引起大分子构象变化的D[q]值可正可负,表征分子构象更加有序或更加无序。其符号和气功师发功时的想法(例如发功时想“分子构象更加有序”、“分子螺旋度增加”;“结构更加无序”,“螺旋、折叠打开”等)具有统计意义的关联性。参加和主持该系列实验的还有复旦大学沈云虎教授、虞惠华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系、美国科学院院士Phillip•Skell教授、美国新泽西州医学和牙科大学陈科文教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何宏博士等。
      【蛋白质构象】蛋白质的结构分四个层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若干种氨基酸按一定顺序连接成的肽链,肽链结构比较稳定,破坏分子的基本结构需要较大能量,应当不易受气功影响;二级和三级结构是指氨基酸肽链按照一定模式生成的螺旋、折叠、无规则线团组成的空间结构以及功能团、侧链等的空间取向,分子的确定空间结构决定其生物功能的活性。大分子的二、三级空间结构统称分子构象,肽链的折叠和肽键旋转以及一些功能团或侧链的取向有关,引起这些变化需要的能量与破坏肽链结构相比要小得多,因此最有可能受到气功影响而发生变化。大分子的第四级结构是指其亚基互相结合成更高级的结构。
      【解读】此实验发功人所发出的气功带有“想法”,且影响实验结果,此时气功外气是人体生物波中的思维波,即具有思维信息(想法)的生物波是思维波。此实验“想法”是“分子构象更加有序”、“分子螺旋度增加”、“结构更加无序”、“螺旋、折叠打开”。首先说,气功师应该不是学医学的,具体地说,他们本来不懂蛋白质构象,但通过多次实验“想法”与实验结果间“磨合”调整,某一种“想法”成为一种“指令”性思维波。如此发功师发出具有不同信息的思维波。其次,思维波具有能量、力学效应(磁力、影响极性分子)属性,使蛋白质构象发生改变。
       褚德萤教授认为,在本研究实验中样品不具备四级结构因而不涉及。气功外气的能量量级和分子构象改变所需的能量量级可能组成一对相互匹配的较敏感的响应组合。
      【科学结论1】外气的存在和外气的客观性印证了内气的存在。因为气功师发出的外气是由人体内发放出来的。正如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指出的“外与内是同一个内容。凡物内面如何,外面的表现也如何。反之,凡物外面如何,内面也是如何。”
      【科学结论2】“气功师发功引起的分子构象变化与其当天的状态有关”(说明:气功师发出的思维波强度与自己当时精神状态有关)。
      【气功外气效应实验2:气功外气对心脏搏动的影响】褚德萤与程和平教授于2002-2005年进行了气功外气对中华蟾蜍心脏搏动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该项研究得到美国Rockefeller-Samueli基金会提供2002-2004年的基金支持。本实验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守良教授建议和设计。于2002-2005年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实验室和国家生物膜和膜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系列实验工作。先后请12位气功师作了117次实验,另请6位志愿者做了39次对照模拟实验。实验分为气功外气对离体蟾蜍心脏的作用和对在体蟾蜍心脏的作用两部分。两类实验对样品的处理不同,离体心脏采用离体再灌注技术维持心脏在脱离动物体后的继续跳动,其对外界的影响比较敏感;在体心脏由蟾蜍自体血液循环维持跳动,对外界影响相对敏感度较低。
      【实验结果】发功前蟾蜍心脏每跳动2-3或4次出现一次间歇性停跳;发功后,心律恢复正常,并增强了搏动强度。气功外气可使其停止跳动(停跳半小时左右),并使濒临死亡的心脏复苏,重新恢复跳动。由记录心脏跳动的谱图和肉眼观察可以清楚看到已经停止跳动的心脏在气功作用下又恢复跳动的过程。气功师发功时可以用想法调控心搏强度或心率,能双向调节,使搏动强度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使心率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
      【实验结论】气功师可以用“想法”调控蟾蜍心脏搏动的快慢和强度。
      【钙离子进出心脏引起心跳】钙离子是所有动植物细胞内的信号物质,调控诸如神经元通讯、心脏搏动、基因表达等复杂多样的生命过程。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心脏收缩与舒张形成的搏动是由于大量钙离子进出心脏细胞形成的电脉冲引起的,这一过程可能和细胞膜上控制钙离子通道开关的钙结合蛋白的分子构象有关。
      【钙火花-钙释放通道-心脏节律跳动】早在1993年,程和平等发现了细胞钙信号的基本单位——钙火花(Calcium spark)。其后20年来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钙火花的中心点有成簇排列的钙释放通道阵列,居于由两片细胞膜构成的厚12-18纳米的空间中。在一次心肌细胞收缩过程中,细胞电生理信号触发上万个纳米钙火花,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本质上是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通道和胞内受体。钙小星触发钙火花,继而形成心脏节律性跳动。
      【实验数据不全】文章中说“采用程和平教授发明的钙离子火花法可在分子水平上定量观测钙离子在心脏细胞内外的迁移”。但未见文章描述该方法的检测数据,所以无法深入分析思维波影响蛙心跳的机制。
      【逆推“想法”内容】气功师发出的“想法”,实是载有信息的生物波即思维波“刺激”蛙心脏跳动,“想法”内容是什么?应该有描述。“刺激”强度和频次应该与其“意念”集中程度、思维加力程度和频次正相关。
      三、用思维波论解读人体特异功能实验结果
     【解读超感官知觉(Psi)】
     【实验结果】孙储琳数十次成功地识别密封于暗盒内的纸条上书写的字符(典型实验),并可识别曾装有带字纸条的空信封的残留信息。还具有遥感、遥视、特异感知找矿功能。
     【解读“读字”功能】第一种可能,孙储琳用大脑“读取”了写字人大脑中的信息,第二种可能,孙储琳用大脑直接读取文字。应做补充实验,由机器打字,且不参与实验。
     【解读“遥感功能”】遥感他人想法,即读取他人大脑在“想什么”(他人大脑中发出的特征性思维波)。QRS可以检测曾经发生的“疾病”产生的生物波。
     【解读“遥视功能”】不接触,给他人“看病”,大脑接收到对面人机体发出的异常的生物波。如同QRS量子共振检测仪一样。
     【解读“找矿功能”】孙储琳大脑思维波受到所在处外界电磁波影响,发现自己思维状态异常,难以集中思考问题。此为大脑思维波灵敏度太高所致。
     【解读穴位磁场效应】
     【实验结果】A,孙储琳对自己和他人的劳宫穴、丹田穴发功,沈今川等人通过科学仪器检测,磁场强度可达4mOe(4毫奥斯特)。刘亚宁等人用微光检测装置测定生物光子辐射,强度达10000cps以上。B,孙储琳在功能态下可以极大地增强主要穴位处生物磁场的强度,使之浓集、聚焦,使儿童磁性写字板上产生黑色磁化区(斑点),其大小及形态特征具有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C,产生强烈的穴位磁效应时常常伴随有强烈的电磁干扰和视频图像扭曲和短时间消失现象,并有异常的声频信号。
     【解读“穴位磁场效应”】孙储琳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波或其它生物波集中在指定处,或是在指定处产生磁场。
      实验时“检测仪器和视频图像扭曲和短时间消失,并有异常的声频信号”这表明是受到电磁波的影响,大体证明,发功师发出的是电磁波。
沈今川分析,意识场显示挠场特征:穴位处发出挠场径迹。
     【解读光学效应】
     【实验发现】A, 异常发光现象:利用普通的照相机、数码相机和录像机拍摄到许多异常的光学现象。B,用普通感光胶片将人在功能状态下的意识能量场信息清晰地记录下来,获得了大量反映意识能量场信息特性的RS照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丰富的信息含量。C,某些功能人可以将出现在前额(天目穴)屏幕上的图像转印到底片或polaroid 相纸上(没有相机机身、没有镜头、没有快门),获得二百余张意影照片。
      【解读“异常发光现象”】这应该和前面提到的“人体辉光现象”一样。
      【解读“光学效应”】天目穴也就是印堂穴,位于前额部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在佛学中被称为神眼,其后部是生物学中的小豆状 “松果体”。孙储琳先将意识图像调整到前额(天目穴),意识图像是思维波,可以像投影机将画面投射到银幕上那样使感光胶片感光。平时是可见光感光,思维波和可见光都是电磁波,区别在于波长、频率,可见光是单峰单谷电磁波,而思维波是多峰多谷电磁波。
      【解读“力学效应”】
      【实验结果】A,在水平放置的透明有机玻璃盒内的密封一枚塑料纽扣,孙储琳在距离目标物3米远处发功,在数分钟的时间内,纽扣一步步脉冲式地水平移动,总距离达数十厘米。B,孙储琳用意念使6米外的辐射计叶片逆向快速旋转,速度超过强光照射时的速度,方向既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与正常旋转方向相反。C,孙储琳用意念使3米外的电子钟秒针停止在指定位置上“挣扎”约1分钟。D, 意念弯曲、雕刻和切割一个物体表面(盖勒效应),经X射线分析证实,目标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均发生了显著改变。E,在镀金的硅片上进行意识微雕,分辨率达到1.2微米。
      【解读“力学效应”】目标物脉冲式移动。这符合前面提到的两手指“3-5次/秒”出现“辉光现象”。磁场与磁场会产生吸力或排斥力。孙储琳大脑发出的思维波与目标自身的磁场发生磁力效应作用,而产生“力学效应”。
      【解读“类热效应”】
      【实验结果】A,孙储琳只用意念可将生玉米变成爆米花。B,选择性地在废底片上烧出指定的“大、小、天”字符,自己的手不受伤害。C,烧毁金属硬币,其外观和结构显著改变,经X射线衍射分析,其物相及微观结构均显著改变;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及美国新泽西州某公司将电子显微镜铜网及金属材料用意念烧毁。
      【解读“类热效应”】思维波是大脑发出的复合电磁波,电磁波都具有能量并传递能量的属性,如太阳照在我们身上会让我们觉得热。太阳光是可见电磁波,思维波是不可见电磁波。思维波所载能量可在瞬间给玉米粒从内到外“加热”使其变成爆米花,而不是常见的从外向内加热的导热效应。
      【核水平反应: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及结构】
      【实验结果】A,工厂原封装的矿泉水在孙储琳意念的作用下经过几分钟后被部分地转变为其它物质,经现代测试手段证明发生了“核水平反应”。
      【解读“核水平反应”】物理学上核磁共振现象系指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在高强度磁场作用下,可吸收适宜频率的电磁辐射,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的现象。如1H、3H、13C、15N、19F、31P等原子核,都具有非零自旋而有磁距,能显示此现象。
思维波与目标物内原子核发生核磁共振现象,思维波的能量被目标物内的原子核吸收而发生变化,质子数量和电子数量改变,即发生“核水平反应”。
     【解读突破空间障碍(穿壁效应)】
     【实验结果1】孙储琳用意念将物体突破有形的空间障碍(如玻璃瓶),将远大于入口的大物体装入小瓶口的玻璃容器,而不损坏容器。例如,将置于大玻璃板上的一枚有机玻璃纽扣,用意念使其穿过玻璃再拍入下面的广口瓶内,玻璃板及广口瓶均完好无损。
     【实验结果2】中国科学家(原人体科学研究院刘易成、刘雪成、隈寿彰)等在研究意念搬运和穿壁过程中拍摄到意念搬运物体的光迹和有形物质(粒子态)和光(电磁波态)的相互转换现象。
     【解读“穿壁效应”】此时离体的意念如果是通过手发出的,应该是生物波,未必是思维波,生物波和思维波的区别是后者携带“思维信息”,两者都有其它复合电磁波属性。
      目标物穿过“实体物质”过程的理论分析过程:第一种可能,思维波将实体物质的某一点改变其物理状态;第二种可能,思维波改变了目标物物理状态;第三种,思维波改变了两者物理状态。通过实验结果2表明,仪器拍摄到目标物的光迹、有形物质(粒子态)和光态(电磁波态),我们可理解为是第二种。
      沈今川教授猜测,原则上任何有形的物体在意识调控的挠场和真空零点能的作用下转变成波态(光),然后再还原为粒子态。转换的关键可能是特殊的意识场(挠场)的参量和真空零点能(ZPE)。
     【解读“逆转复原”生物效应】
     【实验结果:逆转复原】A,孙储琳在几分钟内使经过严格去活性处理(油炸、水煮、微波炉处理、罐头里的)的花生和豆类种子返生并快速发芽(甚至在离体不接触和不加水的条件下)。选择性地部分返生、部分依旧(表皮依旧,内部返生)。B,孙储琳用意念将煮熟的鹌鹑蛋、鸡蛋等瞬间返生,改变大小、变软、变透明,花纹消失并产生特殊的香味。(已在国内外进行了数百次成功的实验,有大量实验录像资料和照片,数百名证人和分析化验结果)。
      【了解种子组成】一般植物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种皮是种子的“铠甲”,起着保护种子的作用。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和叶。胚乳是种子集中养料的地方,不同植物的胚乳中所含养分各不相同。胚是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即原始体)。它在双子叶植物分化为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如大豆和蚕豆);在单子叶植物分化为胚芽、胚轴、胚根和胚乳(如玉米)。
      【了解禽蛋组成】家禽蛋由蛋壳、壳膜、蛋白、蛋黄、胚盘(在蛋黄表面的一个白点,未受精的叫胚珠,受精的叫胚盘)、卵黄系带(卵黄一般分层,由黄卵黄与白卵黄以同心圆形成相间排列组成,中间有卵黄心,以卵黄心颈与胚盘相连,沿鸡蛋长轴,卵黄的两端由浓稠的蛋白质组成卵黄系带,它使卵细胞维持在蛋白中心,起着缓冲作用,防止卵的震荡,有利于卵的孵化)、角质层(指蛋壳再表面的一层,类似皮肤角质层)、卵黄膜(鸟类受精卵的一部分,紧贴在卵表面的一层膜。属初级卵膜,是受精卵的细胞膜发育而来,具有保护的功能)、卵壳(由内层卵壳膜、气室、外层卵壳膜、真壳、护膜构成)。
      【解读“逆转复原”】高温破坏种子和鸡蛋,实质是高温破坏种子皮、种子胚乳(营养)和鸡蛋清,即破坏外皮和提供“受精卵”发育的营养部分,而没有破坏种子和蛋的发育之关键成分“受精卵”。破坏营养应该说仅是破坏其外形、空间结构、肽键断裂等,但没有使“营养本质”发生破坏。如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小蛋白质,乃至分解为单个氨基酸。人体和种子、蛋都是直接利用单个氨基酸。
高温程度与作用时间决定“破坏”程度,所以实验结果是选择性地部分复原。
      【解读“加速种子发育和生长”生物效应】
      【实验结果】豆子在几分钟的时间内长成28厘米的饱含水分的青苗,即成百倍地加速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在细胞水平观测到ATP酶的活性显著增加。可称为“快速生豆芽”。
      【了解种子发育和生长过程】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经过一系列生长过程,种子的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与此同时,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士面,胚芽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子叶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展开后转为绿色,进行光合作用,如棉花、油菜等。待胚芽的幼叶张开行使光合作用后,子叶也就枯萎脱落。至此,一株能独立生活的幼小植物体也就全部长成,这就是幼苗。
种子发育和生长分是为两个过程,种子发育在适宜条件下(温度和湿度)萌发,靠自身营养成分。生长过程是靠光合作用过程,首先是靠子叶光合作用提供新的生长所需营养成分。种子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种子自己可自行靠自己胚乳提供的营养而发育成“胚芽”。如果条件不适宜,就不发育。
      【解读“加速种子发育和生长”生物效应】实验中,发功师发出的思维波(加载“指令”信息)或生物波(没加载“指令”信息)作用:(1)加速种子发育,思维波应该提高了其温度,聚集空气中的水分,促进了种子中发育关键分子发生改变。(2)加速生长本质就是加速细胞繁殖,细胞繁殖所需营养一是来自光合作用,二是由空气中聚集或合成。“伴随ATP酶的活性显著增加”,酶是蛋白质,可因思维波作用而改变其分子构象,利于细胞“快速”繁殖,也就利于“胚芽”“快速”生长。
      【解读远距离搬运功能(瞬间传物)】
      【实验结果】孙储琳至少10次以上成功地用意念将手表、花朵、硬币等物体意念搬运到千米之外。甚至有一次,用意念将一只手表、戒指和墨西哥硬币搬运至1000米外大学校长上了锁的办公桌抽屉内。
      【解读】暂不能给科学解释。但可先理解为思维波改变物体物理状态。此实验正规设计:确定不同受试物并进行精确描述:确定不同距离、不同楼层、同楼层不同房间、不同木制抽屉或铁制保险柜、两点工作人员和使用的录像仪器、检测仪器、该距离中间建筑物的详情、噪声、两个实验点的具体状况、实验所用时间等。这样才可以给科学解释提供必要的基础。即科学实验必须具有科学性(客观、数据、检测、重复等),不能像变魔术(不交待可重复的实验条件)或讲故事,如此才能进行科学分析。
      【思维波产生物质化现象】
      【实验结果】数十次成功地在玻璃容器内产生各种药丸或使原有的药丸数量显著增多、增大。
      【解读】该实验是非正规科学实验,缺少说明药丸成分、数量、外形改变、成分检测、时间变化、实验条件、检测仪器等情况说明,所以无法科学解读。
       四、研究大脑工作机制离不开思维波论
       意念(意识、思考、思维、想法)产生于人脑。人脑工作原理应该和电脑工作原理大同小异,即都必须有信息存储区(记忆),有信息处理中心,但具体工作形式肯定不一样。
       1997年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简称HBP)在美国正式启动,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个更加伟大的工程。
       【解读意念控制电脑及电子产品】
       【意念控制电脑】
       A,美国和日本已研发出可以帮助残疾人用意念在电脑上玩游戏的“脑电波传感器”,“用脑袋想一想,就能玩电脑”,以及用意念控制假肢和机器人行动(2009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一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公开报道)。
       B,我国清华大学医学院神经工程研究所也研制成功“思维指挥机器狗踢足球”。通过脑-机接口,用电极帽提取脑电波信息,由计算机判断思维状态(人的想法),再转化成预设的控制命令,通过无线网络发送,从而实现人脑对计算机等外部设备的直接控制。
       C,最新一代的手机可以不用手拨号,开发了“想一想,拨电话”的技术。
      【解读“意念控制电脑”】用电极帽等得来的“意念”,是脑电波,即接触大脑表皮获得的“意念”是脑电波。离体的“意念”是思维波,可以控制离体远处的“电脑”,思维波加载了“指令”信息。两者区别可通过仪器检测频率、波长来区分。
      【器官移植后记忆、性格和天分大改变:因思维波可存在人体器官中】
      【调查结果】美国亚里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在历经20多年调查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人类个性完全可以通过器官移植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性格。他的研究表明,至少10%的人体主要器官移植患者---包括心脏、肺脏、肾和肝脏移植患者,都会或多或少“继承”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和爱好,一些人甚至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智慧和“天分”,如一个普通女孩移植后突然会写诗谱曲。2006年3月18-19日,一位名叫Gary Schwartz 的美国科学家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接受心脏器官移植手术的人也同时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许多特质。Schwartz教授提供了70多个案例来佐证他的研究成果。
      【经典事例】美国一名7岁患有严重心脏病女孩移植的心脏是10岁被残忍谋杀的小女孩心脏,术后不久,她性格大变,尽管她根本不知道这颗捐赠心脏的来源,但她从此却开始频频做噩梦,梦到自己被人谋杀了。美国警方靠她提供的详细描述,很快逮住了那名残忍谋杀10岁女孩的凶手!
      【大脑如何工作?】
      【大脑=超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神经网络】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活动直接决定人类行为。
      人类大脑是一个由约14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繁复的神经网络。但过去我们只能间接地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测试来观测脑记忆的形成,即使像我们大家熟知的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检测仪器,也只能观察到大脑活动的一个“笼统”情况。
      目前世界上对人脑的研究在底层的基因分子层面和突触(神经元连接点)、神经元网络以及行为层面同步展开。
      【发现控制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开关”】海马负责将人们新的经历转化为长期的记忆。人脑海马受损的病人会日复一日津津有味地阅读同一张报纸,还总觉得自己是在看新闻。199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钱卓实验室研究发现,正是通过调节小鼠的海马和前脑中的NR2B基因,在普林斯顿大学制造了著名的“聪明鼠”,证明NR2B基因是控制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开关”,揭示了学习与记忆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这一成果被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神经元组成记忆编码的神经网络单元】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大脑编码分析实验室”学科带头人林龙年博士为人们观察大脑活动,搭建了一个直观的“平台”,即通过检测大脑编码单元的活动状态直接解读大脑在学习过程中记忆的形成。
       林龙年与钱卓运用最新的高密度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以小鼠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小鼠海马脑区只有半粒米大小,研究小组研制了世界上最轻巧的精细微电极推进器,把96根比头发还细得多的微电极插入小鼠的海马区域,成功地记录到了多达几百个神经元的活动情况。
实验观察发现,小鼠的海马区对多种惊吓刺激果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放电反应,根据它们的反应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经元组成了记忆编码的神经网络单元。这些编码单元通过它们的激活状态可以把任何一种惊吓经历转化成一串二进制数字,这种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对不同的个体乃至不同种群动物的大脑编码活动进行直接的比较和分析。
       “海马”编码方式人鼠一致,人脑和鼠脑乃至世界上大多数哺乳动物大脑的“海马”,虽然神经元数量不同,但所用的编码方式都是一样的。由此,科学家们推测,人的大脑很有可能利用同样的原理来完成记忆之外的其他高级认知功能,如情绪、思维、意识等。
       【神经元信号传递】就人类而言,在联结脊髓到肌肉的神经细胞中,外层覆盖有髓鞘质层、直径大的神经元的信号传递速度为每秒70-120米,与之相反的神经元的信号传递速度为每秒0.5-2米。其间差距实在太大。
       增加思考所需的神经元数量,意味着信号需要传递的绝对距离增大——因此需要的时间就更多。此外,更多的神经元意味着更多的关联作用。由于大多数神经元之间并无物理接触,因此绝大多数神经信号是通过神经递质颗粒传递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这种小空间,我们称之为突触。相比在单个神经元中持续传递,突触之间的信号传递过程所需时间更长(至少每突触0.5毫秒)。事实上,即使是“最简单”的思考,都需要多个神经系统和成千上万的神经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思考的速度】科学家们发现,思考到行动之间所需时间不到150毫秒。一名短跑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听到发令枪响,然后决定跑,再到撒开双腿跑起来,整个信息处理过程涉及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信息从内耳经过大量神经系统结构,最终传递到腿部肌肉上。所有这一切,都在不到眨眼工夫的时间内完成。
       科研人员曾对这种反应是否应该认定为“思考”进行过讨论,因为整个反应过程并不需要大脑作决定。
       【记忆思考:多细胞“连接”协同工作】我们在学习、思考和识别事物时,基本原理很简单:完全是线路连接问题。大脑能做的每件事,能记住的每件事,都是很多细胞连接起来以后发挥的功能。神经连接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这个脑内“重新连线”的过程中,即在所谓的神经学习过程中,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在脑内进行信息加工,然后输出信息,产生反应,整个过程受注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大脑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过程,逐渐积累,形成个体当前所具备的能力和创造性。
       神经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基本步骤或系统:(1)信息输入,(2)模式加工,(3)动作输出,(4)注意。
      【2007年美国脑控武器应用战争】
       中央电视台CCTV7频道《军事科技》第34期的新闻视频报道披露了美军控制人思想的脑控武器已用于实战不再是科幻。
央视视频报道还简要介绍了脑控武器的原理、类型及危害,并客观公正地指出脑控武器、技术的合理利用、造福于人类的光明面和脑控武器的滥用、监控人民的黑暗面,提醒世界各国和人民严加关注。
       《华盛顿邮报.军事周刊》报道:五角大楼和中情局的知情者透露,2007年10月23日傍晚,伊拉克北部,驻伊美军与反美武装激战正酣,美军派去的增兵用一部台式电脑般大小的仪器对准了反美武装分子,紧接着武装人员跪倒在地表示投降。
       2007年11月2日,在巴格达的萨德尔城,屡屡与美军发生冲突的武装分子神秘地集体弃械逃亡,丢下被他们视为生命的各型武器,一夜之间“人间蒸发”了。这些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情景,真实地出现在了现实的人类战争当中,的确让人感到十分的惊奇。
       【研究人脑工作原理离不开检测和研究思维波】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应该共认的简单道理是,人脑思维波是人的大脑工作时产生的复合电磁波,可说是生物波中的一种类型,或说,大脑工作过程就是思维波产生与处理的过程。
      电脑(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人脑也必定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系统组成。
      电脑基本工作原理:软件程序在硬件系统中搜索和提取记忆信息(原始数据),然后进行计算逻辑加工(分析整合处理信息)。人脑也应如此。
       量子共振仪可以通过人体头发、尿液和传感器直接接触人体皮肤检测出人体内各种生物波的“多少”(强度大小)说明,思维波和其它自身的生物波一样存在于尿液、血液、头发等全身各处。
       通过姜堪政的脑传实验核心内容是,一个人思考内容可以直接被另一个人大脑立即反映出来。发射信息者的大脑工作时产生向外发射的思维波,接收信息者的大脑直接“读取”思维波信息,即依靠利用思维波处理信息。美国军用“脑控武器”应该是利用这个原理而研制出来的。
大脑思考产生的思维波通过经络系统而传导到全身。笔者曾提出“经络是气电波论”,指出经络不是固体和液体,是解剖意义上的各类缝隙,是气电波三位一体的物质。
       思维波是复合电磁波,具有存储和传递信息的特性,或可推论,思维波也是记忆载体(之一),思维波与神经元细胞是密切相关的,可以令神经元进行有线传递(神经纤维)、思维波进行无线传递(如同手机电磁波网络)、或思维波如同电脑中的代码。
       研究人脑工作原理,值得考虑的问题:
       1、人眼睛看到的东西(光信号,特定波段的电磁波信息)极有可能以复合电磁波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人味觉细胞感觉到的东西极为有可能以复合电磁波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人神经系统的感知也有可能与复合电磁波有关。人耳听到的声音未尝不可转换为复合电磁波。
       2、每个物体、符号、文字、词汇、短语、图像等都可以是独立存储单元,可以以复合电磁波形式表达出来,并存在大脑中。存在大脑哪儿呢?难道不可以是大脑缝隙的“空气”中和水中?
       3、研究大脑如何工作必须检测思维波,再检测因思考而变化的分子离子含量等各类与思考有关的物质变化。
       五、特异功能是人自身形成,还是母星人打开开关?
       人体特异功能,指人体具有的普通人所没有的特殊功能,通过本文解读,应该精准地称为人脑思维波特异功能。
       综上所述,气功新定义应该是,人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用思维来控制思维波增强与减弱的技能。
       特异功能人发功时,其脑相当是一部产生与发射思维波的大功率高级设备(超过常人),同时又是读取生物波的灵敏仪器(超过常人)。
孙储琳这样的特异功能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种可能,是自身形成,分为天生具有和后天特殊条件下产生两种可能。
       第二种可能,是外因开启,由地球人类祖先母星人“施法”于人体(应该是大脑中的)某个或某些器官或组织激发出潜在的功能。母星人特指开发地球的外星人,他们采用生物技术创造了地球人类祖先。
       笔者曾发表文章说,“人耳穴科学有序排布——母星人高科技标志”。
       详见笔者“母星论PK猿变人”或“自然人种PK科技人种”系列文章。
       可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

正文附件:
思维波论:大脑工作是存储、加工、产生思维波过程(草稿)
杜群军
      【摘要】大脑工作三步曲是存储思维波、加工思维波、产生思维波(即产即存)。加工数据过程,应该是大脑软件(思维软件)依托大脑硬件(神经元、神经介质)提取已有数据和新生数据进行逻辑计算,数据以思维波为信息单元(原料、因子、载体)。大脑思维软件是后天训练养成的,与其所在的人文环境有关,与自我独立喜新程度有关。思维软件工作包括思维方式和6种思维模式,“二向四度”6个参数: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思考强度、质疑程度、假设程度、创新程度,6个参数综合应用程度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揭密秘大脑工作之谜必然有助于指导开发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必然有助于指导人类研制功能远远超过人脑的量子电脑、液态电脑等新型电脑,由此使电子仪器和设备发展到一个新层次、新高度。
    
       【关键词】大脑工作 生物波 思维波 思维软件 思维模式
  
       动物和人都是有思维功能的生物,外界因素会影响其思维和产生不同应答。大脑是如何工作的问题一直引发各界人们的思考和研究。 
 
        一、科学研究证明:人脑思维产生思维波(复合电磁波)
       【脑传实验】华裔俄籍科学家姜堪政博士著有《场导发现——生物电磁波揭密》一书。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他设计并建造了一个“两室一厅”式的实验室,以验证他的“脑传”假说(通常称为心灵沟通,由一个人的大脑发射信息,另一个人的大脑读取),两室各有一小窗与厅相通,他躺在一室,另一个人躺在另一室。这个处于催眠状态后,他见到灯光暗箱上或者想象一个特定的符号图形如□△,另一个人脑读后记下,脑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