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肩2002021-10-21 06:20:35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传梵音于禅话,播大悲于有缘,巨著巍巍,功德如山

 

第六节 东山法门

  弘忍大师在破头山接受道信大师的衣钵,成为达摩佛学院第五任院长后,继续留在师父身边深造并服侍师父。公元651年,道信大师去世,弘忍大师自然就成为了破头山正觉寺佛学院的一把手。
  道信大师在时,正觉寺佛学院学僧就超过五百人了,弘忍大师接班后,前来报名入学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每间教室都挤得人满为患,小小的正觉寺已经不能容下这么多的人了。要知道,他们都是靠自己劳动自己生产来养活自己的。人一多,吃喝拉撒、学习、教育、管理等等都是问题啊。看来,得另外修建佛学院来安顿这些学僧才行啊。于是,弘忍大师决定在破头山正觉寺东边十来里的地方,一个叫做冯茂山的山上,重新修建一个佛学院。冯茂山因为在破头山东边,所以又叫东山。这也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
  弘忍大师要在东山修建佛学院的消息一传出,帮忙的人如同潮水般哗啦啦的就来了,官方的,民间的。出工的,出力的,出物的,出钱的。反正那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啊。
  公元654年,初具规模的东山寺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中完工了,弘忍大师也正式移居到了东山寺佛学院上课。
  弘忍大师在师父道信大师还在世时,就已经被特许可以代师行教了,由此可见弘忍大师不论是道德品行还是佛法禅道,都是出类拔萃的,都是足以为人师表的。道信大师去世后,弘忍大师更是一株独秀了,现在又有了自己单独上课的佛学院,弘忍大师更是大开法门,不论来求学的人根基如何,弘忍大师都能广授禅道。所以四面八方前来找弘忍大师参学的人那是络绎不绝。以至于东山寺佛学院学僧超过七百人,全国各地前来参学的信徒每个月都超过千人,终至于“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经过弘忍大师二十几年的努力,道信大师和弘忍大师在黄梅县所创立的正觉寺和东山寺,终于成为了全国禅学的中心,“东山法门”也成了当时禅宗的代名词。
  弘忍大师在东山寺,除了教学以外,同样坚持了师父开创的农禅结合思想,要求大家必须劳动,要确保能自给自足。不用去依附谁,也不用去乞讨谁。僧众们聚居在一起,也便于管理。当然,弘忍大师也是恪守师训,率先垂范,自己长期住在东山上,优游于山水之间,栖养心神,足不出山,远离尘世。并且不参和政治,和上层统治阶层保持足够的距离。对此,很多人表示疑惑不解。曾有人就此问弘忍大师:“学问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弘忍回答道:“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从这个回答上,我们可以看出弘忍大师傲啸山林的超凡脱俗之态。这才是禅者真正精神所在,所以,弘忍大师的东山寺才能成为真正学佛之人心目中的圣地。
  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越开越红火,前来报名入学的学僧也是越来越多,弘忍大师马上就感觉到了以前的教材有点不够用了,于是,除了四卷本《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以及道信大师的佛学论文《入道安心方便法门》外,弘忍大师又在众多的佛经中,特意挑选出《金刚经》来作为教材,供学生们学习研究。因为《金刚经》篇幅短小,只有五千余字,而且比较通俗易懂,并且深含佛法大意,所以立马就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也强烈的引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佛学院中形成了研究学 刚经》的阵阵高潮。其中,对于《金刚经》的研究学习,慧能同学最有心得体会,并且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了多篇学术水平登峰造极的论文,最终使得《金刚经》成为禅宗的必读课本,成为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大乘佛经。并且和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为释儒道三家的代表经典。
  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声望越来越高,弘忍大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至于深处深宫的皇帝都知晓了弘忍大师的大名。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下诏,派出使臣来到东山寺,请弘忍大师入京见驾,弘忍大师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在这一点上,弘忍大师和他的师父道信大师一样,宁死也不到皇帝身边去。没过多久,唐高宗李治再次派人来传诏,请弘忍大师到京城去传法。弘忍大师也再次予以拒绝。李治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弘忍大师大加赞赏,并且派人给弘忍大师送来了很多的衣物药石,供养弘忍大师。
  弘忍大师在东山寺传法二十几年,徒弟众多,其中有十大弟子最为获得弘忍大师的称赞,不过,最终弘忍大师把他的衣钵交付给了慧能大师,并且委任慧能大师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
  唐高宗咸享五年,公元674年。年初的一天,弘忍大师忽然对身边的弟子玄赜道:“玄赜啊,我在这个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你赶紧去给我准备墓塔吧。”弘忍大师虽然弟子众多,可是这个时候,那些受到弘忍大师印可了的上首弟子,大都已经前往各自的地盘弘法去了。留在身边的弟子,此时以玄赜为首了。玄赜虽然公元670年才到破头山参学于弘忍大师,却非常谦虚恭敬,敏而好学,对弘忍大师的起居也照顾的非常好,所以玄赜深得弘忍大师的喜爱,也成为了弘忍大师最后印可的上首弟子。弘忍也给了玄赜非常高的评价:“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正因为如此,弘忍大师才会把建造墓塔这样的大事交给玄赜办理。
  玄赜听到师父这样的吩咐,不禁立马热泪盈眶,跪拜在师父的面前。弘忍抚着他的头道:“出家人,无需如此,办事去吧。”玄赜含着泪哽咽着答应了。
  玄赜虽然答应了,不过他却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此时,早已代师行教的大师兄神秀因为不被当地官府所容,潜藏得无影无踪。已经得到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任命书和金襕袈裟的慧能师兄,一年多前已经偷偷回到广州去了。最早受到师父印可而且年龄最大的慧安师兄,此时隐居于终南山。智诜师兄此时在资州(今四川资中)德纯寺传法。师父门下最为知名的上首弟子们天各一方,只有自己在师父身边,安排好师父后事这个重担,自己必须担起来,也必须办好,绝对不能出半点差错。
  于是,玄赜带领师兄弟们,到山上去专门寻找那些天然的方石,并且叫精通建筑专业的人负责建设,把墓塔建造的庄严而雄丽。
  到了二月十四日。弘忍大师叫来玄赜,问道:“我的墓塔修建好没啊?”
  玄赜低着头答道:“师父,已经建好了。”
  弘忍大师道:“我佛如来入般涅槃是在二月十五日,我比不上佛祖,所以不能在这个时候涅槃。”
  说完后,弘忍大师又望着玄赜道:“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慧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说到这里,弘忍大师拉着玄赜的手道:“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二月十一日,弘忍大师在这个俗世的历程也快走到尽头了。这一天,弘忍大师召集寺庙的僧众,语重心长的说道:“吾今事毕,时可行矣。”说完后,便走进早就准备好了的墓塔,面南趺坐好后,两眼一闭,便离开了这个俗世。终年七十四岁。弘忍大师和他的师父道信大师一样,都能提前预知自己离世的情况,从而教门人提前给自己准备墓塔备用,看来,得道的高僧,就是不一样啊。
  弘忍大师一生甘于淡泊,傲啸山林,对于名闻利养,弃如敝履。所以,他的很多说法的资料都没能传下来,现在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的《最上乘论》。不过,这部不足四千字的著作照样有专家提出是后人伪作。
  弘忍大师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十大弟子却将他的禅法撒向了中华大地各处,从湖北黄梅县到河南洛州,到陕西华州,到四川资州,到江苏扬州,到浙江越州,到广东韶州。最后,随着神秀和慧安、玄赜等相继被皇帝下诏请入京师,成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的国师,弘忍的禅法终于成为领导全国的佛门正宗,从而一统江湖。
  后来的唐代宗赐给弘忍大师谥号“大满”,墓塔曰“法雨”。
  近300年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准备挥师平定江南的时候,此时,僧人们惊奇的发现,弘忍大师肉身不腐的遗体竟然流出了鲜血,就像一颗颗泪珠一般。寺庙里的高僧私下里都说到,江南的李氏政权这次必定会灭亡了。

第三章 牛头法融

  第一节 百鸟衔花

  当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在黄梅县风生水起气势显赫的时候,道信大师另外的一名弟子也没闲着,在南京牛头山弘传禅法,声势之旺,并不比弘忍的东山法门差。而且此人能自创一宗,曰牛头宗。作为一名能开宗立派的人物,自然不是等闲之辈。
  此便是弘忍大师曾经对道信大师说过的:师父的佛法要另外分出一枝。此枝就是牛头宗,而牛头宗的开山祖师,就是牛头法融。
  法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出生于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一户韦姓人家。
  法融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任何人只要看过法融一眼,保证你能过目不忘。因为法融相貌奇特,异于常人。《续高僧传》说其:头颅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
  头颅巨大,就是说脑袋长得非常大。五岳隆起,就是说其面部东岳左颧骨、西岳右颧骨、南岳额头、北岳下巴、中岳鼻子这五个地方都是隆起的。这在相书上属于非常好的面相。眉目长广,就是说眉毛和眼睛都长得比较宽大。颡颊浓张,就是说脑门儿宽脸盘子大。龟行鹤视,就是说走路像乌龟般缓慢但是稳重,看人就像鹤视物一般警觉。声气深远,如从地出,就是说法融说话吐气非常深远,就好像从地下深处传来一般。立虽等伦,坐则超众。这个就非常有意思了。就是说法融和大家站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一样高的,但是如果坐下来,法融就要比别人高出一头。这种人,想必大家在生活中应该没机会看到的吧。法融的这个长相,对于爸爸妈妈来讲,比较放心,不怕别人抱去,也不怕走丢。因为大家看一眼后都会记得这个孩子是韦家的宝贝。
  而且法融从小就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对于别的小朋友也好,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好,他都是同样的尊敬如一。即使有人惹恼了他,法融也是事后就忘,根本就不会把这些事挂在心上。这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痛的人,大家自然乐意和他相处。
  并且法融从小就是个狂热的书迷,到十九岁的时候,竟然“翰林坟典,探索将近。”也就是说世俗的经史子集差不多都看过了,可是法融阅读完这些书籍后,却并不感到满意,感觉到还是不能解决人生的最终问题。于是又去阅读《般若经》。这一看,法融明白了真空不二的道理。不禁感慨万分:“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止观,出世舟航。”
  所以,小时候的法融,是个相貌奇特聪明好学谦虚恭敬的好孩子,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此时的法融已经十九岁了,十九岁,对于现在的人来讲,也许刚刚跨入大学的门槛,但是在那个时候,十九岁,那是应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年纪了。所以,法融的父母便和当地的一户很有身份地位的人家定下了婚约,选定了良辰吉日让法融和那户人家的千金成婚。
  法融得知情况后,立马就不高兴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可是要在佛法中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怎么可能娶妻结婚呢?
  于是,法融找了个机会,偷偷的离家出走,前往茅山,赶紧在炅法师手下把须发剔除了,然后拜炅法师为师。我已经出家为僧了,总不可能还有谁要争着抢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和尚吧。
  炅法师是佛家三论宗的传人,“誉动江表,德诱神机。妙理真筌,无所遗隐。”在当时也算是个知名人士。可是,法融跟着炅法师学习三论宗的教义没多久,炅法师就去世了。法融觉得遗憾不已。不过没关系,这个世界高手总是不缺乏的。于是,法融便四处参学。先后到了盐官邃法师、永安寺旷法师、会稽敏法师、定林寺旻法师等人的座下学习。因为自己学习的是三论宗,所以法融去参学的师父们,都是当时三论宗的高手。
  不过,就在法融努力学习三论宗教义的时候,南京城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直接影响到了所有僧人的生存。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祐在南京起兵造反,并自己称帝,且配置百官,定国号为宋。
  有人竟然敢在自己的地盘上造反称帝,这还了得。唐高祖李渊得到消息后,火冒三丈,立即派出了两员大将带兵去讨伐辅公祐,一个是自己的侄儿赵郡王李孝恭,另外一个那就是在唐初数一数二的军事家李靖,也就是传说中哪吒的父亲。这两个人在唐初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啊,李孝恭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中排名第二,而李靖排名第八。辅公祐哪儿是他们的对手,几下就被打得稀里哗啦四处逃命,不过最终被活捉,然后被李孝恭斩首。吴越大地又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掌握中。
  本来这事儿跟僧人没任何关系的,可是当时的左仆射房玄龄了解到吴越一带僧尼非常多,再加上辅公祐造反一事,于是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给皇帝上奏:“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余者遣归编户。”就是说一个州,只能有一座寺庙,而且这座寺庙只能有三十个僧人的编制,其余的僧尼,全部遣返回原籍登记入户,成为普通人。
  消息传来,吴越地区的僧侣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哑口无言。更没一个敢跳起来抗争的。法融一看,这哪儿行呢。吴越一带的僧尼有五千多人,要是按照房玄龄的请示办,那吴越一带还能留在寺庙里的僧尼也就两三百人。那大家还学什么佛法呢,佛教那还不名存实亡了。
  于是,30岁的法融仗着年轻气盛,立马赶到京城,找到房玄龄理论,并且给朝廷写信,反对限制僧尼人数。自然,法融一个人的力量,是阻止不了朝廷的决定的。法融感到非常的失望。但是,法融感到非常的失望,房玄龄他们却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他们又为朝廷发现了一个人才,那就是法融。大唐的御史韦挺称赞法融“词彩英瞻”,而房玄龄伏其高致。他们都发现法融非常有才干,于是苦口婆心的劝法融还俗,房玄龄甚至还对法融许诺:“五品之位,俯若拾遗。”意思就是只要你能还俗做官,五品的官位,随便你挑。俗话说七品芝麻官,七品,是个县长,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级吧。看看我们现在的公招,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公务员名额,大家都是争得头破血流的,何况什么厅局级的岗位。可是对于这唾手可得的厅局级岗位,法融根本不为所动,断然拒绝。荣华富贵的生活和朝廷中尔虞我诈的争斗,从来都不是自己的最终理想。
  望着被大量遣散的同道们,法融心里非常的失落。既然跟朝廷讲不通道理,那我还是回去找个清静的地方继续读我的佛经吧。
  但是佛教的经典数量非常的庞大,教义也非常的高深玄妙,光是学习三论宗的典籍,似乎已经不能满足法融的胃口了。于是,为了博览群书,法融又来到了南京丹阳牛头山栖霞寺。栖霞寺里面虽然有许多同道之人,但是法融的目光却是离栖霞寺十五里之遥的佛窟寺。因为该寺有辟支佛窟,里面藏有整个江南地区最多最丰富的书籍,号称“七藏经书”:一曰佛经,二曰道书,三曰佛经史,四曰俗经史,五曰医方图符等等。完全就是一个大型图书馆啊。
  不像现在,谁要是想看书,网上多的是,书店里多的是。你不会嫌弃书籍众多,而是担心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可是古代的人要找到几本新书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何况是进入图书馆阅读呢。所以,法融知道这个地方后,立马就寻过来了。
  可是,对于馆藏书籍,任何时候大家都是看管得非常严的,尤其是在古代,书写抄录都非常费工费力的情况下,图书馆绝对就是看管重地,轻易是不会给那个发张阅读证进去看书的。所以,佛窟寺辟支佛窟图书馆也是专门安排了僧人轮流守护的。
  当然,这肯定难不倒从小就聪明好学的法融同学的。
  法融首先打探了情报,负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是显法师。于是,法融每天都去和显法师套近乎,不但整日嘘寒问暖的,而且随时都向显法师请教佛法上的问题。有人来问佛法,显法师自然是毫不保留的对其讲解的。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人自然就混熟了,显法师在长时间的交往中也发现法融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可是,你干嘛天天有那么多的问题来问我呢。要不,我也来问问你试试?于是,显法师也准备了很多的问题,来考问法融。没想到这一问,才发觉法融对于佛学的见解,并不在自己之下。
  当然,法融的目的并不是显法师,而是显法师手中打开图书馆大门的钥匙。于是,法融就给显法师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想要办理阅读证进图书馆看书的愿望。
  显法师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觉得法融德才兼备,并不是来图书馆消磨时间的,更不是要来偷书的。于是,就给他办了张图书馆的阅读证。
  对于一个铁杆的书迷来讲,能拿到江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的阅读证,法融简直高兴昏了。于是“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麤毕。”这种机会,法融怎么会放过呢。
  法融这一看就是八年,红尘洗梦那是深有同感啊,因为光是阅读禅宗典籍,红尘洗梦也是花费了九年多时间的啊。
  上天对于勤奋的人,还是比较照顾的,所谓天道酬勤也。法融在图书馆如饥似渴的看完书籍后,没过多久,因为干旱,又是夏天,自然就引起了火灾,一把大火在佛窟寺烧起,延绵五十余里,二十余寺,连同佛窟寺辟支佛窟所藏的七臧图书,全部烧成了灰烬。这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啊。万幸的是,法融已经把里面的书籍全看完了,并且把自己认为该抄写的也抄录出来了。
  此时的法融,那可真是意气风发,学冠江南。想想看,十九岁之前,他就已经把世俗的经史子集全看过了,后来又遍访三论宗高手学习三论宗教义,再后来又进入佛窟寺辟支佛窟图书馆,花了八年时间,把里面的书籍看了个遍。估计当时的佛教界,已经很难有人的学问能超过他了。所以,就连比法融小两岁的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爷道宣法师也不禁对法融赞叹道:“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
  法融此时,可以说是除了禅宗课程没有见过外(因为图书馆里面没有禅宗相关书籍),佛家的学说,可以说是了解的差不多了。而除了禅宗外,佛教所有派别的学说,都是强调要坐禅的。《楞伽经》曰: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法融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
  于是在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融在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另外修了一间茅茨禅室,专门修习禅观。红尘洗梦前面说过,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讲究真参实修的,法融学问如此,尚且要长期坐禅,看看我们现在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有几个人的屁股是接触过蒲团的?
  法融待的所谓禅室,四壁空无,只有一个蒲团,然后就是山岩下的蔓草苔藓。法融把这些蔓草收集拢来,然后再把蒲团放上去,然后就在上面打坐,夏天烈日炎炎是如此,冬日寒风呼啸也是如此,从不添加任何衣物。
  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只要你一心不乱的坐下去,就一定会出现效果的。对于法融这样的高手,效果自然就更明显了。
  这一天,法融正在石室中打坐,忽然有一条丈多长的大蛇窜了过来,目如星火,举头扬威,并且在石室中待着就不走了。法融根本不为所动,当它不存在似的继续坐禅。大家都知道,蛇抓猎物,猎物要有所行动蛇才能辨别出击。可是它面前的法融一动不动,而且声息全无。蛇自然无从下手,只有灰溜溜的走了。
  本来牛头山历来猛虎盘踞,而且时常伤人,所以山上虽然树木众多,但是也没有谁敢上山砍柴摘野菜之类的,自然也没有谁敢在山里的路上行走。古往今来,能打老虎的武松,那是比老虎还稀少的。但是自从法融在山上住下来后,不知咋的,山上的猛虎就再也没谁看见过了,自然,山上的林木药材野菜之类的有用之物,又重新回到了山民的手中。老虎不见了踪影,并且山上的禽兽,都显得非常温顺,可以直接到人的手上来吃食物,一点都不慌乱。鹿子也成群结队的跑到法融待的地方来听法融讲经说法,一点都不担心被人抓去吃了。
  法融学识渊博,而且禅定功夫了得,自然就有很多人来向他讨教佛学和禅定功夫,于是,小小的禅室周围竟然聚集了上百人。人一多,自然要吃喝拉撒。可是他们建造的厨房和食堂,是临岩而建,没办法把水引过来,所以用水非常不方便。法融看见后,便走过去指着东边的山岭说:“以前的慧远大师住山时,因为没有水源,于是就用锡杖拄地,从而涌出甘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并不是虚言啊。如果这个地方真的适合我们居住下去,应该会有清泉自己流过来。”说完后,法融便又回到蒲团上打坐去了。
  没想到,第二天奇迹就发生了。仅仅过了一晚上,东岭忽然就涌出飞泉,清白甘美,而且冬温夏凉。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股泉水,大家用工具去取时,都发觉重量非常轻,只有平常水的一半重。
  但是在禅宗史上,法融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百鸟衔花公案。
  法融常常一个人在僻静处找块石头坐禅,久而久之,竟然吸引来山上众多的鸟儿,而且每只鸟儿嘴里竟然都衔着各自找来的花朵,鸟儿们把花朵纷纷放在法融的身边,然后就飞走了。而且,并不是一次两次,只要法融在那儿坐禅,就会有众多的鸟儿衔着不同的花朵来献给法融。法融倒是见惯不惊,可是旁边那些来跟随法融学习的人看见后,都把法融视为天人,佩服得不得了。
  法融此时不论是世学还是佛学,都已冠绝江南,禅定功夫更是出类拔萃,鲜有人能及。以至声誉卓著,名动江南。学佛如此,夫复何求。法融对此也是颇为满足,如果没有遇见一个人的话,法融也许就会在山中修习禅观,直至圆寂。
  但是,彻底改变他所有思想的人终于来了,法融也终于碰到了这个世界真正的绝顶高手,在这个绝顶高手面前,法融这才发觉,自己修习了几十年的理论功夫和实修功夫,在他的面前完全就是摆设。

  大约在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遥观气象,知道牛头山有奇异之人居住,于是亲自前来寻访。
  经过长途跋涉,道信大师好不容易到了牛头山幽栖寺,但是看到寺里数百僧人全是义学之流,并无道气,于是道信大师便问身边路过的僧人:“此间有道人否?”
  这个僧人自然不晓得面前的这个老和尚便是名震天下的道信大师,于是立马反问道:“老师父太看不起我们了吧,这里的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他的心里以为只要出家了穿上袈裟便是道人了。殊不知那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不然的话,任何一个人穿上袈裟,都可以说自己是修道学佛之人了。
  道信大师微微一笑,也立马反问道:“那么哪个是道人呢?”
  这个僧人还不算太笨,听出话里有话来了,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有愣在那里。
  旁边另外的僧人赶紧对道信大师道:“此去山中十里许,有法融师父,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非就是你口中要找寻的道人么?”
  于是道信大师便顺着僧人指引的方向,沿山攀岩而上。

  这一天,法融照样一个人在僻静处的一块岩石上修习禅观。忽然,他感觉到了前面的山坡上,有人正在慢慢地往上行走,这个地方,非常偏僻,除了飞禽走兽,一般是没有人来的,而且,没有任何人的声音能逃过自己的耳朵,同参们的脚步声说话声,自己不用睁眼就晓得是谁,可是这个脚步声却是自己第一次听到。虽然缓慢,但是每一步踩在地上,都是异常的踏实,就好像脚步能深入地心一般牢靠。什么人的修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法融不由得不睁开眼睛。
  前面的山坡上,一个瘦削但挺拔的老人,慢慢的走了过来。
  这么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驴友?而且还是一个人,也没带任何装备。算了,不管他,自己什么稀奇古怪的情形没见过,何况一个老头。还是继续打坐吧。
  道信大师见法融根本就不搭理自己,依旧在那里坐得稳稳当当的。你不搭理我,那我去搭理你该行吧。
  于是道信大师走到法融身边问道:“小师父,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法融坐着答道:“坐禅观心。”除了禅宗之外的所有佛教宗派,莫不如此。而且当时如此,现在依旧如此。
  可是,法融今天面对的人是达摩佛学院的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他学习的课程是禅宗,和法融学习过的众多的课程完全不一样。
  道信大师马上问道:“观是何人?心是何物?”你既然是在坐禅观心,那么请问观照心的人是谁呢?你认识你自己吗?再请问所观之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法融一听,立马就愣在那儿了。平时自己光是晓得修习禅观,可是这种问题没人问过啊,而且自己从前看过的那么多的书本中,好像也找不出答案出来,以前的老师们从来也没有那个给自己讲过这种问题啊。看来这个老和尚有点厉害啊,自己已经号称学冠江南了,可是别人轻轻松松一个问题,就把自己问得哑口无言。
  法融回答不上来,只好通红着脸站了起来,对着道信大师作礼道:“大德高栖何所?”
  道信大师的回答自然不落俗套,依旧充满禅机:“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道:“大德既然四方游历,还认识道信禅师吗?”
  道信大师道:“何以问他?”
  法融道:“道信大师名动天下,我非常想去拜访一下他。”
  道信大师道:“贫道就是道信。”
  法融惊讶的道:“大师怎么到这儿来了呢?”
  道信大师笑着道:“我是专门来访问你的啊。”法融打坐的地方非常偏僻,所以道信大师接着道:“你还有别的睡觉休息的地方吗?”
  法融马上指着后面道:“那边有个小茅屋,是我平常休息的地方。”
  于是两人来到了小茅屋。法融坐禅,常常引得飞禽走兽前来自己的身边,而且一个个都非常温顺。小茅屋周围也不例外,道信大师和法融一走过去,就看见有老虎和豺狼绕屋或卧或行,道信大师一见老虎和豺狼,马上举着两手作出恐怖害怕的样子。法融一见,不禁纳闷道:“大师名动天下,犹有这个在?”
  道信大师依旧反问道:“这个是什么?”
  法融一听,又愣在了那儿,这话中有话啊。可是自己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回答。
  道信大师看见法融愣在那儿,便走过去,在法融平常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
  法融一见,这还了得,对于佛教徒来讲,在屁股坐的地方书写佛字,那是大不敬啊,那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啊。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下十八层地狱只是一句唬人的话。即使是现在,你去那些宗教狂热的国家和地区看看,谁要是敢把他们的圣像和宗教领袖的画像坐在屁股下,那么这个人绝对会百分之一百下十八层地狱的。
  可是,道信大师这种名动天下的人,却轻松自如的在别人屁股坐的地方写了一个佛字。法融自然是看得胆战心惊,惊悚不已。
  道信大师笑着对法融道:“你犹有这个在。”
  法融彻底茫然了,和道信大师对话,简直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以前那些书本上写的也好,老师们讲的也好,到了这里怎么都用不上了呢?
  于是,法融只好乖乖的放下自己学冠江南,禅定无双的架子,对着道信大师作揖不已,请求道信大师为他宣说真要。
  道信大师本就为此而来,看见法融虚席求教,便对法融道:“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继续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道信大师道:“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又问道:“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道信大师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法融在旁边听得如痴如醉,这些高论,简直是闻所未闻。法融本来就饱读经书,这下道信大师为他把最后的那层纸轻轻捅破,法融豁然开朗,彻底了悟了佛法大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读者诸君也可以仔细体味上面的话语,看看禅师们的下语是不是和那些法师们的说教大不一样。
  道信大师对着法融道:“我刚才给你讲的,就是僧璨大师传给我的顿教法门。我现在把他传授给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