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新社/澎湃新闻
五种新冠毒株在不同时间点的NT50水平情况对比 本文图均为 研究论文 图
根据World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2月16日,全球已有超过4.1亿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超过585万人死亡。目前,已有多种疫苗有助于明显降低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但由于疫情的快速发展和接种后疫苗保护效力的减弱,公众健康仍然受到威胁。
2月15日,《科学》(Science)杂志官网发表一项关于mRNA新冠疫苗接种后保护效力的研究显示,疫苗保护效果随时间减弱,在两剂接种6个月后,疫苗对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的免疫基本无效。
上述研究分别在四个时间点收集接种了莫得纳疫苗(Moderna mRNA-1273)或辉瑞疫苗(BioNTech BNT162b2)的48名医护人员血清样本,包括第一次疫苗接种前、第一次疫苗接种三周后、第二次接种后一个月和第二次接种后六个月,对其中和抗体(nAb)反应进行了持续监测。
研究团队使用假性病毒系统(pseudotyped virus system)对五种新冠病毒毒株(D614G、Alpha、Beta、Delta、Omicron)进行中和试验,并将防止病毒感染的关键预测指标中和抗体滴度作为疫苗有效性的指标,用半最大中和效价(NT50)数据指标来衡量中和活性。
数据结果显示,在接种第一剂mRNA疫苗后,与接种前相比,D614G、阿尔法(Alpha)、贝塔(Beta)、德尔塔毒株都诱导出了强烈的中和抗体反应,而对奥密克戎毒株有93.8%的样本都低于中和抗体滴度的检测下限。接种第二剂后,针对D614G、阿尔法、贝塔、德尔塔毒株的平均中和抗体滴度增加了2至3倍,对奥密克戎则仍有25.0%的样本低于中和抗体滴度的检测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