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舟2009-10-06 19:20:44



西方社会心理学对移民文化现象有过很多不同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有中有偏,百花齐放。由于种
种政治和文化上的偏见,“移民”这个词在不同时期在主流文化(移民所生活的客体文化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与反响。像美国、加拿大等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已是其社会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极具特色的合成元素。移民文化的规律性与时代性也就自然

地被不断总结归纳,从而成
为社科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个被专家学者们普遍接受和使用的“移民在客体文化中所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和相应的特征。接触这些“理论”是几年前读研时,那时我已经来美国好几年了,所以,在读到类似的理论时感触很深。

继“硅谷凶杀案”(吴京华)之后的越南移民(王姓男子)
枪杀其他无辜移民的惨案双双突显了移民在心理调整与适应客体文化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从笔记本里翻到一些记录,权作分享,并非学术理论,恕不引经据典,望朋友们指正、探讨。分析此类杀人犯罪的角度很多,如媒体中出现的对美国枪支合法与管制等的讨论。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以此更加重视移民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Jiverly Wong, a 41-year-old Vietnamese immigrant who killed
13 people last week after he lost his job.



所谓移民对客体文化的适应过程的四个典型阶段,其(时间)长短因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和思维、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而不同。这四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比如,有的移民在国外生活了数十年后,仍停留在某一过渡阶段;也有的年轻移民在短时间内就能从“陌生”而顺利过渡到“文化融合”或所谓的“融入主流”等阶段。但是,无论移民飘洋过海、背井离乡的“最终愿望”是什么,几乎每一个移民都要针对新的文化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心态和生活态度等等等等。


一.急切期望阶段 (Eager Expectation)

从发展中国家来到美国的移民一般都对美国的经济实力期望过高,即“在美国的生活--物质条件等比‘老家’的要好很多!”所以,初到美国的移民往往是雄心勃勃,充满了梦想。

事实上,美国的物质生活水准确实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而且,美国的“文化”也对“雄心勃勃、目标远大”的移民张开了宽广的怀抱,如美国的法律和移民政策很多是鼓励个人“创业”和学习的。

另外,大部分移民在离开自己的祖国之前似乎就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崇洋媚外”的情结。这里,“崇洋媚外”一词有符合逻辑、现实,和不符合逻辑、现实之分。比如,在非民主国家里,很多人渴望自由和实现自身的梦想而遇到种种阻力时;有的是在遭受到政治迫害后对母体文化和政府失去希望而背井离乡;也有很多人是出于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后代的“未来”而做出移民的抉择。

出国定居或移民的原因因人而异,但是,无论移民来自哪个国家或文化,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想望”和梦想是大同小异的。

所以,在这个“急切期望”的阶段--我们每个移民都不会忘记我们初次踏上这片发达的、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吧!--移民或决定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人会体会到“发现了新大陆”的感觉,跃跃欲试,彻夜难眠。


二.“一切都很美好”阶段 (Everything is Beautiful!)

接下来的这个阶段类似“新婚蜜月”--任何一个新移民都对自己的将来抱有积极的、美好的设想。从头开始,无论是学习还是打工,在这个阶段,移民往往“任劳任怨”,而且,对周遭的环境产生强烈的新鲜感。中国人在讽刺“崇洋媚外”时说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也会在这个阶段成为新移民的“主观”思想,那就是下意识地认为在这个新的客体文化中,一切都会比以前好。好似画家新展开的一块画布,要把记忆中所有美好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描绘出来。

我记得一位朋友在刚来美国几天就对某一个城市的美国人发表了非常积极友好的看法。她那时在一个(男)朋友家里,正经历着这个“移民蜜月期”,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邻近的一个小城的公民打电话询问那个男朋友家里的生意,这位刚从中国来的女孩子替她的朋友接了几次电话。可能是由于刚开始正式与美国人用美语交流的缘故,这个女孩子对我说,某某城市的美国人真是太礼貌了,每个人的素养都是那么高!

当然,这个朋友对美国人的礼貌和文化等等的看法很快就有了不同的解读。


三.“一切都很糟糕”阶段 (Everything Sucks!)

几乎每一个移民都会在客体文化中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无论挫折和困难来自私生活,还是客观世界中早已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是对移民心理和观念等挑战最大的。犯罪、自杀等等悲剧几乎都是在“一切都很糟糕”的阶段发生的。比如,华裔凶杀犯吴京华的案例。

对于不同的移民,应付和面对困难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当然,对于移民暴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角度,比如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基因等等,因为像杀人这样的暴力犯罪是存在与每一个社会的。由于贫穷、毒品、歧视等等,移民开枪屠杀无辜的悲剧在美国社会中的暴力犯罪占极小的比例。

这个阶段往往是一个遇到挫折的移民感到极度失望并“否定一切”的“过渡时期”--如怀念祖国“温暖怀抱”,对于过去的一切记忆也突然温馨起来。这时,一个人会将客体文化和自己的母体文化再次对比衡量,答案往往是“还是祖国好”等等。

在客体文化中谋生的移民在这个阶段会感到压力急剧增加,心理负荷难以承担,轻则抑郁,重则“嫁祸于人”--即把“糟糕”的原因加在外部世界上。常见的现象是突然觉得“这个客体文化极不公平!”也好像是好朋友之间突然反目成仇一样,前面提到的那个“移民蜜月期”也恍如隔世了。

普通移民在经历这个挑战性的阶段时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比如失业、歧视、家庭破裂和感情危机等等原因所带来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但是,心理成熟的人和对生命抱有积极态度的人不会因此而一蹶不振。普遍的迹象包括抑郁症和孤立感,这和在客体文化中难以发泄内心情感有很大的关系。就华裔和其他亚洲移民的文化和生活模式来讲,我们往往能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和理解,甚至庇护。

而当一个人在客体文化中出现严重的“孤立”和隔绝感时,如与本族人之间也产生了不可愈合的疏远时,“一切都很糟糕”就会自然恶化。这时,有必要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治疗,如心理咨询等。

以上几个阶段并不仅仅局限于在客体文化中因失业等而发生危机的工薪阶层。对于没有工作或靠家人资助不需要在异国环境中工作的人们同样适用。不论我们生活在哪一种文化里,人类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付出和所得到的补偿是文明社会中个人生存价值的体现。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的人,往往将自身的精力和关爱投注在家人的身上,或将对社会和家人的依赖转换成其他“回报”方式。但是,无论一个人是政府官员还是家庭主妇,正常的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都有对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不出门为金钱打拼的移民也同样会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这个过程。


四.“一切都还可以”阶段 (Everything will be okay!)

大多数的移民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在异国他乡安家立命,头脑中的理想和幻想也慢慢从主观转向客观,从天真变为现实。在经历了“一切都很糟糕”的时期后,普通人都能逐渐接受现实。在这期间,移民们往往是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教训,对自己和客体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积极的和客观的生活态度与目标往往是在经历了坎坷后的收获、智慧。在这个阶段,移民的思维和当初踏上异国土地时的“急切渴望期待”等心态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别。

汉语中的“平常心”和“知足者长乐”等会在这个阶段体现出来,被人们当做比喻来帮助寻找心理平衡等。

160; 160; 160; 160;160;160;160; ◆ 160; 160; 160;160;160;160; ◆ 160; 160; ◆ 160; 160; 160;160;160;160; ◆

移民对客体文化的适应过程中有四个决定性的因素。这是以“大多数”或普通的移民生活为基础的调查结果,从而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依据”---即,移民的生活经历千姿百态,但是,“移民”(作为现代人群中的一种)存在着共同点和相似的“命运”,如背井离乡、失落感、失去文化根基、边缘感等等。

以下四个因素可以说是每一个移民在客体文化中适应和自我感觉的“衡量指数”,不分国籍和文化背景、种族等等。

◆在客体文化中生活的时间


时间是决定人类在客观世界里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关领域的调查结果表明,普通移民对客体文化的了解与适应随着在客体文化中的生活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在国外生活的时间越长,移民对客体文化中的风俗、法律、社会机制、地理、种族、语言等等就会越了解。了解的程度当然要和个人在客体文化的不同时段相比。

很多中国人来美国后便在“唐人街”安营扎寨直到最后,这些人对于客体文化的了解与适应当然无法和在主流文化中生活和工作的移民相提并论。但就个人而言,那个在“唐人街”渡过余生的移民也会感慨“我刚到这里时是多么的天真并充满了梦想!”等等。

这样的移民在“韩国城”、“日本城”、“小意大利”等等单民族移民聚居的地方也彼彼皆是。这也是移民在海外生活的传统方式,为保持族群的亲和力与文化的传承等。可是,现代移民的类别与早期移民已有明显的变化了,如难民(难民往往无法选择在客体文化中生活的地方)、投资移民、留学生变移民、婚姻移民、劳力输出等等等等。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代中国移民加入西方教会,或西方教会资助移民等在早期中国移民中是罕见的。如最早到美国的中国移民来自广东、台山等南方,到了美国后,男人仍留着辫子,女人还缠着小脚儿,对西方宗教不感兴趣。


◆为学习第二语言和了解客体文化所做的努力

移民对客体文化的适应程度和语言学习密不可分。由于语言是了解“文化”的必备工具,所以,语言障碍也自然是移民和客体文化“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有语障或语言能力非常有限的移民的生活空间非常小,日常所接收的信息以母语为主,所参与的社交活动也多局限于本族文化的范围内。

在客体文化里,语言是移民工作和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既使在自己的母语文化中,语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进取、竞争的技能;而在第二语境中,语言的挑战对移民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每一个移民都不得不接受这个客观现实;可是,不同的移民对语言(外语)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不尽相同,这自然体现在移民在客体文化中所能争取到的工作、居住环境等肉眼能看到的区分。

在客体文化中,每一个想要获取高等教育文凭的移民需要和外国人一样去掌握外语。如果移民明明知道语言障碍难以逾越而甘愿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生存则是另一码事。有的移民甚至产生消极的“抵制”客体语言的思维,或受错误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而为语障找借口等都是愚昧的,对在客体文化中的生活是有害的。

据媒体报道,枪杀13名无辜移民和教师的越南籍王姓男子来美国已近20年,而且,他的英文相当有限以至被人们开玩笑。这当然不是他屠杀无辜的动机,但是,这个案例证实了语言能力在客体文化中对移民所能产生的影响。

也许,这个王姓杀人犯在20来岁初到美国时就开始夜以继日地学习英文,也许没有。可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一个语言有限的中年人在就业和竞争中的弱势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爆料”。

“社会”,无论“母体”还是“客体”,常常是冷漠的,而现代的资本主义竞争体制更是“无情”的,如就业中的优胜劣汰,更不要说在经济恶化和滑坡时期。


◆移民在客体文化中的生活目标

移民在客体文化中过高期望“回报”是常见的。尤其是在前文提到的移民初级阶段,在“发现新大陆”时,有些移民会有不现实的梦想。很多移民抱有“赌博”性的“发财”目的,将自己看成是命运的幸运儿--“不幸”只会落在他人头上!

不现实的,或是盲目的生活目标在客体文化中犹如在黑夜里驾车。当移民明知“欲速则不达”而又想“背水一战”时,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是难以预见的。


◆在客体文化中的交流与沟通技巧

人是群居性的社会/文化动物。如果失去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人的苦恼是难以忍受的。而在客体文化中,不同文化、肤色的人们会因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差异而产生各种误解、冲突等。在移民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沟通是合谐共处的关键。而在发生误解和冲突时,语言交流沟通就更加重要!

如果移民忽视了语言交流,而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工作/赚钱(很多人将“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教条当做金科玉律),在客体文化中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劳做生存。在“万事大吉”的情况下,这种老黄牛式的移民精神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时,缺乏足够的语言交流能力就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出现障隘。

和前文结合起来看,以上四点是影响每一个移民在客体文化中调整、适应,和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当然,每一个移民的经历和背景各有不同,对客体文化的适应过程是绝对有差距的。这个普遍使用的理论也不是分析某一案例的唯一方法!



--- 作舟, 2009

160;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美国万象:蒙大拿州一愤青写给法庭的拒绝信(译文)
  • 中 秋 节 的 祥 云
  • 中 國 人 講 英 文 -- 章子怡 梁朝偉 軟硬 整 蠱
  • 在“辉煌”中死去的劳工(视频)
  • 陈晓旭生前最后的采访:出国是一种愚蠢的选择(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