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樱果2012-01-21 05:42:01

很能理解11月29日星岛日报新天地专栏种那位(名字忘了)妈妈对Teenager的女儿英语水平的担忧。其实很多第一代移民的子女,如果登陆时已经十来岁的话,都会遇到英语学习的问题。

注意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在大陆的大城市如上海,外国人在上海问路或买东西遇到语言障碍时,能随时得到路人(大多是年轻人和少年)的帮助,许多西方人对上海学生的英语水平甚感惊讶。

是否移民的孩子们智力差呢?绝对不是。我认爲,问题的纠结之一是:新移民孩子身处加拿大土生孩子们中,运用英语的自信心容易因不公正的比较而受到挫折。

在大陆,孩子们的起点是一致的,小学五年级开始正式学习。只要学生愿意学愿意讲,他们的发音不会被嘲笑,因爲很多老师讲的就是“Chenglish”。如果再提前到五六岁学讲英语,得到的鼓励更大,“好聪明呵!”

加拿大就不同,新移民孩子学英语再努力,发音上与土生的加拿大孩子多少有区别。即使是在大陆被认爲英语不错的大人,比如我自己就职英国公司上海代表处十年,开会工作Email全是英语。到了加拿大,发现这里美式英语的“R”卷舌再加上语调的起伏,使我听力能力大减。后来看了半年的城市电视英语教学节目,才渐渐适应了北美的英语口音。小孩子不像大人那么懂得坚持,他们的心比较脆弱,容易自惭,因而更愿意与同母语的孩子们接触。这样的迴圈,使得孩子们惧怕开口,久而久之对英语失去信心。

因此,新移民父母所能做的是:鼓励,鼓励,再鼓励。父母以自身与孩子比较:“你比妈妈当年强多啦,我象你那么大,刚开始学ABC呢。”其次,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则对父母本人更好的求职也有帮助,二来在家中养成一种奋发学习的气氛。孩子接受新语言的速度比父母肯定快,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要及时表扬,这样他们才会有激情有兴趣学习。

如果父母本来就会讲英语,爲了让孩子们掌握双语,根据教育学的研究资讯可以这样操作:一位家长(比如可以是妈妈)日常用英语与孩子交谈,另一位(爸爸)用中文。不能够同一个人一会儿用中文一会儿用英文,这样孩子易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然而,固定的角色固定的语言,孩子会很快学会Switch(切换),他们的思维定向会是:哦,和爸要是一定要讲中文的,和妈是一定要讲英文的。

新移民家长不要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准而畏惧与孩子用英语交谈,孩子们的发音到了学校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纠正。家长与孩子的英语会话,旨在让孩子们觉得语言切换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个人看法,见笑了

〈星岛日报〉20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