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方言特别多,经常是几里路之外的人说话就相互听不懂。广东有三大方言区:白话(北方人所谓的粤语/广东话)、潮汕话(属于于闽南方言)、客家话。
在同一个方言区里,并不是大家都说同一种话,而是说大家在用这种话来作为公共语言。比如客家方言区里,开会发言、上街买东西,大家就说客家话,回到家各家说各家的话。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大部分是当地人,母语是客家话方言系的,基本上全校都用客家话上课。偏偏我们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外地人,母语是白话,她念课文的普通话和其它班的老师的普通话就不太一样,一种混入客家风味的白话普通话,常常把我们逗笑。
那时刚打倒四人帮,国家出了小学英语课本,别的学校都没开这门课,但是我们有师资,就开了英文课,每周上两节。英语老师的普通话反而是全校最标准的。
初中的老师就来自全省各地,甚至有外省的,上课时接触的方言种类就更多了。化学老师是白话、生物老师是台山话、数学老师是湖北话、政治老师是潮汕话。每上一门新的课程,学期开始的头几天都能把同学笑翻,课室里经常爆发出响彻全校得笑声。老师已经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不能完全听懂他的方言,关键的地方会替换成客家话词汇,或者加以板书。因为那时大家都看香港电视剧,白话比较快能跟上老师,潮汕话很难跟上,政治老师的母语用得最少,用的潮汕口音的客家话混普通话授课。
而我跟家人说我们老家的话,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我们内部的对话相当于保密通信。
上大学的时候,我选了二外日语。我发现几个广东同学学得比别人快,什么鼻浊音、拗音、促音,北方人学得有点费劲,他们觉得不是“正常”的发音,但是对会几种方言的人来说,早已经是在我们的音节库里面了。日语汉字音读时,大部分汉字读音是一个音节,但是部分字是两个音节(如“学生”的学、“中国”的国),老师也讲不清规律,说背就是了。广东人自然就能知道哪个字两个音节----那些都是古汉语的入音字,虽然我们的语文不教“入音”这概念,但是会说广东三大方言的,都能体会到入音字的存在。
后来韩剧流行,我看了第一部韩剧,就发现他们墙上、桌子上的字我能猜出来,其实就是古汉语的拼音,和广东方言有非常直接的对应关心。来美国后,湾区有很多越南人,我能说出同事的名字的含义,他们都很高兴。
大学期间,我跟同学模仿初中老师的各种方言,南方的同学笑得前仰后翻,北方的同学一脸懵:有什么区别?
【昨天贴在紫檀,今天挪过来给大家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