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城
- [kghy]
多谢, 我也觉得50岁退休太早了点, 60岁退就正好
嗯, 60岁上下吧. 看什么工作, 看自己喜不喜欢那个工作
谢谢, 我觉得她们算是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人吧, 当然我自己也是普通人
七十年代有电视机的,特别是有彩电的,不应该是普通人家!
谢谢广姐。我也相信你这些同学都过得不错,毕竟是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嘛,比农村的到广州打工的好太多了。
至于五十岁退休我也觉得太早了。不过东方文化对女性的工作要求不高,我有些高中同学大学毕业结了婚就在家当家庭妇女,
精英看了也未必相信的,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小角落,他们看到的才是全面真实的中国
我们是78年有彩色电视机的,我妈妈从澳门带回来的,我们也是普通人家哈。76、77年的是黑白电视机。收音机是67年。
是的!但那是出国,我那时除了要港澳通行证,从深圳出关,还要边防通行证。杉树美美的母亲一定不是一般人!
我们都是一般人家。我的同学邻居一样的。就是家人在海外、港澳的都可以申请的。
所以这前提是要有亲属在港澳,好像是要直系亲属?父母,孩子,兄弟姐妹?
对,直系亲属,父母亲。当时,他/她只可以带自己未成年子女一起离境,夫妻也不被允许一起出境的。那时候成年的标准年龄是16岁。
那是美国大学同系?我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一路跟我同学直到大学,他高考时是北京市状元。不过大学我们不同系。
问的这么清楚,准备干啥?国内大学!我参加过高考,被我考进大学,考进后不久就拿到美国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我有国内大学肄业证书。
我们家是76年中买的第一台电视, 黑白的国产的, 所以是普通人家啊
切,随便问问。因为如果小学中学同学到美国大学还同学,就很少见了。
上海其实挺多70年代就到美国来读大学的。我知道一些。其实我小学的时候就有同学随父母到美国来了。中学更多些。
雨妹妹, 我不是, 只是普通人家, 从我的同学中你也可以看到我是普通人家啊
我那时,哪里有什么小留,我的大学里我只碰到一个,比我还小的小留,只有16岁,也是上海来的,我们现在还是朋友。
中美建交是79年1月的事,之前是很不容易来美国的。需要去香港美领馆申请签证,一般都是有亲戚在香港的。
哈哈, 我们是真同乡, 我说“ 在我们家落学习小组”啊
同意, 我也觉得是浪费资源, 东方社会确实比较“照顾”女性
谢谢, 现在广东各地都差不多的啊, 都是比较生活化的地方
嗯,我认识那个居然是中美建交之前。后来娶了个台湾太太,有一阵子很有钱的(太太的)。现在不知道了。
大美女言重了, 因为我算是客人、 所以就坐在中间了
是啊, 太难得了, 聚了一次, 他们还想在我走之前再聚一次
小学同学在一起特别亲热,大家都是近邻,我每次回去都要聚的
网友本来就不是随机样本。你们谁的亲戚朋友里有农名工的?尽管农民工人数比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加起来还多。
网友们本来就不是随机样本。你们谁的亲戚朋友里有农名工的?尽管农民工人数比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加起来还多。
谢谢上面两位妹妹, 能和儿时的朋友相聚是不容易, 不过挺开心的
真好, 我父母过世后, 姐姐搬离了祖居, 后来祖居又拆了建高层住宅, 所以和同学都失联l
谢谢, 我也是和中学同学最熟, 我也是通过中学同学找到小学同学的
有些人就是为了谋生,说观众爱听的话罢了,只不过观众不是我们
但是他们反映在数据里,因此数据比你们看身边角落的例子准确多了。如果你连官方数据都不信那我无话可说。
我对你提出的官方的数据毫无疑义,是对你的解读持不同观点
我的意思是经常旅游那些人主要是体制内退休那些人。一年四次不算“经常”,只是“正常”。
你的数据哪里能告诉你“经常旅游那些人主要是体制内退休那些人。一年四次不算“经常”,只是“正常””呢
同一年旅游业总收入是5.97万亿人民币,平均每一人次旅游大概花费1080人民币。一年四次是4320人民币,不是经常旅游的花费。考
看得出大家都丰衣足食,日子过得挺不错的。广姐还是最美的!
谢谢, 你更靓。 我觉得我和同学都老了, 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的
谢谢, 我也是觉得我的这些同学都过得挺好的。 至于外貌现在年纪大了, 大家都差不多的
这些数据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你能推断出景点乌央乌央的人都是中国的精英
我的意思是许多人都能afford一年四次每次1080人民币的旅游,但要经常旅游(譬如一月多次)只有精英退休人员才能做到。
前面有人说中国的退休大妈天天旅游,我是针对那个说的。
真有中国退休大妈天天旅游的,开个车,周游全国,你网上一查就知道了
我的意思是这不是普遍现象。有些体制内退休大妈能做到,但一般人做不到。
啥叫一般人?体制内大妈就不是一般人了?况且体制外大妈旅游的也多得很
也不是。我是把统计局数据的每年一人平均四次旅游当成普通...
我算中国的46%也是用平均数而不是用中位数。美国中国同...
我知道的大小老板们没一个有好消息的,全都生不如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