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3 00:14:03

不谈战争谈音乐—前苏联的大美女

 

穆索尔斯基的歌剧和艺术歌曲

(四)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不多。除了《图画展览会》和《荒山之夜》,他的代表作还有歌剧和艺术歌曲。

《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创作,是穆索尔斯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个作品我没有完全听过,只听过几个片段。据说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它的音乐极具独创性,原作以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为主,而独唱又采用朗诵调风格刻画典型人物。这简直是说唱的先驱了。这里放一个片段,很有意思。

《霍万兴那》是穆索尔斯基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死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歌剧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再现俄国的历史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这个歌曲的序曲非常宁静优美。我总觉得穆索尔斯基的音乐里有一种独特的优美。

《索罗钦斯克集市》是根据果戈理的著作创作。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其中的《戈帕克舞曲》很有名,曾被改编为小提琴、钢琴曲和声乐的不同版本。我这里正好有这两个版本,还有一个声乐的版本。对比听听很有意思。小提琴和钢琴演奏的风格相差很大,好像小提琴更为精彩一些,不过这也只是我的个人感受而已。声乐的版本是维什涅夫斯卡娅演唱的。这是前苏联的一个传奇的美女演唱的。我接下来会聊到她。小提琴是出生于乌克兰后来定居美国的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演奏的。

指挥大师阿巴多生前致力于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的推广,曾录制《鲍里斯•戈都诺夫》,可惜我没有这个录音。

穆索尔斯基的The Nursery非常有特色,一听就可以感到他的现代性。我这里同时放两个柴可夫斯基的歌曲。其中一支名字是Take Away My Heart,另一个是《六首法国歌曲》中的一首。然后,对比听听当代非常有名的匈牙利的里盖蒂的两个歌。Három Weöresdal_I.TáncolaHol,05_Nonsense Madrigals: 06.ALong,SadTale。据说库布里克非常喜欢里盖蒂的音乐,曾请他为自己的电影《2010漫游太空》配乐。

里盖蒂的音乐适合谈论。现代作曲家的歌曲听起来和古典是那样不同。这里放一个巴赫的康塔塔,Cantata, BWV197 'Gottistunsere Zuversicht', Aria' Vergnugenund Lust'。这个版本是当今最著名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和美国女高音凯瑟琳·巴特尔的演绎。凯瑟琳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朴兹茅斯市,中学时对数学最感兴趣,又有副好噪子,在音乐老师的建议下,她最终选择了音乐。1991年,卡内基音乐厅建立100周年,就以凯瑟琳独唱会作为纪念开幕式演出。这是极大的荣誉。当时89岁高龄的本世纪伟大黑人女低音玛丽安·安德森亲自光临,凯瑟琳在独唱会上特为她献唱拉赫曼尼诺夫的"在静寂的神秘夜晚",掀起高潮。我恰巧曾经买过一张二手的安德森的CD,当时不知道安德森,但是一看感觉是个大腕,而且是The RCA Victor Vocal Series应该不错。不过,我印象里从来没有黑人女高音的大师,所以就买了下来。回家一查,买对了。玛丽安非常有名。据说她的音域宽广,可以从low D到high C。所以,我也不知道她到底是女高音还是女低音。再后来又买过纽曼的理查德的最后的四首歌和她唱的黑人灵歌,纽曼也是黑人,而且应该是女高音。在写这篇文字时,我又一查我的玛丽安·安德森的CD,发现这个集子里居然就有这首拉赫曼尼诺夫的"在静寂的神秘夜晚",Rachmaninov: In The Silence Of The Secret Night, Op. 4/3。太美妙了。这里我就把这首歌也放出来吧。

据说,凯瑟琳是抒情女高音,音质纯净、明亮、清脆、柔润、音量不大,却充盈着很好的音乐感召力,且能演唱一些花腔技巧。她唱高音时有包下巴的毛病,然而,声音仍然很通畅,真是咄咄怪事,这些都是我看来的,我并不懂,因为我从来不唱歌,我觉得我唱歌太难听,而我说的总是比唱的还好听一万倍,那篇文章还说,她呼吸发出的声音太大,这是她演唱中的不足之处。我这里还有几首美妙的艺术歌曲,就放一个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这是经典中的经典,Der Hirtaufdem Felsen D965

 

1. Mussorgsky- Boris Godunov- Coronation Scene- 'Glory, glory, glory!'

2. Mussorgsky Prelude ‘Khovanshchina’ _ ARTUR RODZINSKI

3. Sorochintsy Fair- Hopak

4. Mussorgsky_ Gopak_Milstein

5. Modest Mussorgsky _ Hopak (transcr. S. Rachmaninoff) - Jorge Bolet I

 

 

6. Musorgsky _ The Nursery The Hobby Horse

7. Musorgsky _The Nursery With Nursery

8. Six French Songs_IV enchantress

9. Tchaikovsky _Take Away My Heart

10. György Ligeti: Három Weöres dal: I. Táncol a Hold fehér ingben. Vivace

11. György Ligeti: Nonsense Madrigals: 6. A Long, Sad Tale

 

 

12. Cantata, BWV 197 'Gott ist unsere Zuversicht', Aria 'Vergnugen und Lust' - Kathleen Battle, Itzhak Perlman, Orchestra Of St Luke's, John Nelson

13. Als Die Alte Mutter Mich Noch

14. Marian Anderson _ Rachmaninov: In The Silence Of The Secret Night, Op. 4/3

15. Marian Anderson: Schubert: Der Tod Und Das Mädchen, Op. 7/3, D 531

 

(五)

我放的穆索尔斯基的声乐版的《戈帕克舞曲》是EMI公司的伟大世纪录音系列中有一盘俄罗斯著名的传奇女高音加林娜·维什涅夫斯卡娅演唱的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珍贵录音,不过,我买的可能是盗版的,并且是引进版的盗版的。我对盗版并不完全否定,文化在于传播。我在美国时一次一个白人室友的哥哥给我介绍说,纽约也有人卖盗版光盘的,我们还约着一起去买,可惜后来都没有时间。网上现在还有地方可以大批下载无损音乐,可惜我没有时间搞这个。在这张盘里还有肖斯塔科维奇专门为她写了管弦乐配器的《死亡之歌舞》。

维什涅夫斯卡娅是一个大美人。她还因为是前苏联著名的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妻子而闻名。罗斯特罗波维奇中国乐迷爱称为老罗,中国人爱称呼老什么的,老有大的意思,比如老虎,老板,老婆,老公,当然也有小的意思,比如老鼠,老公,老婆。中国的乐迷一般把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称为老柴、老肖、老罗。所以,叫老什么的也有喜爱的原因。罗斯特罗波维奇在前苏联好像也是名气非常大,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大提琴家,同时,他也是非常出色的指挥。指挥并不是挥挥小棍棍谁都可以的。音乐界现在好像也只有巴伦博伊姆、阿什肯纳吉可以算是钢琴指挥的双料大师。老罗的朋友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也做过指挥,但胖奥的名气和老罗比就差远了。老罗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钢琴家。这就非常罕见了。因为,弦乐和器乐手指的运动是完全相反的,这不是黑管和萨克斯换过来就可以吹的。好像世界上能同时把这两样乐器玩成大师的人还没有第二个。不过,我觉得老罗弹钢琴的意义不大。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老罗肯定不这么认为。

维什涅夫斯卡娅比老罗小1岁。和老罗结婚时,老罗刚30岁还是法理上的处男。维什涅夫斯卡娅29岁,可这已经是她的第三次婚姻了。

原因在于,加林娜是个大美女。她从年轻时就总是有男人纠缠。17岁时,加林娜嫁给了一个年轻水手。但这个男人是个酒鬼,两人年轻而不幸的盲目婚姻像吃了一口难吃的东西吐出来一样迅速而容易的就结束了。但是,第二次婚姻像吐出一口带沙子的饭又马上吃下一口一样的快。不过,加林娜一直保持了她的第一任丈夫的姓氏。第二次婚姻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2岁的男人。此人是一位小提琴家,也是她当时的经纪人。这次婚姻持续了10年,最终在1955年两人离婚了。离婚之后,即将不年轻的老罗在这一年见到加林娜后,经历了短短几天一言难尽的疾风暴雨的恋爱,他们就结婚了。老罗在这几天里经历的不只是炙热的爱情,还显示出为了爱情不怕一起危险的巨大勇气克服了巨大的障碍。因为,加林娜在离婚后立刻有了不少的追求者,其中包括苏军元帅当时的总理布尔加宁。他当时曾强迫老罗让加林娜做自己的情妇,作为交换的条件是给老罗分配更好的住房。老罗婚后的住处,加林娜日后的回忆中称是“挤满了人和臭虫”的地方。当时老罗勇敢的拒绝了布尔加宁。

那时的苏联好像也并不是非常残暴。因为,1968年,两人让索尔仁尼琴在他们的家里住了三、四年。索尔仁尼琴是在1962年发表大胆触及当时社会最敏感问题的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而一夜成名的。随后,他在前苏联变得非常火。可是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掌权,苏联社会重新回到斯大林时代的严酷环境。索尔仁尼琴身陷危险之中,被当局称为不合作者而限制自由受到监视。后来。老罗把他们全家接到他在莫斯科的别墅。显然这时的老罗住的已经不是“挤满了人和臭虫”的地方了,这时的老罗已经是苏联的“人民艺术家”,享有名声,生活舒适,。索尔仁尼琴和家人在这里住了4年,创作了他的重要作品《古拉格群岛》。在此期间加林娜还被授予了苏联最高奖项列宁勋章。1970年9月《癌病房》获诺贝尔文学奖,苏联当局认为这是西方的冷战进攻。获奖后的索尔仁尼琴处境更加艰难。加林娜也被媒体全面封杀。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老罗这时显示出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良知和勇气。老罗并不是只有追求女人时很勇敢。他1970年10月30日向《真理报》、《消息报》、《文学报》和《苏联文化报》四大报纸主编致公开信为作家辩护,信的最后写道:“那些为我们书写自豪的天才不应遭到事先的扼杀。我熟悉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并热爱这些作品。”中国没有这样的知识分子。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可能比前苏联更恶劣。

不过,老罗的信没能在国内任何报上发表,但比这更糟糕的是信几个月后发表在了《纽约时报》上。最终,老罗夫妇在1974年被取消国籍,被迫流亡,后来定居于美国。索尔仁尼琴则被强行送上飞机送到了德国。后来也定居美国。在美国他不参加任何活动,埋头研究俄国历史,后来写了《红轮》。1990年1月,戈尔巴乔夫恢复了索尔仁尼琴和罗斯特罗波维奇夫妇的苏联国籍。罗斯特罗波维奇夫妇立即返回祖国。在莫斯科机场上,他俩受到广大民众的狂热欢迎,可是,一恢复老罗的国籍,第二年苏联就解体了。索尔仁尼琴则仍然留美国。美国对他非常热情,不过他坚持了独立的审视和思考,对美国社会进行严厉的抨击。1994年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的邀请下,索尔仁尼琴才返回祖国。索尔仁尼琴公开宣称拒绝接受一切权力和公职,他还拒绝了叶利钦颁发的勋章。但索尔仁尼琴对普京复兴俄国颇为赞赏,他认为西方民主危机严重,俄罗斯不该轻易效仿。2007年当普京向索尔仁尼琴颁发了俄罗斯国家奖。

2007年4月罗斯特罗波维奇病逝。一年后8月3日,索尔仁尼琴也离开了人间。维什涅夫斯卡娅在2012年去世,当时普京亲自去吊唁。

我这里放的维什涅夫斯卡的演唱是EMI出版的伟大录音系列,由罗斯特罗波维奇钢琴伴奏的版本。

老罗和老肖后面的随笔还会再写,现在我们可以听听维什涅夫斯卡演唱的穆索尔斯基的《死亡之歌舞》。肖斯塔科维奇除了这一个作品,还为维什涅夫斯卡写过两首歌曲,据说第十四交响乐中的女高音部分也是为维什涅夫斯卡写的。但维什涅夫斯卡没有参加首演和录音,原因在于那时老肖相信他就要死了,所以急着排练演出录音,而维什涅夫斯卡那时演出日程正好赶上繁忙。我这里放一段,其中的小提琴的音色非常暗淡,若有若无。

布里顿在他的《战争安魂曲》中也为维什涅夫斯卡写了女高音的唱段,而老肖的第十四交响乐是题献给布里顿的。老肖与布里顿有着深厚的友谊,他十分欣赏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不过,创作第十四交响乐更重要的动因是肖斯塔科维奇在为穆索尔斯基的《死亡之歌舞》时被深深震撼了。当年,维什涅夫斯卡因为冷战也没有能去参加《战争安魂曲》的首演。我这里正好有布里顿的一个选集,里面有这一段女高音的部分。可能就是布里顿给维什涅夫斯卡写的。我不是十分确定,没有完整的听过布里顿。在今天这场战争中听一听这支曲子也不错。聊以慰藉,也祝逝者安息。

 

1. Galina Vishnevskaya; Mussorgsky/Shostakovich: Songs & Dances Of Death - The Field-Marshal

2. Britten: War Requiem, Op. 66 - Libera Me: Let Us Sleep Now... In Paradisum

3. Shostakovich_ Symphony #14 In G Minor, Op. 135 - De Profundis - Karita Mattila, Thomas Quasthoff; Simon Rattle_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4. Shostakovich_ Symphony #14 In G Minor, Op. 135 - The Suicide - Karita Mattila, Thomas Quasthoff; Simon Rattle_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不谈战争谈音乐——俄罗斯的音乐家随笔
不谈战争谈音乐—《基辅大门》


肖斯塔科维奇的优美
善良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贝多芬的男情人们-Op.109(2)
静夜钢琴声
那些让人生显得太短的声音
从贝多芬的“晚期风格”到崔健上“中国好声音”
Vocalise:练声曲
阿根廷探戈: 那几乎就是爱情了
岁末漫谈贝多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