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这代兄弟四人,姐妹三人,他最小。除了老大外,都出生在铁路沿线,铁路修到哪里,家就在哪里。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正规教育,因为不断转移,无法上当地的小学,爷爷专门请了一位私人教师,来教自己的孩子,等于是个家庭学校。
中学阶段已经回到北平,四个男孩都是上育英中学,只有我父亲最后一段中学是在大后方上的。兄弟四人都成了正规的大学生,在爷爷的影响下,都是学工科。
我大伯父学的是电气专业,毕业后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派驻印度为“驼峰航线”做电子方面的保障。后来他参加了“两航起义”。据说年轻时算命,说他会从戎。但年轻的他看上去不像个当兵的样子。没想到60年代初他真的成为军人,成为电子方面的国防建设的重要人才。文革开始他因“历史问题”被批判,但陈伯达的“电子中心论”和林彪对之的重视让他重复岗位,是重要的功臣,退休时享受军级待遇。他善于烹饪,也能写古体诗词。80年代因病去世。
二伯父中学时就显露出天才,曾在北京会考种拔得头筹,16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学习建筑工程,毕业后和爷爷一样从事铁路建设,曾被国民政府派到美国在铁路部门实习一年。解放后成为最年轻的一个铁路局总工程师。他才华横溢却心高气傲,毫不掩饰地批评比他年长的人,结果在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60年代初在铁路建设工地突发心脏病去世,只有40多岁。
三伯父是粉末冶金方面的专家,工程师,身体一直不太好,80年代初因风湿性心脏病去世。
我父亲是我家的第一个真正的留学生,在美国拿到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放弃了继续读博士的机会于49年回国,一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并主持了一项重大的工业设计。但院系合并进入清华以后却被剥夺了搞科研的权利,成了一名纯粹的教书匠。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主导科研工作,他的学生成为学部委员和学校的领导。在兄弟中他也是最长寿的,几年前去世。
旧时代女孩子受到歧视,三姐妹中只有一个上了大学,但所学不过是家政园艺之类的为全职太太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