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肄业就是修习的意思。
1945年我爷爷写家史的时候说他的小儿子“肄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意思就是正在中央大学学习。这也是当时的普遍用法。
但是49年后,肄业的意思就变成了没毕业没学完就辍学了。古代的用法彻底废弃,虽然在词典里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意思,却没有人用。而在台湾,虽然古代的用法没有废弃,首要的意义也变成了中途退学。我觉得这个变化非常奇怪。古代用法被废弃的很多,例如“除”是任命的意思,现在不用了,这没什么奇怪的。
下面是维基的几段古文和近代小说的引文。
修习课业[7]。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8]。
- 《左传·文公四年》:“ 卫 宁武子 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7][9]
- 《陈书·吴兴王胤传》:“ 胤 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7][10]
- 《儒林外史.第一九回》:“考过,宗师着实称赞,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4][11]
- 《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因他二人自幼喜欢耍枪弄棒,很有点尚武精神,所以兄弟一齐送他们到武备学堂肄业。”[4][12】